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闽南世界不说不知道,所有闽南兄弟姐妹加进来QQ123835858 380142444 手机:13159000001,闽南人的祖先是好样的,我们不能丢祖先的脸,6000多万的闽南兄弟姐妹加油、加油!---闽南人的确生存在中国东南角这个“边缘”地带,闽南文化也的确是被人称为“边缘形态”的文化,有人便抓住这一点,引伸下去,便认为这种“边缘”性,带来了许多“局限性”,“致命弱点”。可是,地处“边缘” 这是客观历史造成的,是“命中注定”的,不好吗?“边缘”,则“山高皇帝远”;“边缘”,使闽南人为了生存不会“前怕狼后怕虎”,敢于“离经叛道”。明清皇朝之国策“重农抑商”,而出洋谋生的闽南人偏偏“弃农经商”;明清皇朝设“海禁”,而闽南人偏偏突破“海禁”下海当“海商”、“海盗”,甚至异想天开“唐山过台湾”,开发别人不敢开发的不毛之地台湾岛;他们跟着郑和下西洋,飘荡在东南亚、日、欧、美各个角落,有些就在靠岸地落户;闽南人之“穷”,是“穷则思变”,头脑里不拘循规蹈矩,敢做敢当,无法无天,无所畏惧,一心要变穷为富。恰恰是这个“边缘”,逼出闽南人养成“白手起家”、“发家致富”的开拓创业精神。有人说闽南人目光“短视”,其实闽南人高瞻远瞩,有本事将短处变为长处。闽南这块地随然背靠绿色山脉——武夷山脉,但是它面向蓝色大海——台湾海峡,乃至漫无边际的太平洋;朝北连东海、黄海,跨海可抵达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朝南连南海,跨海又可抵达东南亚各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这种可以从内陆直接走向大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闽南一带比福建省其他地区,以及大陆内地其他地方,具有天然的与海外各国各民族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如果与大陆西部地区相比,这是多么优越的地理环境。闽南人的精神世界有别于内陆之处,在于它具有浓烈的海洋气息,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要突破内陆有限的地盘、向海阔天空的广大世界发展的进取精神,一种敢于到海外冒险的拼搏勇敢精神。因此,闽南人绝非如有人所说的光是“注重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卓识”的一帮浑浑噩噩的“中原移民”。与此相反,立足闽南的中原汉人,融合和改造了当地的闽族、越族蛮夷,带来了中华文化和文明,是非常有远见、有预见性的族群。他们看到海洋那么辽阔,外面的世界那么广大,为什么不去走向海洋、奔向海洋的彼岸、寻找新的“绿洲”、创造新的“天堂”、追求一个前程远大的未来呢?因此可以说,谢天谢地,好在闽南人地处“边缘”地带,迫使他们视野开阔,敢于闯荡世界,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闽南人这颗种子落地便能长芽,世界各地有人的地方也便有闽南人的脚印。闽南人之所以会大胆地突破内陆、走向海洋,一个原因,是生活在山多地少、而且狭窄的沿海平原,“三山六海一分田”,完全靠小农经济、小手工业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在人口愈来愈膨胀的情况下,要谋活路越来越艰难;另一个原因,是一千多年来,闽南人在改朝换代中经常遭遇社会动乱,当政者的腐败导致民间疾苦,加上干旱、水涝、台风带来的自然灾害,以及瘟疫横行,导致民不聊生。到了唐代和五代十国以后,闽南人遇到了时代发展的机遇,那就是逐渐“开放”的大气候降临了,于是开始出现了“转农为商”的趋势。特别是宋、元以后,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以及欧洲的意大利商人、犹太商人,亚洲的印度商人,他们纷纷来到经济比较繁荣的泉州做生意,仅穆斯林后来发展到数万人之多;尔后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又进一步催化了闽南商品经济向海外扩展,使泉州成为进行航海贸易的市场,刺桐港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农产品、农副产品、小手工艺品逐渐商品化,泉州的市场经济转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市场经济。这使闽南人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打破了“父母在不远游”、“老死不离乡”的古老保守观念,抱着冒险创业的精神漂洋过海去寻找更多的生存之道。闽南人的经商意识增强了,不仅做内地生意,还要做海外生意、航海贸易。闽南这个地方成了滋生“闽商”的摇篮,做生意成为热门的职业。于是,本土的丝绸、瓷器、漆器、糖、茶、手工艺品等成为出口商品,丁香、豆蔻、胡椒、檀香、宝石等成了进口商品,泉州、厦门、月港成为繁荣的闽南港口市场。闽南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福建山区其它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泉州山区的制茶业、陶瓷业发展了,闽北的造纸业、冶铁业,以及闽西连城的印刷业,虽然发展缓慢,终归还是发展了。于是,在明朝中期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闽南人有胆量,有眼光,不仅农民、渔民到沿海各大小岛屿捕鱼、垦荒,还一批又一批地迁徙到荒凉的台湾岛上进行处女地的开发,掀起了一波有一波的移民潮;特别是在郑和下西洋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冒着各种风险远赴万里之外的世界各地去谋生,去做生意。明清年间,全世界闽南人有6000多万,而移民海外者已达540万人,超过本地人口55%,仅泉州一地也已相当于本地人口的80%。闽南人敏锐地看到一些国家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市场,那里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但是,经营小买卖,谈何容易,到陌生的地方去开拓,去闯荡,这需要闽南人有多么巨大的勇气和胆量。一艘艘木帆船在台湾海峡、在南海颠簸着与风浪搏斗,到了异国他乡又难免遭到当地百姓的排斥、欺压,还有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掠夺和屠杀,漂泊的闽南人只有冒生死风险用双手去抗争,去搏斗,才能生存,才能有立足之地;就算落地生根了,也不是天下太平,激烈的竞争,你死我活的争夺,一次又一次考验在挣扎中求得发展的闽南人。他们发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不管在任何地方,要生存、要发展,就是要吃得起苦,挺得住累,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用一点一滴汗水换来一点一滴财富,日积月累,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农村做小生意的,居家简陋,即便有钱了也不讲排场露富,免得遭抢劫。所以,闽南人勤劳刻苦、节俭度日的生活习性,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气概和脾性,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是在与这种残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生死搏斗锤炼出来的。闽南人的经商意识就是在海外创业陷入困境的恶劣环境下苦心奋斗逐渐形成的,闽南人善于经商也是在家乡“地少人多”的困境中被逼出来的。他们没有想到,经商的结果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少人以为出洋谋生的华侨都是舒舒服服地伸手便挖出黄金珠宝,那是全然无知和绝对色盲。闽南人的开拓创业,不像西方殖民者、倭寇那样用炮舰强行掠夺别国领土、别国人民的财富起家,而是宁愿从“一穷二白”起步,逐渐发展壮大。闽南人谋生不靠枪炮弹药,靠的是“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刀),他们往往从挑担到零售,再到中介、批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伸展到金融业,一步一步扩展。他们终于足迹遍布亚、欧、非各国,特别是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如今在“国际华商500强”中,福建藉就有101家,累计资产总额2560亿美元。“世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南人”,这话不错,如今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万华人中,闽南人及其后代已过半。闽南人办事业,善于“放长线,钓大鱼”,一旦有了一个宏愿,决心要干,那就不辞辛劳,日日夜夜熬多长时间都能忍受,反正拼死拼活干到底就是了,不到山穷水尽决不回头。而且,要干,就要干得最好,就要冲在前头,就要争“第一”,非拿下“桂冠”不可,就是要“出人头地”,“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像有人说的爱当“头家”,不当“伙计”。总之,活得很累,也活得很有奔头。正是这种硬骨头,犟脾气,好强的性格,好胜的劲头,使他们不畏艰险,苦干实干,任劳任怨,最终赢得最佳成就。闽南人创业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艰难中挣扎的坚忍不拔、始终不懈的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有强烈的拼搏精神,这种勇于挑战、敢于取胜的顽强精神是内地人所难以想象的,而他们今天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确实令世界不能不敬慕华人在各国经济领域里所享有的重要地位。闽南人从数百年来奋斗中得出一个信条,要“赢”就要“拼”,只有“爱拼才会赢”,这是闽南人的血和汗换来的五字座右铭。有些闽南著名的历史人物,虽然不是非凡的完人,不是民族英雄,但是,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比如在明朝末年,有些是在朝廷下了“海禁”令之后,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他们既是“海商”也是“海盗 ”。厦门海沧的颜思齐便是其中之一,他最早带头率众冒着风险横渡浪涛滚滚的台湾海峡,登上还是野草丛生、瘟疫横行的台湾岛,把稻种带过去,把农耕技术也带过去,在那里开荒垦殖。还有安海的郑芝龙,随后也招收闽南饥民数万人登陆台湾,人给银三两,三人一头牛,顶烈日,冒风雨,用双手把荒地变良田。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率领25000名大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后,其子郑经发动移民扩大开发台湾,除种植水稻之外,还种植甘蔗,随之而发展制糖、造船、采金、盐业、烧瓦等建材业,后来又把兴修水利的技术从闽南带过去,加速发展台湾的农业和小手工业,百姓因此而把郑成功捧为“开台圣王”,建庙祭拜。在台湾的闽南人,以及来自闽西、粤东的客家人,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把台湾从荒岛变成宝岛,生产的粮食不仅自给,还可以返销到闽粤;生产的蔗糖数中国第一,还销往国外;生产的樟脑成为世界第一;生产的乌龙茶,直销国内外,成为名牌茶叶。若问闽南人在台湾为何能获得如此成就?就是发扬勇于拼搏的“闽南精神”,脚踏实地用辛勤的劳动争来的。在现代的闽南人身上,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否已经变质了?具有“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是否变味了?“离经叛道”的习气是否扭曲了?多数闽南人是在朝气蓬勃地与时俱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贡献呢,还是如有人所讲,改革开放以后,“闽南人惯于在利用政策漏洞或疏于防范中求发展,从而养成对自上而下的法规法令不甚遵从的民俗。符合市场规范但违反中央法规做生意,不被视为耻辱。……改革开放之后仍大规模从事走私、盗版等活动,疏于循正常经济秩序发展企业,这就反映了闽南人急功近利性格往恶性发展……”闽南人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关系到如何评价现代闽南人的思想、道德、民俗和精神状态,关系到改革开放之后个体经济的发展主流是健康的还是往“恶性发展”?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走向腐朽没落的邪路上去?对现代闽南人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是做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对闽南人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贡献是给予热情鼓励,还是大泼冷水?我们对现代闽南人所从事的事业是持肯定的态度,对他们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做的贡献是赞扬的,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继续发扬“闽南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也切身体验到,在改革开放之后,现代闽南人遇到了非常好的发展经济的机遇,束缚经济的绑绳解开了,思路改变了,手脚放开了,于是,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门路发展民营经济,势如万马奔腾,锐不可挡。他们调查市场,挖掘财源,发现财路,缺少资金便吸引侨资、台资;艰苦奋斗十年,果然创造了让全国为之震惊的历史奇迹。以闽南的石狮市为例,地图上一个小小乡镇,仅用二十年变成为省辖县级市,荣获文化、教育、精神文明、体育、卫生、双拥模范“先进城市”称号, 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78亿元。古老贫穷的面貌焕然一新,起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古人有训“知足常乐”,可是,闽南人不满足于在墙内开花,墙外也要开花,如今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泉州军团”已经有70多万人,年销售总额16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泉州市场,2003年汇回泉州的资金达1600亿元。闽南人凭借着祖传的海洋文化的脾性,国内开花了,国外也要开花,他们远途跋涉,奔波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仅2003年度国外华商企业,264家华商中,闽南人便有101家,累计资产总额2560。1亿美元。闽南人的潜力,闽南人的能量,“闽南精神”的威力,何等惊人!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浪潮中,闽南大地涌现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企业家。比如,“拉链大王”施能坑,他是晋江深沪镇浔兴村这个无名小渔村的贫困渔民,在改革浪潮中,他看到服装业、箱包业正在兴起,便预见到与之配套的拉链也必然会有很大的需要量,于是抓住这一机遇投身到在别人看来很不起眼的拉链生产上。从80年代起二十多年来艰苦奋斗,他从开一个小小五金制品厂发展到成立浔兴拉链集团公司,他们生产的“SBS”牌拉链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进而成为仅次于美国“YKK”牌的世界第二大品牌,中国拉链中心终于在浔兴村正式挂牌,中国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拉链生产基地。施能坑并不因此停步不前,他现在正打拼一定要超过“YKK”而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品牌!这就是在“闽南精神”的鼓舞下奋发图强的突出范例之一。1980年代初,号称百万的晋江人,就有上万家民营个体企业;如今更上一层楼,晋江成为拥有服装、旅游鞋、陶瓷片密封水嘴等18种“中国名牌”称号而位居全国同级县市的首位;晋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属“全国第一”的有:“安踏”旅游鞋、“九牧王”西裤、久久王食品、“七匹狼”夹克衫、“奔达”布厨、“SBS”拉链、“安尔乐”卫生巾和纸尿裤。现在晋江已经拥有27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注册商标近2000多个、产值近百亿元的新型工业城市,每年举办盛大的“3。9”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过去工人、农民穿着拖鞋上工地、下田地的晋江,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球平均每十二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的旅游鞋。过去只有小码头的晋江,现在还有飞机场,可以随时飞往全国各地做生意。再说泉州地区,其GDP产值已占福建全省26%,但人口仅占16%。人口少,产值大,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成就,无不是在“闽南精神”的鼓舞下取得的,精神的力量的确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原动力。
作者:陈文华 QQ123835858 380142444 手机:13159000001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