“接待酒”、“招商酒”、“‘勾兑’酒”……在“公”的名义下,官员奔波于各类酒场而乐此不疲。
“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一首民谣流传至今,官员酒后狂言雷行不时见诸媒体,变异的官场酒文化在腐蚀着执政党的肌体……
“禁酒令”软硬不一,效果迥异;重建官场酒文化尚需时日。治表,更要治本,各地禁酒“硬刹车”的效果值得商榷。
官员自述官场饮酒史
■文/本刊记者 王春
赵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3年后,他被任命为新闻科科长,再过两年,他当上了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可又过了两年,在当地人眼里前途一片光明的他却突然辞职去了南方某公司。
辞职后的赵强苦笑着说,“辞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因为要应付的酒宴太多,我对应酬厌倦了,也不想因为喝酒把身体拖垮,不得不辞职。”
特殊考察
1999年4月,品学兼优的赵强在毕业前见到了他毕业后要去报到的单位——县委宣传部的部长。部长在询问他的学习等情况后,突然问道:“你的酒量如何?”赵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忐忑不安的他只好模棱两可地回答:“我有一定的酒量,但不会喝醉误事。” 宣传部长一听,十分高兴。
当天晚上,宣传部长一行在学校附近招待客人,特地叫上赵强,赵强向在座的其他9人一一敬酒,并且在部长的指示下,还向重点客人多敬了几杯酒。
那天晚上酒宴的气氛热烈,大家交谈甚欢,而赵强喝了不少白酒。事后,赵强得知,他顺利通过了考察。
“工作后,因为我年轻而且酒量大,我们宣传部的对外宴请,我几乎都参加,代领导喝了不少酒。”赵强说,“在酒宴上,一般是领导先发话大家一起喝杯酒,领导单独敬完客人,我们部下就要接着一一向客人敬酒。领导觉得酒量不行了,就点着我们的名字轮流向客人敬酒,开始时我被点名最多,后来我干脆不用领导点名了,主动向客人敬酒。因为跟领导一起喝酒的次数多,大家还挺羡慕我呢。”
喝个没完
“在乡村干部的眼里,我们是上级单位,我们下去,乡村干部都要请我们喝酒,不喝的话,他们会说看不起基层的同志,而且搬出种种理由,让你不得不喝。到乡镇去检查工作,没有酒量是很难应付的。所以领导经常派我下乡,主要是应付酒阵。这种应酬酒喝起来就没个完。”
一次,媒体曝光了某乡的乡镇企业存在污染问题,赵强等3人遵照县委书记的指示下去调查核实情况。调查完毕,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非要留赵强3人“吃顿便饭”。乡里来了5人作陪,全是该乡党委班子的成员,个个是海量。先是书记发话,“欢迎各位领导来本乡检查指导工作,我代表乡党委向领导们敬3杯。”接下来就是轮流敬酒。几圈酒下来,赵强等3人已经是面红耳赤。
等喝得晕乎乎的时候,饭桌上的气氛热闹起来了,书记又来向赵强敬酒,并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弟,咱们喝个兄弟酒。”赵强已经有点醉了,本不想喝,但既然人家书记都说喝的是“兄弟酒”,也只好喝了。喝完酒后,书记拉着赵强的手诉起苦来,说乡里的各种困难,说如果因为污染关闭了企业将会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希望赵强等人向县里反映他们的难处,不要关闭企业,他们会慢慢整改的。这时,赵强才明白书记留他们吃饭喝酒的用意了。这场酒直喝得赵强等人舌头打转才罢休。
赵强告诉记者,他上班的第一年,至少在乡镇喝了100次酒。“这样也好,县里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都认识我,成了熟人,如果全县干部选拔投票的话,可能我的得票数会很高的。多喝酒倒能密切干部关系啊。”赵强开玩笑似地说。
借酒公关
因为县级宣传部承担着宣传本县的任务,每年要完成在中央、省、市级媒体上的发稿任务,必须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了不出现本地的负面报道,还要做好“勾兑”工作。
一次,该县在某媒体上出现了负面新闻,县委书记很恼火,要求宣传部长邀请媒体来县里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很快,宣传部通过关系就邀请了3家有份量的媒体部门负责人。
这次接待的意义重大,县委书记亲自出马招待来客。宣传部选择了县里最好的酒店请来客吃饭喝酒。来客都是宣传部的熟人,而且酒量比较大,所以赵强理所当然成为了主要陪酒对象。
白酒、红酒、啤酒都摆上了酒桌。县委书记的开场酒之后,宣传部的人开始向客人们一一敬酒,赵强等人就按照客人的喜好,人家喝什么他们就喝什么,三种颜色的酒轮流喝。“喝杂色酒最容易醉,但为了尊重客人,我们没有选择。”赵强无奈地说。
酒越喝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热烈。赵强单独为一家媒体记者敬酒攀谈时,意外得知对方竟然是他的校友,大家一听顿时来了情绪。或许是酒精的刺激,再加上校友的缘分,赵强的校友当即答应要为县里写一篇有深度的正面报道。其他两家媒体客人见了这种局面,马上表示一定做好对该县的正面报道。
酒宴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县委书记对赵强的表现非常满意,加上他平时的表现,很快,赵强当上了新闻科科长。当上科长后的赵强,借喝酒又成功地摆平了几次媒体造成的公关危机,几年来,有关该县的负面报道几乎绝迹,而正面报道不时见诸媒体。赵强成功晋升为宣传部副部长。
被酒逼退
“不光要喝工作酒,在这个县城里呆的时间长了,转来转去都是熟人,官场上的熟人之间经常相互请客喝酒。我来这里后,不少时间每天要喝两顿酒,中午和晚上,不是工作酒,就是官场朋友之间请客的酒。”回忆起那段时光,赵强似乎有些迷茫。
“有时候周末了,想放松一下,把在工作中结识的几个官员约起来吃饭喝酒。当地人喝酒很厉害,把几种酒拼起来,就是在白酒里面掺红酒啤酒来喝。醉倒一两个才散场。没醉酒的如果兴致还没完的话,就去唱歌,边唱歌边喝酒。一般喝到每个人昏乎乎的,就打出租车回家。有时候都不知道咋个走回去的。反正是车子送到门口,自己凭感觉回到家里。”赵强继续回忆他在酒场上度过的青春岁月。
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后,赵强的应酬更多了,喝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据他透露,酒场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该县某局的一个办公室主任,有天喝醉酒后,把车开回去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后发现找不到车了。后来到处转,才发现他把车停到隔壁的一条巷子里去了。而该县一个局长就不那么幸运了,酒后开车不仅撞了人,而且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后来的一次体检赵强发现自己的肝出了问题。医生建议他不能再喝酒了。可在当地饮酒成风的氛围下,他还是违心喝了不少酒。最后他痛下决心,辞官下海了。
“脱离了官场,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不硬劝酒,很适合我。”赵强感到很轻松。
五花八门的酒场
■文/本刊记者 王春
又是一个年终岁末,各地的酒楼生意红火起来。喧嚣若沸的酒场中有多少官员的身影?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一个地级市暗访官员宴请饮酒情况。记者悄然来到该市的政府接待宾馆。住下后正好是傍晚6点半,这个时候也正是官员们奔赴酒宴的高峰期。
记者来到宾馆总台,对服务员说自己是应邀来参加一个酒宴的,不知道具体在那个包间,想看看接待方预订的记录。服务员递过记录簿,记者看见上面记录了预订酒宴的3个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政府,财政局。每个单位后边的备注里,都标明是各式各样的名酒。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年终了,各类检查评比很多,省里不断有对口的机关派人下来检查工作,市里相应的单位负责接待他们,喝酒那肯定是免不了的。
据悉,该省的某督导组正在该市检查工作,当地的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一直在陪同他们,为了让被检查的项目顺利过关,几乎天天宴请,喝酒那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记者多年来对官员酒场的了解,这些酒场只不过是目前火热的官员酒场之冰山一角。
不得不喝的接待酒
“进入官场尤其是基层官场,不喝酒不行,尤其是在接待上级领导时,接待酒是必须喝的。”4年前从高校到某县任副县长的曹磊(化名)告诉记者。
以前在高校里任教时曹磊很少饮酒,即使在节假日亲朋好友相聚也就喝一两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但4年后,记者和他再相遇时,他竟然主动请记者喝酒,并且提出先干3杯再说。面对记者惊讶的神情,他说:“我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酒量,刚到县里任副县长时,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县长就安排我主要陪同上面来县里检查调研的领导,上面来人又很多,经常一天几拨,那么一天就得跑几个酒场,出于对上级的礼貌和尊重,对来宾要敬酒。就这样,长期下来,我的酒量就练出来了。”他的部下悄悄告诉记者,曹副县长的酒量至少在半斤以上。由于接待次数多,曹磊开玩笑似地告诉记者:“一些酒楼的服务员大都认识我,有时一天我要两次去酒楼。”
一位副县长说:“会喝酒的人,往往会在酒场上创造一种气氛,让被接待的领导感到十分高兴,这时候提出要求来,甚至拿着写好的报告,让领导签字都是可能的。因此,会喝酒、酒量大的人往往更容易办成事。”
基层官员接待上级机关来客要喝酒,接待兄弟单位的来人也要喝酒。
“酒场就象一个磁场,你一进这个场,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酒杯喝起来,不管你愿不愿意喝。”一名县上的局长告诉记者。尽管他都有“小三阳”了,但还在酒场上奔波。他说:“兄弟单位来人,你也得去敬酒,否则,人家会说你看不起他们,说你骄傲,把人得罪了,下次你去人家那里,可能就会受冷遇。”
一名做过4年县接待办主任的官员见识了无数的官场酒阵,因为他要安排4大班子来客的接待。“几乎每天都有接待任务,不是上级机关来人,就是兄弟单位来人,酒宴几乎天天有。”接待办主任说。
“经过县委常委会研究后,接待用酒按照来客的等级按档次分类使用,级别越高酒也越高档,在接待局级、处级等上级领导干部时,一般要用名酒。”据这位接待办主任透露,“这也是表示尊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要了解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会经常派人下去检查指导工作。上级机关来人,基层就要接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仅在2005年,一些地方政府全年竟有100至150天在接待各路官员。“无酒不成宴”的中国式宴饮传统,使得官员们在这些接待宴上都不得不被动饮酒。据报道,内蒙古一些乡镇干部为了接待应酬,一年要喝100公斤的“工作酒”。
一些乡镇干部向记者倒出了“难言之隐”:乡、镇处于政权最基层一级。凡从上面来的人,都能“管”得着或“卡”得住我们。因此,“来的都是客,敬的都是神”,吃饭就要上酒,“有酒没菜,不算慢待”,要是不上酒,就会被认为没有受到礼遇。一位乡干部向记者吐露“心声”:有些领导爱喝酒,你不陪到位,他不高兴;有些领导不会喝酒,但为了表达感情,我们也得敬几杯,但喝多了他也不高兴。“在酒桌上我们也挺为难的!其实我们实在是不想喝酒,但又不敢不应酬。”
必须喝的招商酒
一般而言,为了不影响下午的工作,官员中午一般不喝酒,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中午“禁酒令”。但对于各地招商局的官员们来说,这个常规是要经常被打破的。某省一位分管招商工作的副省长就曾经对该省的招商局官员说:“只要对招商工作有利,招商局的工作人员中午都可以喝酒。”
“到外地招商,我们每次出去都要带几箱甚至十几箱酒,而且是名酒。有的要在当地的招商会上喝,有的则要请企业负责人喝。一般来说,在招商会上是礼节性敬酒,但接下来与具体的企业负责人谈招商事宜时,如果对方能喝酒,就要把对方喝到位才行。”某省招商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据他透露,有时候一场酒喝下来,光酒钱就得两三万。
那什么是“喝到位”呢?这名官员解释道:“通常是双方都喝得晕乎乎的,相互称兄道弟,如果投资商说‘兄弟,你再干几杯,我就一定把资金投到你们那里去’,那就算这场酒没白喝,也就算喝到位了,这个时候不要说几杯,就是几十杯也必须喝下去。”
包头市前市长牛玉儒就曾为了招商引资,喝下了一大杯酒,签下协议,尽管他事后难受得一晚无法入睡。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一篇题为《有时候酒就是这样喝醉的》的网络日志,文中记述了他在考察一个招商引资大项目时,“硬着头皮,一仰脖子把一大杯白酒一口干掉。”
西部某省为了表示对从外地前来投资客商的热情,在机场摆下“好客酒”。当客商一下飞机,招商局的官员们就端着酒杯前去敬酒,这是当地最隆重的礼节。他们觉得通过这种礼仪,才能向投资商表示自己的热情。
有很多地方,能喝酒的人成了宝贝,他们往往在招商引资的酒宴上大显身手。
某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不会喝酒,招商引资时又不得不喝酒,后来两人觉得身体吃不消,就找了个会喝酒的人跟着,关键时刻“补位”。由于这个人酒量大,又深谙酒席间的寒暄交流,经常把投资商“喝到位”,哄高兴,该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能喝酒的人立下“汗马功劳”,当上该镇党政办副主任,后来机构精简,不少人被裁掉,唯独这个人稳坐钓鱼台。镇党委书记自嘲地说,“能喝会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专长,酒力也是生产力啊。”
主动喝的“勾兑”酒
各级官员不仅在上级来检查时被动喝酒,不少时候还要带着好酒上门请上级机关的领导喝酒联络感情,争取项目拨款。
某县一位姓刘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去上面要个项目,你不招待不行,‘勾兑’的功夫就在酒里。酒桌上的感情联络得好,项目就有希望,地方经济发展就有了依托。”西部某贫困县一个乡为了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一名副县长带着这个乡的书记、乡长、分管的副乡长直奔省城,找省扶贫办联络感情。他们在省城呆了3天,每天都请客喝酒,3天下来光酒钱就花了近万元,最后满意而归。分管的副乡长说:“向领导们表示敬意最自然、也最能让其接受的方式就是敬酒,让他们喝得满意,让他们觉得我们最真诚。流行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有时我们还故意把自己喝醉,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觉得我们值得同情,动恻隐之心,至少他们会认为我们耿直,最后把项目资金拨给我们。”据局中人透露,喝酒只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少要谈的话,大多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在上级机关,谈到基层某个熟悉的干部时,往往会听到“这个人喝酒耿直”、“这个人酒量大”、“这个人不能喝酒”之类的评价。
争取项目资金离不开酒,于是在一些上级机关周围催生出许多高档酒楼,生意火爆。一名地方官员说:“作为下级,光在上级领导办公室里汇报工作还不够,要让上级充分了解自己,就要把上级领导请到酒桌上。酒过三巡,气氛融洽热闹了,领导可能就把对自己的真实看法讲出来,自己也好心中有数。同时在酒场的相对宽松气氛中,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让上级领导对自己产生好感。”
基层官员不光要和上级喝酒联络感情,还要和下级喝酒联络感情,才能更好推动工作。
一名干部说,在基层工作不喝酒是难以开展工作的。某省一位省领导就曾经无奈地说:“到基层去不喝酒,就等于失去了和基层交流的一个机会。”
有个镇长带队下乡时,来到一个村里做工作,中午吃饭时开始时不喝酒。村支书急了,说:“连农民兄弟的酒都不喝,这不是看不起我们么?”这样一说,镇干部犯了难——喝吧,怕喝晕出洋相;不喝吧,又怕伤了村民的感情。村民们见干部们喝了酒,高兴得不行:“一端起酒杯,就看出你们和农民没有距离,来,干了这杯!”一顿酒喝下来,村支书当场拍着胸脯保证,配合镇干部开展工作。
成都某郊县的一个拆迁项目遇到了“钉子户”,做了许多工作,“钉子户”就是不搬,在上级的催促下,村支书急中生智,半夜敲开了“钉子户”的门,把他请出来喝酒,边喝酒边诉说自己的苦处,最后支书把钉子户喝到了位,两人晕乎乎地称对方为“兄弟”,“钉子户”觉得有了面子,感动之余顺利地搬迁。
官员饮酒的三重忧思
■文/本刊记者 王春
多年前,民间流传了这么一个说法:“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近年来,因为应酬喝酒喝出了酒精肝、胃出血等疾病的不在少数,有的官员饮酒致死,还有官员醉酒驾车撞人、袭警、打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有的地方还想把醉酒死亡的官员申报为“烈士”……而醉酒官员出事产生的费用,不少由财政埋单。在不少人眼里,官员酒场似乎成了制造社会公害的场所。
酒后狂言:毁掉的是形象
2008年6月,深圳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副科长郭仲平酒后驾车撞倒一女子,不但不道歉,还诬蔑受害者是敲诈,并扬言要找“黑社会”。某县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副局长刘某醉酒驾车逆行,将迎面而来的一辆小车撞上,随后刘某称“我是反贪局的,我下车后打死你”。
还有官员成为醉酒雷人,居然驾车冲撞执勤交警,公然挑衅法律的尊严。2009年2月,吉林省前郭县国税局稽查分局局长酒后驾车冲撞松原市交警支队特勤大队刘红梅、王琳两名女交警,并出言不逊:“你们不是抓酒后驾车吗?我喝酒了,你们来抓我吧!”
官员的酒后雷语雷行不仅仅表现为醉驾,一些官员酒后失态,丑态毕露,不时出现在媒体的曝光台上,在这些雷语雷行的背后无不折射出官员们权力在握、不可一世的心态。
2009年6月,济南市某小学领导在酒店宴请某区主管文化教育的各级官员,校领导陆某让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苏云陪主管文化的郝局长喝酒。苏云勉强端起酒杯向郝某敬酒时,郝某借着酒劲,一把将苏云搂住。苏云又羞又恼,狠狠地给了郝某一个大嘴巴。郝某结结巴巴地说:“你敢打我,你等着,我可是主管文化的干部,有你好看。”说完便拨打110报警电话。当有网络记者前去采访时,郝某吼道:“网络不就是文化单位么,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在网上曝光,我就叫它关闭。”
而酒后口出狂言者不仅仅是基层官员,还有级别较高的官员。平时这些官员在正式场合可能是温文尔雅的神态,但在过量的酒精的刺激下,他们原形毕露,以至于有人笑称“只要把官员喝醉就可以考察他的真实想法”。
2005年10月,湖南省望城县委书记王武亮参加了一个接待活动并饮酒,随后驾车回家。在路上,王武亮和湖南交警杨富银等人因错车让道问题发生争执。杨富银高喊:“我是警察!”对方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警察算个X!我是望城县县委书记!” 2008年,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饮酒后,因涉嫌猥亵女童与对方交涉时,林吼道“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
这些官员酒后的狂言,让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有媒体评论尖锐地指出:“酒精的刺激将他们(官员)的人性之恶赤裸裸地公之于众。是权力让他们变得如此丑恶,还是他们的本性使然,很值得深思。若是前者,表明我们对权力的监督不够;若是后者,则表明我们选拔官员的道德层面需要加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从社会层面来看影响,过量饮酒影响了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政风。以至于一首“酒囚歌”在社会上流传:“公款吃喝何时了,花费知多少?雅座一夜尽酒兴,党纪国法统统脑后抛。美酒佳肴今犹在,只是主人改。问君酒中几多愁,恰似一汪苦水肚里流”。
过量饮酒:伤害的是自己
长期超负荷饮酒不仅让百姓对官员的形象认可度大打折扣,也让一些官员的身体每况愈下。
曾在四川某贫困县当了5年乡镇派出所所长的明任(化名)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派出所管辖6个乡镇的治安,当时为了加强推动农村工作的力度,比如计划生育等,各乡镇的书记乡镇长轮流请明任喝酒吃饭,5年下来,几乎天天在喝酒。“因为公安出马,具有威慑力,他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明任苦笑着说,“可把我给喝坏了,我的肝都已经换了。”在明任的主动要求下,他现在当了一个普通民警。“公安部的‘禁酒令’来得太及时了,只要不喝酒,我感到太幸福了,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卸任后的明任感到一身轻松。
在记者随机联系采访的地方,几乎都能听到当地官员因为喝酒而死亡的消息。
据一名副县长透露,他所在的县里许多局长、乡镇长因为大量的应酬饮酒都有很严重的胃病,有的患了高血压、酒精肝等等疾病,甚至有的患有胰腺炎、肾病,但酒还是照样喝。西部某市的市委秘书长因为长期过量饮酒诱发疾病而亡。
成都附近某乡镇退下来的几个书记均因在位时大量应酬饮酒诱发了癌症,先后死亡。某县一位40来岁年富力强的副县长因为为人豪爽,喝酒痛快,在一次宴饮中因过量饮酒而突发脑溢血死亡。
公款喝酒:吃亏的是财政
在“为了工作”的名义下,有的地方把官员在公务接待中饮酒出事产生的费用由国家埋单。
西部某镇镇长中午饮酒后驾车撞人,被撞方索赔10万,在镇党委书记的斡旋下,经过镇党委会研究通过,由镇政府支付了这笔钱。2009年西部某县就曾发生3起官员酒后驾车撞人事件。其中一名官员连撞3车,导致3死4伤,最后依然是县财政拿出90万元了结此事。
更有甚者,有的单位把非公务饮酒致死的人也定为“工伤”,就让人难以理解,成为笑谈。
2009年10月,深圳宝安区西乡交警中队警长陈录生在一次应酬中醉酒而亡。事后,西乡交警中队拟将其上报因公牺牲和烈士,称主要是想从名誉上弥补他,为家属多争取一些抚恤,并无不妥之处。“这是工作之余,我们的行为并没违反公安部五项禁令,也没违反法律法规!” 西乡交警中队中队长谢勇飞表示,陈录生确实不是因公牺牲,但这也是国情所致,每个单位都会这样处理。
一名县纪委官员透露,目前公务接待用酒越来越高档,有时候一顿酒宴中的酒钱要远远超过饭钱。川东某县县委出台官员中午不准饮酒的规定后,单酒钱一年就节约了大约300万元。而河南信阳市推行禁酒令后,半年就节约酒钱4000多万元。而此前这些由国家财政买单的酒钱都消化在官员们的肚子里。若干年前就有人统计过,国家用于官场吃喝的经费每年逾千亿元,其中买酒的经费约占一半。
官员们在公务接待中以公款消费的名义喝酒理直气壮,接待单位在选择什么样的酒作为接待用酒时却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于是对接待酒有拍板权的人就成了酒商们私下公关的重点,猫腻重重。据知情人透露,一些单位的定点供应酒商均会给有拍板权的人回扣。就这样,在“公”的名义下,一些人又有了一个“生财之道”。
不少地方都指定了接待用酒,主要是当地的品牌酒,于是豪饮还挂上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羊头。华中某市就曾以红头文件的方式要求当地的机关事业单位把当地白酒作为接待用酒。此外,一些地方官员还充当了一些指定接待酒的代理商。豫东某县领导就代理了接待用的某品牌名酒,大家都拿他的酒喝,包括好多酒店都用他的酒。这些官员都赚得盆满钵满。
官员应成“德性饮者”
■文/王炎 杨环
酒,并非人人都喜好。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恶酒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实属罕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