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仅次于龙,俗称“小龙”。古人说,蛇活500年便化为蛟,蛟活1000年便化为龙。因此,在我国民间蛇和龙常被混讹——江南许多地方径直把蛇称为“卷龙”、“象龙”、“天龙”。粤宴上,也有“龙凤烩”、“龙虎斗”等名菜。
生物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早在30亿年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就是爬行动物。
蛇,是从蜥蜴变化而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于是就变成了蛇。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类要早得多。离现在大约1.3亿年。而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
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骨,这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原始人类在生存中,必须要同各种动物作斗争,其中也必然包括蛇。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被蛇咬而发生伤亡。这种生活和斗争实践,势必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而有些氏族,就是用蛇作为他们的图腾,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实。
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也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是一个民族。我国传说中的龙,恐怕就是蛇的化身。例如,古代居住在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著名的酋长叫太嗥,是个人头蛇神的人。
人类学家认为,我国上古时代的族团划分为东夷,华夏和苗蛮。其中居住在南域的苗蛮,视人头龙尾的伏羲、女娲为租,多信仰龙蛇图腾。实质上,龙的形象,最早像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论衡?龙虚》说:“世俗画龙之象,马头蛇尾。”《幼学句解》也说,“龙有九种”、“项似蛇”。这就表明龙是以蛇为主干,并取其他八种动物的一部分点缀而成的。既为龙之主干,蛇当为祥瑞之物,并不像“杯弓蛇影”、“毒如蛇蝎”等成语描绘得那般可怕可憎。有趣的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就找到了蛇图腾的蛛丝马迹。
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考察,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有个部落以蛇为图腾。印度、柬埔寨的寺庙里,贴有蛇的雕塑——西方广日天王手中所执绳索,是一条张口吐舌的巨蟒,而保护神毗瑟拿安卧在一个由眼镜蛇盘成的盛床上。早在600多年前,印度就在马哈巴利普兰建造了一座高10英尺,背上有7条巨大的眼镜蛇的神像,人们把它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
古澳洲人,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拜蛇仪式。届时,男女老少都要用五颜六色,涂抹全身,把自己装扮成蛇的模样,唱颂蛇之歌,跳仿蛇之舞,以祈求蛇蛇你保护赐福。岛国斐济的老百姓,信奉的主神恩登吉,其头也是一条蛇。马达加斯岛上的萨克拉佤族,把蛇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崇敬。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奉为家的保护者,往往被供养起来。非洲的土著人,直到现在还在其盾上画着蛇的图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有的用蛇皮镶在盾上。他们深信这样做,就会得到蛇的神力保护。北美土著爱斯基摩人,有一种在身上鲸刻蛇形斑纹的习惯。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有蛇的花纹。他们对一种叫做“龟壳花神”的毒蛇极其崇敬,不敢杀害,甚至在房子里,另辟小房给它居住。而小室内的的装饰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样花纹。
阿拉伯《词语》的作者伊本?曼朱尔写道:“龙属蛇类,因在海中肆虐,遭到海生物的抱怨,其主便派它,将它驮走。”在古埃及,蛇是智慧的化身,眼镜蛇神是君主的保护神。它那三角形脑袋图案,竟被镶嵌上王冠,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埃及金字塔文1146节,对蛇作了这样的描述:“我出自浩浩巨津所汇成之太古洪流,万物万汇之性情,皆秉自我逶迤盘虬,天书之恢恢,古今均由我执笔记录。”埃及古代一位哲人,还在《箴言诗》里感叹道:“我所测不透的有三样:鹰在空中飞的道,蛇在石上爬的道,船在海中行的道。”
我国古代有崇蛇的习俗,《山海经》、《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均有记载。尤其在《山海经》中则更多的提及:“太华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阴山)其中多化蛇,其状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到其邑大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西海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如此等等,对蛇都有敬畏崇拜之心态。因此,古吴越、闽、广人以蛇或蛇蛋,作为图腾加以崇拜。
明代《赤雅?上编》:“涎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即蛇)种,浮家泛宅,籍种龙户。”清代《峒谷县志》:“其人皆蛇神,故祭祀皆祀蛇神。”清代《闽杂记》云:闽江沿岸农夫,“多戴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入髻之间,俗称蛇簪。”簪做蛇形,乃不忘其租为“蛇种”。福建《候官乡土志》载:“蛋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而《台湾蕃族之原始文化》一书云:“蕃族有以祖先死后灵魂转入动物者,又有谓其族之起源系诞之动物者,由此而发生动物崇拜。”
传说,盘古开天地之后,有过一段“人蛇合一”的时代。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他们繁衍后代,被认为是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楚辞?天问》里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诗句。王逸在《天问?集注》中也讲道:“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
出土的汉代墓石刻画像,也有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形象。有的画像上,两者尾部还缠绕在一起。因为蛇是一种生殖能力很强的动物,雌雄蛇交配时,常常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所以,很早就成为人类生殖崇拜的对象。古时人们对蛇的这一现象,由衷的羡慕。由此还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为蛇来张目,将蛇与美好联系在一起。
我国古人以蛇为高贵,《旧五代史后妃记》载:周太祖郭威皇后柴氏,与太祖寝卧时,“见五色小蛇人颧鼻间,心异之,知其必贵。”《史记》和《汉书》皆记载:“汉高祖任长亭时,夜行拔剑斩白蛇,史称为赤帝子斩白帝子。”明清两代以“蟒衣”、“蟒袍”,或简称“蟒”为其官服,可见其高贵。
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说:汉族自古最重崇蛇,由崇蛇发展为崇龙。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竹龙为神,又称独阴,睁眼为昼,闭眼为夜,而蛇身。”另外,还在记载和古文物图绘中,都发现了汉族人祖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白族崇蛇,传说人祖阿布帖和阿约帖之三女儿与青蛇成婚,繁衍了白族、怒族、傈僳族人。侗族崇蛇,祭祖母神时跳蛇舞,穿蛇皮衣。据说侗族人认为蛇神是大地之神,遇到大旱、虫灾时,村寨要舞藤编大蛇祈禳,俗称舞草龙,以求蛇神降福人间。在侗族,人们还禁止杀蛇、食蛇。
《吴越春秋》指出:“月在巳位,其位蛇也。”闽人崇蛇,源远流长。“闽”字就是由“门”、“虫”二字合成。这个“虫”字则是“长虫”之谓。
南方林木茂盛,土地潮湿,常常经受蛇害。于是,古越人就有断发纹身之俗。《墨子?公孟》:“越王勾践,剪发纹身。”《战国策?赵策》:“被发文身,错臂左祍,瓯越之民也。”断发文身之习,有其深刻的内涵。其一,是对蛇的图腾崇拜。《隋书?琉球转》:“妇人以墨鲸手,为虫蛇之文。”其二,是为安全的需要。《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避虫(蛇)。”高诱注曰:“文身,刻画其体,纳默其中,为蛟龙(蛇)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其三,是为求荣尊。《淮南子?泰族训》:“刻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汉代许慎注曰:“越人以箴刺皮为龙(蛇)文,所以为尊荣也。”海南黎族也有纹身之俗,他们在纹身或纹脸时,刺上蚺龙之花纹,谓之“蚺蛇美孚”,其盛名远播。
在福建,蛇被尊称为“侍者公”,是吉祥的象征,保护平安的神灵。由此,蛇被赋予亲切感人的形象,或被化为善良男子或被化为贤淑女子。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福建南平择湖人照例要举菩萨游行。届时,游行者将蛇绕于手上,缠于项脖,尽情戏耍,毫不畏惧。在闽南三平村,村民更是把蛇视若至亲。村里的树上树下,房内房外,黑蛇比比皆是。夜间,这些蛇悠然上床,钻进被窝与人共眠。《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据说,城里人若遭蛇咬,可到庙中投诉,即能消灾。并可在出庙后,见到一条断腰或断头的死蛇——这表明蛇神施用了刑罚。
福建闽南一带,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如果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平安。若在路边发现几条蛇盘在一起,就得赶紧揪掉一服上的某一颗纽扣,丢下表示忏悔,然后再走开,就当做没有看见。据说,这种现象是蛇在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民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贵州一带民俗,禁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
江浙一带,也有崇蛇之风。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云:“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駢集于娄门内之庙,焚香乞符,归粘户牖,能远蛇毒。”在这一天,人们常捕捉青蛙以祭蛇神,有投其所好之意。台湾高山族排湾人认为,五步蛇是他们的祖先。据说远古时代,太阳降临,生下红、白卵内孵化出男女二神,他们的后代即是排湾人的祖先。排湾人认为蛇入家门,是老祖宗驾临。对此,还有一套迎送仪式。
山西绛州农村,在清明节这天,要做盘蛇馍上坟祭祖。之后,就让孩子们把馍上的蛇头咬掉,这叫“灭毒头,免灾祸。”山西五台地区的民众,把蛇视为财神,在枣糕上塑蛇,以求招财进宝。
苗族有一种蜡染床单,是供新婚夫妇用的。床单图案中央是一面铜鼓,周围有四组对鸟,各组对鸟之间,各有一对蛇抱葫芦。对鸟和对蛇之间,又各有一只飞翔的蝴蝶。据解释,蝴蝶是图腾,对鸟和对蛇象征婚配和多产,葫芦也象征多产。苗族认为,新婚夫妇使用这种床单,可以得到旺盛的生命力,像葫芦、鸟和蛇一样繁育后代,使人丁兴旺。
遥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我们的初民并没有把生命划分为类和亚类,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半人半兽神明到处可见。那时候的蛇女,或为叱咤风云的女神,或为鬼蛇谈之变色的魔头,也并不需刻意地掩饰它们的蛇类形体。
在叙利亚神话中,奎特司掌爱与美丽,通常外化为一位裸女站或坐在狮子上,手里握着花、镜或蛇的形象。《山海经海外西经》道:“巫威国在女丒北,右手操着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希腊克里特马岛北部,发现了传说中的诺萨斯宫(即关着米诺牛的那个迷宫)。
宫中,出土一尊距今已有3600年的女蛇神塑像。女神双手各执一蛇,身穿长裙,胸乳袒露,头梳高高的发髻。有人说,她是大地之母,象征欣欣向荣;也有人说,蛇的生命力顽强,舞蛇女神代表着不朽的生命;还有人说,蛇的繁殖能力很强,舞蛇女神能使子孙昌盛,人口繁茂。
《帝王世纪》、《列子》、《女娲画赞》中,都记载着女娲“人首蛇形”。她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则身三皇之列,被尊为人类之母,干过一番“造人”、“补天”的伟大事业。
如果说在我国神话中的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那么,希腊神话中的厄喀德娜 ,就是无恶不作,令鬼神变色的Boss了。这位提坦女神,上半身为女子,美艳不可方物;下半身却是蛇。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写道:“厄喀德娜的上半身是美丽的神女,有美丽的面庞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半身却是可怕的蟒蛇。她的丈夫正是赫赫有名的白头龙提丰——也就是为盖亚看守金苹果园的那位。希腊神话中说,白头龙提丰英武异常的火焰,从他的眼睛中放射出来;他的肩膀伸出毒蛇的信子;他的腿上盘绕着蟒蛇。
可以想象,这两个怪兽生下的孩子,也都是怪兽。他们分别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后俄犹甫斯猜中了它的谜语,它就羞愧地跳崖自杀了);九头怪蛇许德拉(后被赫拉克勒斯镇压到大石头下了),前部是狮子、尾巴是一条蟒蛇、身子是山羊的奇美拉(后被柏勒罗丰和有翼神马柏喀索斯联手做了);以及长着三个脑袋和蛇尾巴的地狱犬寇塔斯(后被冥王哈迪斯招募,当地狱的看门狗去了)。
古代玛雅人,把带羽毛的蛇看作是太阳的化身,也是风调雨顺的象征。玛雅语“库库尔坎”,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墨西哥的古迹“库库尔坎金字塔”,就是为蛇神而建。该金字塔呈阶梯形,高37米,共分9层,上端建有方形塔庙,高达6米。拾阶而上,两旁为宽1.35米的边墙;朝北两边墙的下端,各刻着一个石蛇头,有羽毛,张嘴吐着长舌。据说,每年春分或秋分的下午3时左右,太阳从正西方下落之时,北墙上会出现“光影蛇影”奇观,传说为“带羽毛蛇神”的显圣,为此人人称奇。
印度和马来西亚人,也都把蛇奉若神明。印度建有许多“蛇神庙”,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他们要向蛇神献贡品,以牛奶供奉眼镜蛇。还要集会游行,将蛇一一放生。印度有一个传统民间节日,叫做“蛇神节”。该节定于每年的八月举行。蛇神节十分壮观,届时各地蛇神庙都有祭蛇礼,庄重而热烈。
在孟买以南160英里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雪拉拉村,蛇神节的前一天,妇女要禁食、祈祷,打扫房屋,男人则外出捕蛇。蛇节正日,全体村民敲锣打鼓,螺号声声,彩旗猎猎,一路行至村蛇神庙。到了庙里,将准备好的蛇放出来,在湿婆像前,任蛇游走。然后,村民从庙里出来,再折回村里的草坪上,把装在罐里的蛇放出。妇女们便把牛奶、稻米、鲜花,供奉给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蛇面前,弯下腰用花朵轻抚蛇头或将彩色香粉扑撒蛇身。庆祝活动结束后,也要将蛇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这种壮观而富有民族的色的“蛇神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
印度不但有“蛇神节”,而且还设有一所学制为三年的学习玩蛇的大学。该大学坐落在盛产眼镜蛇的德里市郊,在此设置了一系列课程。诸如吹奏玩蛇的音乐、制作玩蛇的乐器、捕蛇、拔毒牙、与蛇同庆共眠、激怒蛇以后再教它跳舞、令蛇息怒与催眠以及调制解毒药方等。尽管玩蛇相当危险,时有被蛇咬伤、毒死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全国各地报考大学的学生,确十分踊跃。
标签: 蛇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