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基础教育没发挥出的五大优势

erjian 57 0

民营基础教育没发挥出的五大优势

  南洋教育集团,曾在全国拥有12所超豪华学校,2003年时总资产13亿,2004年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唯一的“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却在2005年轰然倒闭。投资2,5亿元建成的山东临沂双月园学校,在校生曾接近5000人,也在2006年转给市政府。春节临近,作为始终密切关注研究民办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谨以此文表示对诸多失败的英雄的敬意与缅怀!并奉献个人的一点思考,以祝福、携扶英雄东山再起!

  这两艘中国民办教育的航空母舰的沉没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教育行政机构承担了最多的骂名。2004年,南洋创始人任靖玺先生发表著名的《南洋教育炼狱十年》,第一句话就是:我败给了专制、垄断、丑恶、没人性的教育制度。双月园末任校长高焕祥先生在给我的信中也说:“教育的许多浅层次问题,众所周知的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解决,因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国情、社会文化心态、教育体制等条件下,许多问题是没有方案的……你如果能解决的话,就是圣人!”

  我当然不是圣人,但一味的抱怨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想一想自身有什么问题吧!

  就在众多民校纷纷告急、关门时,一所名为“新东方学校”的民校却依然崛起了,没有固定的校址,打游击一般到处租房,教室和办公室永远拥挤而且陈旧,但生源都慕名蜂拥而至,据说一个暑期就赚一亿!“ 在扬州流传着一个笑话,某公安局副局长的孩子要到新东方来,考了三次都没及格,新东方于是坚决不收。结果副局长威胁校长,说你是不是不想活了?这位校长向掌门人俞敏洪“呼告”:如果哪天我没了,就是他干的”做到这等水平的还有万里国际学校,“从1997年至今,万里国际学校高中部连续一次性全部通过各科省证书会考,并达到省1级水平;英语特色教育、自主式教学、“学生点老师”等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就在众多的民办学校面临着生源断流的窘境时,万里的在校生规模却急剧扩充,招生计划数与生源数高达1∶5(资料源于张立勤的《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如果能办到这个份儿,或者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程度,任何一所民校想跨掉都很难,即使教育储备金不让收了,但高昂的学费仍能保证你越办越红火,大大小小见缝就钻的官僚肯定也要把他们的子女往里塞,那时既有钱又有各部门宠着,哪里会有倒的道理?说句不雅观的话,就算限制你的收费,家长都会给你出主意:交5000元,收据上只写1000元不就行了嘛!

  和双月园一同起步的开封求实学校也同样创造了奇迹

  求实的奇迹之一:那些声名显赫资产过亿,由大财团支撑,由知名学者、教育家、教育局长、大学校长挂帅的众多民校纷纷倒闭哀鸿遍野,或靠强大的财力走国际路线吸引生源(毕业后可直接出国)才得以为继,而白手起家由普通中学老师挂帅,始终坚持走中国基础教育之路的求实却能在险风恶浪中蓬勃生长,发展为拥有近5000学生,招生计划一直低于报名人数,邻省邻市都求之不得的教育圣地。奇迹之二:别人恨不得一天十次点名,一周六查备课,天天出台制度,整天七罚八扣,而民营的求实从来不坐班、不点名、不查备课、只奖不罚!其制度屈指可数:教师读书每周不少于两小时,写教育博文每月一篇,严禁教师额外留作业。严禁占自习和节假日、读书或娱乐时间辅导补课(包括无偿)。必须保证学生正常睡眠时间8至8.5小时。奇迹之三:别人都等级森严,把老师分成三六九等,乡下来的和城里来的都区别对待,而求实不评职称,工资实行大锅饭。奇迹之四:在师资流动剧烈成为民校通病,今天解雇8个,明天辞职10个,“师荒”愈闹愈烈之际,求实的师资流动却远远低于公办学校。奇迹之五:大家都喊现在的小孩难管师生关系紧张,求实的老师却能收到回校“探亲”的学生送的成吨的鲜花,“探亲”者摩肩接踵,只好转移到操场。奇迹之六:在大家都怕担责任而不敢举行学生活动之际,求实却兴致勃勃的搞:卖菜,读书节,泼水节,孝星评选、我爱秋天,篝火晚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特色艺术节,圣诞节的礼物,徒步朱仙镇,远征雁鸣湖,趣味运动会,课本剧表演,黄河野外生存大挑战,徒步45公里瞻仰焦裕禄塑像……

  在当今的中国,吸引百姓的必定是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而不是素质教育或创新、个性化教育等等。至于豪华的设施、电脑、空调、专业营养师、特级教师等光环,只能暂时吸引大众,如果一所民校仅以这些东西吸引生源,他的路必定越走越窄或者迅速灭亡。由于高收费和高风险,民校的生存必须以高升学率为第一资本,如果升学率仅仅和公校持平,前景就不会很好。如果还不如公校甚至差很多,倒闭就是迟早的事了!

  南洋尽管有欧式建筑和洋教师、游泳馆和电视台,但几年之后,国家还没有过问储备金的时候,南洋学校招生人数就急剧下降,收取的储备金也越来越少。临沂双月园面对挤兑狂潮时,董事长王卫军坚持认为,教育储备金的拖欠,本不应当成为学校存亡的致命伤:“其实,拖欠1.78亿的教育储备金,并不足以让学校停办。”一位长期负责学校学籍的老师向记者透露,2002年以前,学校学生的流失率在15%—20%之间,并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到了2004年,中考前100名学生中,由于各种原因,甚至一下子流失了60—70人。另外的美澳、协和、现代实验这些投资几亿或接近亿元的学校招生都越来越难直至倒闭,我以为其中教育质量的因素已经超过了所有客观因素。当然也有的民校(比如山东平邑县的高中民校)尽管教学质量不如公校却依然红火,那是因为当地的教育需求远远超过了公校的装载能力,人家不要的或吃剩的才捡了几个来,这种生存方式注定了没有档次和尊严,他们争夺生源的方式不雅观得难以想象,甚至把学生装到旅游车里藏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决定了捡都捡不着的日子不远了,或是突然的政策变化一夜之间就樯倾楫摧了。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要笑我的无知:天真!谁不知道教学质量重要?但凭这样的的生存环境又怎能斗过公校呢!——这是最没道理的想法,只能算开脱自己自欺欺人的借口,因为民校有比他的劣势大得多的巨大优势呢!

  由于特殊的国情,当代教育在好多环节都误入死巷,官场的腐败环境,官员的肤浅、专制、贪婪和急功近利,机关的浮躁、懒惰、不认真,机构的庞杂臃肿和雷打不动的大锅饭……使得兴师动众的每次改革都拖拉浮夸流于形式虎头蛇尾然后不了了之。校园内的僵化、虚假、腐败、不公平等成为不治之症愈演愈烈,大量人才被埋没、浪费,众多优秀的设想被扼杀,许多出色的教育模式只能在文件里睡大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所谓检查指导(安全、卫生方面的除外),已成为所有学校甩不掉的巨大包袱,老师们终日为检查做着毫无意义的无用功,教育的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教育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政治体制没有大改革,教育的改革就不会实,至少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够。而民校虽然没有绝对自由,但他已走向了市场,主管部门的轻视又歪打正着为他缷掉了别人想甩都甩不掉的包袱,这点小自由就足以使他争得非常广阔的空间,呼吸到足够的新鲜空气。不但“新东方”和“万里”能创造神话,山东平邑县的民办小学和初中学校也把公办学校挤得长期不能安身,有的一个班只招到一个学生,六、七年过去了仍束手无策,据说要撤销合并近一半的学校,这就是民校优势的体现。

  民校的第一优势可以概括为十五年一贯制的“一盘棋优势”

  由于特殊的国情,教育机构的官员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关心自己的“大位”权力、仕途和“钱途”远重于关心教育事业,不可能全力以赴要把教育干得怎么怎么样。而且他们的任期都是论屆的,三、五年就换人,只要这几年之内出点成绩或保持现状,就可以稳步升迁,所以他们不会打长谱,不可能高瞻远瞩。而且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历来都是互不顾及各自为政:小学校长只管他的6年,初中高中都各管3年。而且为了应付一年多次的分数排队,不少学校还实行了一年一重编班级一年一调换老师的办法,时间被切得更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长期工程,最讲究系统、连贯和整体性,这种七零八碎各自为政的格局是极端有害的。它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比如由于中考不考语法,所以初中语文就不学语法,把负担都憋到高中,使高中的语法教学严重超负荷,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这种格局还使许多跨阶段的改革无法实施,比如现在许多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不少六十多岁的老教师、病教师还挑大梁,每天上六、七节课,而中学就相对轻松不少,但中学老师又不愿意去小学,若把六年级移到中学来就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问题:不但调整了师资和劳动量,而且能很好的解决小学升初中时的生源流失(这可是一大焦点问题)!但任何老师、校长都无权这么做。

  再比如一到六年级任务轻松,是小孩子最单纯听话的时期,所以常常显得时间用不了,于是就做无益的重复,无聊的追求双百率,都得双百的还按交卷的早晚分出一二三,既浪费了时间,更破坏了学生的积极性,早早的埋下了厌学的种子。而高中阶段流行三年功课两年学完,学生负担过重,简直是十八层地狱!很多好学生适应不了纷纷落马或出现精神问题。如果将义务教育的九年省出一年放到高中,把三年高中变为四年,各方面的问题都可大大缓解——但校长无权也无法这么做,局长不想也不敢这么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级都不管的事我操什么闲心?想扎扎实实做实事造福于民的有几个?

  个人或学校有权进行的改革同样无法也不敢实施,因为教育改革往往需要较长的显效期。这种七零八碎各自为政的格局当然不行。大语文教学,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孙维刚数学教学法……都需要超越或重组教材,有很多老师想试一试,但都不敢或不许,一种方法来不及开始或刚刚显效可能就该换人、走人了,谁敢冒这丢饭碗的风险?——这是教改只有人喊没有人做的根本原因!

  这种格局更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分数,一、二年级不顾三、四年级,小学不顾初中,英语不顾数学……小学夏季安排学生午休,为了分数,老师都布置很多作业,整个午休都做不完,所以每年的“五一”之后都有学生被迫辍学,这是今天不顾明天!就像一群鱼,交给十几人轮流喂养,经过这十几个阶段的喂养,它们本来应该成材了。但是每个阶段它们都遭到最残酷的捕杀:绝户网(男女老少片甲不留)、电击……题海战术愈演愈烈,体罚现象屡禁不止,厌学、辍学和青少年在重压之下的扭曲变形成为中国教育的头号灾难。

  就像本来应该15人合作的一项工作,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与监督,成了15人单干,连50%的效率也发挥不来。而民校则应该能接近100%!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个学生最多可以在校15年,这15年都在一个院里上课,由一个视学校为生命的决策者通管调度统筹安排,这15年就可以一贯制,成为一个整体,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决策者可以为各阶段的学生强行减负,全程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在16年的长跑之初,就把所有的力气都拼上。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及各学科之间相互照顾,把力气统筹安排均匀使用,放长线钓大鱼;其次,民校可在达长十五年的时间里,放心的实施系统的教学改革,只要愿意,只要有明白人,各项改革(含以上所说的)都可以顺利实施。一个整体的15年,很容易出大成果的!

  ——肯定有人嗤之以鼻了:天真!民校学生的家长更看重分数,他们要求你马上拿出成绩,谁等你两年三年!

  这就看决策者的水平和魄力了——民营教育必须有出奇制胜的策略稳住社会和家长。

  河南新乡县有一所民校,运用最先进的全脑(左脑和右脑)记忆方法,学生能过目成诵且倒背如流,这就能出奇制胜,如果能在这一基础上,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高瞻远瞩,稳扎稳打,对当今教育进行大胆的革利除弊,再注意一下宣传方式,别让吹毛求疵者抓着什么把柄作了负面宣传,岂有关门倒闭的道理!

  如果让我来做,我首先要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创品牌:找真正的最好的老师:最有爱心、责任心,最有魅力,能教学生轻松学会。不理会各方面各形式的干扰,包括家长误解,学生退学等等,有几个教几个。再制定出以人为本科学求真的好制度,利用‘全员管理’的思想(以下详述),紧紧盯住课堂教学,全力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力争打造出不亚于江苏泰兴的“洋思模式”和山东茌平的“杜朗口模式”的教学模式——我有把握让一年级的学生考二年级的卷子,五年级的学生考七年级的卷子,让七或八年级的学生参加中考,或让九年级的学生跟高一高二的学生同台竞技,并且比公校的学生高出一大截子!在考试和阅卷时还呼吁全社会来监考、阅卷!任何人都可以出题考学生,发现作假现象的赠送礼品!年年都创造奇迹轰动社会!然后提前一年或两年高考,轻轻松松上北大、清华、复旦!酒香不怕巷子深,怕就怕酒不香!很多民校把所有学生的名次都填成前三名糊弄家长,多么愚蠢可笑的做法!

  我把这种设想称之为“超前战略”,该概念以下多次提及,请注意。当然,还可以有别的策略,只要能出奇制胜就行。总之,好的教学质量是各种改革的第一前提,是创业最重要的资本,要在最初的规模里,用奋不顾身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打造它,以取得家长、社会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口服心服放宽心,这样才能痛快利索的进行各种尝试探索。

  15年一体制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模糊阶段过渡,使学生免受过渡引起的刺激和不良暗示。从小学进入初中,再从初中进入高中,这是两次重大转折,以前还是好孩子的,一升学就可能添许多毛病;以前是小调皮的,一升学就可能成了大调皮;七年级的许多棘手问题都是六年级时看不出来的。每次升学,都有相当一批好学生有负众望败下阵来,其中智力的因素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学校越来越大,离家和亲情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不方便,环境越来越陌生或越充满诱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老师越来越不一样(先入为主,小学的老师最亲,越换越不适应),——这些变化可以对十几岁的孩子产生很关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我教过一小孩,小学时是天才,入初中半月后就几次三番的辍学,原因是:他见了楼梯就害怕。有很多同学由于环境、老师、同学的陌生而倍感惶惶,于是喊着调班,调不成就更没情绪。很多女生则克服不了想家的痛苦,表现消沉无心学习,他们往往上来就吃个“开门黑”,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还有的则猛然顿悟:我长大了,生活应该有一点变化了,以前不能做的现在应该可以做了,于是慢慢学会恋爱、上网、喝酒……

  15年一体制,都在一个院里,环境、老师、同学都比较熟悉,各阶段制度又是统一的,以上说的由变化引起的不良刺激都可大大缓解。如果在前八年采取“超前战略”,五年级就学七年级的课程,年级、学段的过渡都是模糊的,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就过去了,这样就不会对孩子产生以上那些不良暗示。

  一定马上有人反驳:就是因为环境太熟悉了,小孩子才更敢胡来,民校才更乱糟糟的!世上万物都有两面,如果领导没什么思想,找不到真正的好老师,又不懂教学,只在点名册和备课纸上抓教学,却不知天高地厚的一下子收齐了从幼儿园到高三的所有年级,就不可能在成绩上有什么优势,老是比公校差一大截子,于是招生就越来越难,老师的工资因此也越来越成问题,军心越来越涣散,管理越来越差越乱,成绩就更差,招生更困难,工资更成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如此情况下环境熟悉当然就不是好事。如果用本文的思想来选校长聘老师抓教学,不断的用成绩制造轰动,军心稳定士气高昂,滴水不漏又生动活泼,这时的环境熟悉当然就是大好事!

  此外,15年一贯制可以很方便的对课程进行大的调整。比如语文学科的连贯性承接性最不明显,“超前战略”最容易实施,人人都知道好却人人都不敢推行的大量阅读也可以很轻松的得以贯彻。现在倡导的“大语文”主张“语文即生活”,语文至少可以“吞并”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学科: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无非是教学生爱亲人、老师、同学、班级,教学生自强、自立、合作、坚强、乐观,这些都可以纳入语文教育的范畴,《思想品德》教材里的小诗、故事可以当语文读物阅读,其中的概念术语可以当语文的词汇来理解积累,试卷上的问答题就是小作文——这门学科可以明性省略,即可以进行真正的德育,又可以省出多少时间!比只是死讲死背课本,用无聊的数字耽误真正的德育不知要强多少倍!

  ——这些优势,有看见的吗?有想到的吗?有利用的吗?

  第二优势是人才优势。

  在特殊的中国国情下,公办环境的人才制度绝对不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领导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听话,最讨厌的是个性,第一愿望不是干好,而是统治好!奴性人格、人情关系和金钱充当了重要角色。管果树的管水利的搞计划生育的都能干教育局长,有关系的能喝的敢送的都能当教研主任或校长,教研室、年级主任、教导主任这么重要的工作,却随便谁都敢用,公校里压着数不清的人才,因为他们有个性又刚正,不听话不识时务不会“紧紧围绕在……周围”,所以就活得憋屈干得憋屈,干的比想干的差得多,现实比理想丑陋得多,得到的比付出的少得多。同时,校园里还有十几年如一日游手好闲的大滑头、大款,为痞为霸横行乡里的痞子,和只领工资不见人的皇亲国戚……大锅饭制度下,任何人都拿他们没咒念!甚至用不了几天,想念他咒的又成了他的哥们儿!这种种不平等严重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

  人才是多么重要!没有管仲的辅佐,齐桓公不能称霸。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就没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刘邦得韩信而灭楚,刘备靠诸葛而兴蜀,当代的魏书生成就了盘锦,李希贵振兴了潍坊,蔡林森(洋思中学校长)和崔其升(杜郎口学校校长)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两面大旗……一定程度上,得一人就可以定乾坤呢!民校自由呀!想用谁用谁,想不用谁就不用谁,普天之下的人才都能为我所用,蔡林森和崔其升,用哪一个都能让你红满天!还有没出名的,比如此文的作者,就看你的眼光和诚意了!你三顾茅庐呀!拿出诚意,表明尊重和信任,让人家在你的手下可以自由的实施计划干事业!

  可惜的是民校的这一优势利用得非常差。决策者不知道什么是人才,胸有成竹的保持着对公办的依赖和承袭:用人主要看名气和证件,用退休的大学校长、教育局长,和一中二中的退休校长。用老师看学历、职称、外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有的民校用人还分城里和乡下,城里来的月薪3000,乡下则1600……名气和标签当然能糊弄百姓,但能糊弄多久呢?最终还是看质量!新东方现任总裁胡敏当初应聘时,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个人简历,等待着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的反应。那份简历记载着他足以骄人的历史:28岁破格提升为湘潭大学副教授,现为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硕导。令他意外的是,老俞对这份简历看也没看,当即就塞进了口袋里。不安的胡敏顿时又失望又惊喜。“这个细节至少向我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新东方不会问你从哪里来的,只能用实力证明自己。”新东方授课时尽管三四百人一起上课,但笑声不断,学员都像吸食鸦片一样,下课回家抑制不住热情再学五、六个小时,新东方的每位老师都像明星受崇拜,接受送花、要求签名,合影留念……好老师的标准应该是仁爱、负责、激情、幽默、技艺高超魅力无穷,能教学生轻松学会 。一个好 校长应该能洞悉公办教育的所有弊端(以下一一论述),这样才知道民校可以扬何长避何短,才能保证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明白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好老师。还应该精通两种学科以上的教学,并明白所有学科的统一规律,这样才能有出奇制胜的策略。 倒闭的民校中,高职称高学历精通电脑和外语的比比皆是,但新东方式的人才占什么比例?教育质量跟学历职称电脑外语什么的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杜朗口和洋思都是落后农村的初中学校,杜朗口最高级的现代化设备曾经是日光灯,中考升学率曾连续几年为零,老师的孩子都送到外校就读,现在则辍学率为零,升学率百分百。他们的“超市式的课堂”,更是震惊海内外,表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其“超市”的模式必将对后世的中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蔡林森曾是低人一等的民师,赫赫有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写了上百封自荐信才当上民师。有学历又有职称,懂外语又懂电脑的人数不胜数,但谁能比得上这三位?上海交大拥有613名教授,920名副教授,22名院士,568名博士生导师,但被众多学生称为“最好的最棒的老师”,是直到57岁去世时还只是讲师的晏才宏。他的物理课被学生称为“魔电”,他上课从不点名,但学生无一缺席,在网吧逃课者一到他的课则提前赶回。武汉外国语学校的何文浩和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都没有特级教师的名号,但有几个特级教师能跟他们相比?我是老语文,但曾教过七年级地理,现学现卖还老出错,哪班都有比我强的学生,但成绩依然遥遥领先——在特定的国情下,这些标签其实不是那么可靠。

  即使有些是可靠的,也得看他是在什么环境、制度下工作。

  第三优势:管理制度上应该具有的优势

  教学质量最关键的部位在于课堂,所以教学管理制度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深入课堂,观察、研究、纠正、引导、交流、推广……新东方的成绩和利润之所以诱人,是因为他们研究课堂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万里国际学校之所以名扬万里,是因为“英语特色教学”“自主式教学”和“学生点老师”为他们打下了天下。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和东芦中学,之所以能轰动中国教育界,是因为他们的校长每年都听一千多节课,不通知不招呼,推门就听,走到哪听到哪,从早听到晚,从年头听到年尾,就这样才硬钻出了伟大的“超市式课堂” 、“先学后教” 和“讲学稿”等模式和辉煌的成绩。

  校长或其他重要领导就应该这样研究课堂,局长或其他领导则应当随时私访校长是否这样做——可是这样太苦太累了。

  我们的局长、科长、校长都是生就的享福受伺候的主子,岂能天天到民间这么折腾?于是局长科长吩咐老师留下痕迹,年终时他好派钦差科员去查:每周必须交教案5课时且不少于20页,听课记录2—5次6—15页,作业作文批改3—5次,、检测讲评1次4页,理论学习记录1—2页,反思记录1页,差生帮扶记录2次2页,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班会记录各1次,家访记录若干……书写必须工整,不能少于若干字,每周要三、四万字……校长则规定坐班8节,点名10次,迟到罚20元,早退罚30元,请假罚20元,少交一次备课10元,辍学一个罚100元,成绩后十名解聘,成绩后二十名罚50%,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罚30%,成绩在后二分之一罚20%……当然也有奖的,考前五名奖5000元……

  什么是备课?备课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备课就是老师为自己上课做准备,请注意: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给领导检查的。备课的形式、详略、潦草与工整等都视老师个人的情况而定,读读书、查查资料、想一想、写一写、划一划,把握小的多写点,把握大的少写点或不写。备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无法检查,只能查结果,但这个结果绝对不能到纸上查,纸上的东西最不可靠,最好的办法是查课堂:校长、主任、科长、科员不通知不招呼转悠着到处听,背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到纸上能查出什么来?纸上工整详细的课上可能乱七八糟,纸上一字没有的课上照样生动活泼。

  局长的吩咐不是没有用处,而是罪大恶极。

  真正的备课、上课、教研、班会、家访、批改作业、一日三操、课外活动、差生帮扶、管理学生等工作——工作量接近10个小时,如果不但要做而且还要留痕迹,就超过15小时了,再加家务、吃饭、接送孩子所必需的4小时,就是19小时,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极限,当然不可能!只能有取有舍,取的自然是“钦差”要查的痕迹,舍的自然是没人管没人问的备课上课等,真正的工作只落得被随便应付的命运!从天不亮到深夜,每天都马不停蹄的拼命近20小时,半数时间在“留痕迹”,工作的动机已退化为对付检查……当然,也有讲课比赛公开课之类的活动,但此类活动越来越走向作假作秀,全国人民为此造了一个专用名词:作课。已“作”得公众很讨厌了,此类活动在哪里举行,哪里的老师就叫苦不迭,这个“作”一节,那个“作”一节,都弄得半生不熟,活动过后不补课学生掌握不好,补又师生都别扭。若问一问得奖的选手:你敢不敢每节课都这么上?他肯定不敢!

  ——假备课耽误了真备课,纸上谈兵代替了真刀实枪的实践,大家为之腰酸腿疼的是一场由上级导演的毫无意思的虚拟游戏!

  由于对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检查、督促、指导与提高,相当一部分课堂就永远乏味、枯燥,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这时校长的高压政策就极其危险:不帮老师提高,只告诉他干不好就罚钱,他只有逼上梁山,把高压嫁祸于学生头上,题海战术,争课战术,拼时间战术,重复抄写战术,体罚罚钱战术……于是厌学、逃学、辍学、泡网、打架、早恋甚至吸毒成为世纪灾难——老师极度疲惫,却没干多少真事。学生也极度疲惫,却一片荒芜满地狼藉!

  而民校的生存主要受市场支配,完全可以不理睬局长的排名,所以可以轻松的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但恐怕实际情况是不但不甩,而且还奉若神明呢!

  我所了解的民校的制度不过是一个“狠”字:取消星期天,缩短节假日,老师一天15次点名,一天查三次写在纸上的所谓“备课”, 迟到、早退、缺“备课”、玩游戏、辍学生,出事故罚款几百,有的班主任因为谈女朋友没跟学生同寝,第二天就被炒鱿鱼。对民校校长来说,学校的利益就是你校长的利益,怎么也学公校校长粗放管理而不精耕细作呢?怎么也学公校的虚假浮夸而不求真务实呢?

  民校的校长们:请把其他的一切工作放一放,抓紧时间像崔其升、蔡林森一样进课堂,研究课堂!要保持每时每刻都有几位业务领导在“推门听课”,随听随评随指导。不但领导听,普通老师也要听,把可虚可实的坐班变为实打实的研究,每天的工作量可以规定为包括上课和听课六课时,人人都听又都被听,听谁的什么时间听自由选择,争取每节课都有人听。可以在教室特定位置设听课桌以便于检查,听课者可以一面听课,一面办公,一面管理身边的学生:听课就是听思路、办法,看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其实还有许多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备课、管理和批改作业。这种听课一定要与教育局搞的听课区别开,要杜绝表演作秀的现象,坚决落实求真务实以学论教的思想。学生能轻松快乐的学且能学会是第一标准,如果能达到会学,就是最高境界了。

  我曾找了个借口,在班里听了十几天,充分证明了这点小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能直接的一目了然的检查备课效果,而且能有效的督促所有老师认真的备课。只要是老师,没有不对听课极其重视的,听课的督促功能绝对是立竿见影的。其次,这样听课非常有利于老师间的交流学习,因为这样能听到最真实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传统听课活动中被有意掩藏的,或者是评判者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却非常有用的。比如纪律混乱时,有位老师就停下一秒钟,站住,用眼把全教室扫一遍,掷出8个字:“两腿平放!腰杆挺直!”马上秩序井然。有位地理老师教学日本一节时,让十几个小组长拿自画的地图检查组员,自己也在黑板上画图抽查,整个教室都学得热火朝天。不这样听,很难学到这些招数。这样听课还能非常有效的改善课堂纪律,我听课的十几天,从纪律到学风、班风都达到高峰。由于没人聊天,自己的工作效率也能翻几番,而且课下还能很方便的和学生沟通——益处多多,每一点都直指教学的最关键部位。

  对老师的经验、思想进行评定、表扬、纠正、传播,这一任务得由学校的业务领导去做,这工作还可以有更方便高效的办法,南洋、美澳、双月园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学校,完全可以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业务领导可以坐在一排屏幕前,同时听三四个班的课,然后表扬、纠正、集思广益、发扬光大。通过摄像头还可以观察班级纪律、班风,传播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可惜只听说他们在纸上查得挺紧,没听说有这样做的,是没想到还是不愿吃这份苦?

  老师、领导听课听得再多也不如学生多,而且成人的头脑猜不透孩子的想法,而教育正是为他们设的,他们是教育的真正的主人,所以还应该让学生进入管理。

  可以打一张表格,从课堂魅力、教学效果、爱心付出、责任心(如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角度,每个角度设“优、良、般、查”几个等级,面向全体学生调查老师的教学情况。可能有人会说,学生评价老师并不稀奇呀,很多学校都这样做嘛!确实很多学校都有这环节,但很多学校的这一环节确实是形同虚设!

  首先不是所有学生都参评,一个60人的班级只有前10名参评,这就取消了另外50人的发言权,老师怎么对待这50人都影响不了他的这项得分,所以这项得分不但不准确,而且唆使有的老师不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此事多由班主任主持,因为有人会千方百计的打听哪班的学生给他打了多少分,然后以各种方式表达感受或发泄情绪,所以班主任不敢较真,并一再叮嘱学生不要太当真,谁都不容易嘛!所以尽管老师的水平和态度有着天壤之别,这项得分却没什么差距,最好的9.9分,最差的8.8分。再次,这项得分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占不到总评的5%——谁在乎呀?形同虚设,基本上毫无用处。

  所以必须让所有学生参与,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权,都可以影响老师的名誉和收入,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受到重视与关爱;班主任其实干不了这活,应由校长室亲自出马主持这评估,要讲请讲透其中的意义:你们是学校的主人,这是行使你们管理学校的权力的时候,只有客观的如实的评价老师,才能使老师的优秀的做法,得以树立、光大,使不正确的落后的东西得以纠正,你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你们必须拒绝暗示,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评!有水平有责任心的给满分也行,要什么没什么的打零分也可!此外还要加强该数据在总评中的作用,比如,学生成绩占60%,学生评教至少占30%。

  其他的各项检查都应该到学生中、课堂上去调查研究!作业批改、检测讲评、听课、理论学习、班会、家访、差生帮扶、课外活动……到学生中去,什么问题都可以查得水落石出一目了然!这才叫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这样既能查出真实情况,起到督促作用,又不增加教师负担,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干正事,山东平邑县的兴蒙学校,虽然也非常重视分数,但绝不拼时间,开始时每天只上7节课,后来减为5节。而且提倡所有老师写简案,不搞劳民伤神的这笔记那记录,节省下大量的时间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从而创造了远近闻名的教学成绩

  领导督促指导、集思广益,老师间相互督促学习、交流传播,学生评价督促——这就是我以上所言的“全员管理”设想。因为公办环境的懒惰和虚假,公校无法实施这一设想,而民校可以轻松尝试。

  等大家都对课堂教学有了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就有条件进行大的教学改革了,可以实践杜朗口,可以实践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孙维刚数学教学法、大阅读语文教学法……或者对其创新发展,或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四优势:民主优势

  西方国家公民的生活质量之所以高,社会之所以文明、发达,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明程度高。民主程度高,腐败的可能就小,公平的可能就大,人民的意愿就可以突显,就可以取得人民支的持,就可以集思广益,工作效率就高。我们以上所列的种种弊端:军阀割据般的七零八碎各自为政,鞭打快牛欺软怕硬埋没人才,人浮于事纸上谈兵劳民伤财——根本原因也在于不民主,即仁靖玺先生所言的“专制、垄断”。因为专制、垄断,群众就不敢批评,专制者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敷衍塞责混天了日,就可以方便快捷的行贿受贿,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吃提成拿回扣……权力是中国民众的最高境界的神往,中国官员的第一使命甚至唯一使命就是紧紧抓住权力,或者放大100倍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的教育改革应该令全国同行汗颜:局长号召校长畅所欲言批评传统的教师备课制度、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传统的学生课堂常规管理制度、传统的学生评价制度、传统的学校评优制度……然后逐渐把学校部门的设置权、中层领导的任免权、副校长的提名权和别人越抓越紧的财务权、(高中)招生权下放给校长,又取消了学校的行政级别,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帮学校摆脱了对行政部门的行政依附关系……于是,学校的副校长及中层领导都由教师选举竞争上岗,并且包括校长的所有教干都接受教职工的满意度测评,由于教干都是老师选出的,所以平均满意度能达到94.85%。对不适于担任教干的特殊人才则成立“人才俱乐部”。 学校的制度也由教职工制定、修改、完善。学校的工作终于可以不为迎接检查而作,器械可以发给学生使用而不必摆在架子上等人看……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制度尽其能”人才活起来了,素质教育真正开展起来了,潍坊教育一片生机,前途无量!不知是否还有如此民主的地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倒不少,但制度民主的教育一定比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更有前途更意义深远!

  可惜这种民主无法推广!

  因为别处不可能有李希贵这样的局长!对李局长来讲,潍坊教育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办好潍坊教育就是它最大最神圣的心愿,而其他局长的利益和那地区教育的利益不可能一致!他干多干少干孬干好都无所谓,只要不出大事故就不会影响他的仕途,犯得上抛弃现成的实惠费心费力的拼吗?哪如按照几千年的传统按部就班的专制!大一统,一刀切,不利创新,讨厌个性,心安理得的敷衍塞责混天了日,方便快捷的行贿受贿,光明正大的吃提成拿回扣……没有行政部门的领导,中国的教育一定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难以理解的是,民办学校为什么也这样做?上司对你的内部管理的限制比别人松很多嘛!而且干孬干好直接关系到你的饭碗!你为什么不集思广益向校长、副校长、年级长和所有老师放权、问策?没听说哪所民校实行民主政策,倒听说民校都闹帮派,闹帮派的学校绝对不会民主。大概是总裁或校长没有这种意识。如果他们像蔡林森校长和崔其升校长那样精通教学和教学管理,即使不民主也能有大作为,但明明自己没什么能耐却又不集思广益,可悲!可怜!可恨!

  第五优势:可以落实德育和阅读

  当代教育中有两个重要区域被国人长期忽视,就是德育与读书。国人不喜欢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别提道德、素质、人类文明什么的,只说德育与读书对升学和前途有用吗?——不是一般的有用,而是非常有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感受父母的爱,体会父母的艰难,懂得爱父母,帮父母,爱亲人、老师、同学,爱左邻右舍,爱美好自然,讲文明,懂礼貌,吃苦耐劳……这样的孩子能学不好习考不出分?如果我们的学生中没有偷窃、歧视、欺骗、欺侮、孤僻、心理闭塞,而是到处充满团结、关爱、平等、尊重、开朗乐观,辍学的会那么多?厌学情绪会那么严重?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就依靠了牢固而实在的德育教育。已故的北京特级教师孙维刚先生,三年的高中数学他一年就能授完,创造了数学教学史上的神话,他的学生60—70%考北大、清华,但他的学生、同事和介绍他的文章都首先说:先生的教学还是其次,最最突出的是他的德育教育!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有40%以上的学生升入北大、清华,最主要的措施也是德育。西安外国语学院何文浩老师的班里,年年往最著名的大学保送的学生数量惊人,其主要措施还是德育!

民营基础教育没发挥出的五大优势

  德育重要,所以阅读也重要。

  因为书籍是德育的第一资源,阅读的第一功能就是德育。书籍中蕴含着最丰富的情感道德力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巨大的审美价值,“读书名理”“开卷有益”“知书者达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明细,逻辑使人清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食粮”……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不可能言行粗野为非作歹。

  读书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更直接。对语文来说,没有什么方法能达到阅读的1%,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管语文老师的课上得多好,学生不多读课文,不读上几百万字,他的学生都不会有真正高的语文水平,靠博览群书能成就大作家,靠听课做题顶多出息成一个个“题呆子”!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无一不是得益于爱读书和会读书,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更如此。语文老师其实教不了学生多点东西,也就是拼音,和最初的一些字、诗、古文,其它的字、诗、古文呢?文章的领悟赏析呢?你能让他们背几篇分析?写作呢?就算你有曹雪芹、鲁迅的本事,把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抄给他们,他们就会写了?语文学习的关键是语言的积累,这个任务语文老师代办不了。语言积累最好的方式是读书,这一任务谁也代办不了,只能靠学生自己!老师干什么?培养他读书的爱好、兴趣、方法呀!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毫无疑问是天下最伟大、最聪明的语文老师。

  而且,读书对各学科的学习,对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意义更重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不止百次的强调过,无论哪门学科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曾教过中小学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我曾用过很多手段来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学生的第一爱好应当是读书,这一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一位姓特卡琴柯的数学老师,他在他任教的班级里设置了一个不止一百种图书的图书馆,比如在教方程以前,就让学生读引人入胜的动脑筋的民间故事,营造浓厚的神秘气氛,让学生都盼望赶快学方程!他的学生从来没有不及格的……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东芦、杜郎口和洋思中学最宝贵的经验都是学生充分自学,说句武断的话:当今中国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就是自学!而自学的最基本方式就是阅读,不读书怎么自学?看看例题,读读分析和结论,就学个差不多了。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掌握这一伟大的方法。很难想象一个看着文字就烦的学生怎么会自学!只有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自学才有了最大的可能。

  ——可是德育和阅读却一直受着可怕的忽视。

  我们是怎么抓德育的?是背书!逮着一本《思想品德》课本死背死抄,然后死考!弄得学生受不到多少教育和熏陶,心情和兴趣却荡然无存。我常读《思想品德》教材,非常精彩、有用,可是该科目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之一,死板,枯燥,味同嚼蜡,我们抓的实在不是德育,而是冰冷的死的数字——思想、品德、心理,这东西怎么可以仅仅考一下就算呢?

  阅读状况同样糟糕。

  最该读书的语文学科,学生读书的时间已快被老师讲课的时间挤没了,其它学科让学生读教材的意识则更淡。课外阅读的问题更严重。首先是没书读,由于把分数奉为上帝,学校的图书馆(尤其是乡下)多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能见到的只有地摊上出卖的文字垃圾;其次是没有时间读。课堂上的时间大多被老师的讲占去了,课余时间更被作业野蛮瓜分!

  其三是没有权利读。有不少热爱读书的学生或者书被撕碎,或者人被辱骂殴打,有的父母甚至跪在孩子面前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把书带到学校都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班级里随时可以“抄检大观园”,不管你看没看,窝藏就够你受的!课上看的当场销毁,再通知家长候审;课下看的除没收外再大批一顿。常见老师拎着名著语重心长的说:“你自己看看吧,你干了什么?你竟然看这个!”——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交谈,人生缺少书籍,就像生活里没有了阳光……如今,书籍竟成了毒品一样的恶魔,最该读书的孩子,有许多被当成失足者,以各种方式救助或处理。

  ——阅读的严重缺失,已经造成了可怕的恶果:大多数公民怕写信、愁写信,憋半天憋一句;到处张贴的各式广告文从字顺的很罕见,产品包装上说明文字中的语病随处可见;人才济济的教育局大院里,能独立起草文件的寥寥无几,各地教研室编写的语文习题和试题质量低下错题频频。再看语文老师,别科的老师没有教参至少会满堂灌,相当多的语文老师没有教参寸步难行!当然叫语文老师去灌其他学科照样可以,别科的老师灌语文同样须臾离不开教参。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低效,导致了公民语文素养的普遍低下。而且今天的民风不古世风日下见死不救见义不为,都与老少忙着挣钱不读书密切相关!

  德育和阅读的严重缺失,首先是因为决策者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德育和阅读表面上都跟分数无关,所以尽管意义重大却无人理会。其次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尽管也有人意识到德育和读书对智育有用,但这种用处绝不是立竿见影,他任期满了走人之后,作用这才发挥出来,已是为别人做嫁衣了,所以他们就不做!但民校的所有者应该有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他自家的事嘛!——怕就怕他们还没有这认识!

   可能又有人说了:德育不是很难抓吗?我们一直抓都没抓好!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没抓好的原因是一直没真抓。十几岁的小学生多么纯洁!父母的话他可能不听,但对老师却鼎礼膜拜五体投地言听计从,老师让他帮妈妈洗碗洗衣洗脚,见大人打招呼,保护青蛙,他都不打折扣的执行,虽然这时还不是自觉的,但这是伟大的开始,有了这个开始,就不愁形不成意识、精神,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有几个这样做的?校长有几个这样要求的?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上课前,老师先让他们闭上眼想一想:听老师和爸妈的话了吗?有礼貌的跟爸妈告别了吗?这肯定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的!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影响孩子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这种意识。

  如果从小学一二三年级培养出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几年如一日,黎明,黄昏,月下,雨后,整天有朗朗的书声,大树下,草坪上,花坛前,小亭里,到处静坐着读书的孩子……不用老师怎么教,这个学校的语文、历史、生物、地理和思想品德绝对一流,学生的自学能力绝对一流!如果我能有一所自己的学校,我一定给他命名为“李群书院”,一定让书声充满校园,用书声换来成绩,源源不断的招来生源!

  ——总之,由于制度僵化而不能进行或不能顺利进行的各种改革,都可以在民校顺利实施,只要决策者有这意识!

  经营民校务必要坚持几项原则。

  首先,要有像蔡林森、崔其升那样精通教学又肯吃苦的校长,找不到这样的校长,学校不办也罢!抓不出成绩来,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像拉客那样招生,可怜巴巴的苟且偷生,一有风吹草动就要翻船,何苦呢?

  其次,千万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没用成绩创出响当当的名号前,规模一定不要大。一次收齐从幼儿园到高三所有年级的做法风险很大,也可以说很愚蠢,因为想几年收回成本,就饥不择食孬好都收,高二、高三的学生已经基本定型,没有多大的可塑空间了,由于刚刚开张,学校又毫无教学管理的经验,所以往往一开门就打不了胜仗,第一步就踩上恶性循环的机关,以致于招生越来越困难,好不容易招来几个就不敢管了(据说双月园的学生给门卫几包好烟就可以外出),成绩因此更差,恶性循环不断加速度直至关门!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民营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自身命运,已使去了国民的基本信任,所以今天的民校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诞生、成长了,最好先以奋不顾身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全力打造最初的低年级生源,或者从此不再招生,紧紧抓住手里宝贵资源精雕细作,全力以赴创造品牌,用任何人都望尘莫及的成绩轰动社会,让千里之遥的人都慕名而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入,这时还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量力而行,择优录取,用优质生源继续扩大影响。民校要牢牢坚持一个原则:不论规模大小,教学质量都永远力争白酒中的茅台啤酒中的青啤的境界,这样才能活得有尊严和前途。

  教学质量靠老师创造,所以老师的工资待遇同教学质量差不多就是同一问题。办学和办企业不同,假如有一百万,企业主往往做一百二十万的计划,虽然有时紧巴一点,但日子还可以正常过,但民校的工资一拖欠,军心马上涣散,教学质量立刻下降,然后老师流动,学生流失,关门的民校多数是从拖欠工资开始的。所以一旦出现困难征兆,最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留住老师,要果断的缩小规模,拆了东墙补西墙,卖了高中保初中,卖了初中保小学,竭尽全力保住学生喜爱成绩又好的老师,砸锅卖铁也要留住!如果资金仅够留两人,就决不要留三人,否则就闹饥荒。只要励精图治抓好课堂教学,哪怕只有两个老师三十个学生,照样可以东山再起震惊世人!

  原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洪恩,曾创造了震惊上海的教学质量,但由他担任董事长的江苏泰州中加双语学校竟然也倒闭了,他为什么没能再创辉煌?如果他从几位老师几十名学生起步,根据实力逐渐做规模,凭他的才华,泰州中加双语学校现在不论是资产还是规模都不应该亚于新东方或万里的。中加的倒闭大概就是摊子铺的太大,学生基础不扎实,又是股份制,大家都当家,教学之外的矛盾就把冯先生弄得焦头烂额,全校没有人真抓教学,没创造出良性循环的第一环——出色的成绩,于是也和别人一样恶性循环了起来,可怜了冯先生的一世英名和曾经豪情万丈的满院学生!

  ——可敬的第一批殉道者已成为历史,第二批英雄会以更成熟、勇敢的姿态继起于这片神圣的土地!

标签: 挥出 基础教育 民营 五大 优势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