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京报》5岁了

erjian 44 0

贺:《新京报》5岁了

  刘思坤

  《新京报》生日:2003年11月11日

  《新京报》核心人物:

  2003年11月11日创刊——2004年1月4日:

  社长戴自更,总编辑程益中,总经理喻华峰,常务副总编辑杨斌,常务副总经理韩文前,副总编辑王跃春、孙献韬、孙雪东、李多钰,副总经理郑万洪,行政总监罗旭,总编辑助理迟宇宙

  戴自更

  社长:戴自更

  生于1963年,浙江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光明日报社编辑、驻新疆记者、驻光明日报直属报刊管理部主任兼广东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现任光明日报直属报刊部主任、《新京报》社社长。从1992年起,戴自更便在广州驻站,他目睹了南方周末与南方都市报逐渐强盛的过程,而在广东11年的经历,已使其新闻及经营理念与南方更为接近。

  程益中

  总编辑:程益中

  生于1965年4月,安徽安庆人,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随后进入南方日报社;1994年11月由南方日报文艺部抽调出任南方都市报筹备小组成员;1995年3月被任命为《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2001年担任《南方都市报》总编辑;2003年,任《新京报》总编辑,2004年年初因卷入南都案被警方扣押,5个月的监禁后被无罪释放。2005年4月5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自由奖”。现任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财经》杂志为其旗下媒体品牌)媒体事业管理部副总经理、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中文版)执行出版人、《TIMEOUT》(中文版)执行出版人。

  喻华峰

  总经理:喻华峰

  生于1968年11月1日,男,湖北省京山县人,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3月,就职于南方周末。1997年12月,就职于南方都市报,曾任《南方都市报》副主编兼总经理。2003年11月,就职于《新京报》任总经理一职。2003年——2004年卷入南都案。2003年7月22日取保候审,2004年1月9日刑事拘留,1月14日以涉嫌贪污行贿被逮捕,3月19日东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执行有期徒刑12年,6月15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八年有期徒刑。

  服刑一半以后,3次减刑,一共减了将近4年,2008年2月8日,刑期服满出狱。

  2008年10月21日,出任网易销售副总裁,主要负责网络广告及相关业务。星岛网报道称:网易内部人士透露,网易公司对喻华峰的评价极高,并认为其曾在报业领域极其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可以帮助网易在互联网媒体以及服务影响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广告收入。

  杨斌

  常务副总编:杨斌

  生于1971年,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95年进入新闻业,1996年12月进入南方都市报,1999年4月任南方都市报采访部主任、12月任深圳记者站站长,2000年任南方都市报编委,2001年4月起任副主编。2003年9月任新京报常务副总编,2004年7月任新京报总编辑,2005年12月底离开新京报,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驻京办事处副主任,2007年1月正式入职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副总经理兼总编辑。

  王跃春

  副总编:王跃春、孙献韬、孙雪东、李多钰

  王跃春: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1994年7月——2000年2月深圳法制报记者,2000年3月——2003年9月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圳记者站站长、编委,2003年9月——2005年3月《新京报》副总编辑,参与创办新京报,分管报纸时事新闻,2005年3月——2006年1月搜狐网常务副总编辑,2006年1月——2007年《新京报》常务副总编辑,如今任《新京报》执行总编辑。

  孙献韬,原光明日报驻北京记者站副站长,分管国际、体育新闻的副总编;

  孙雪东:曾于《南方都市报》从事采编工作7年,《南方体育》前资深体育记者,随后赴《新京报》副总编辑,分管生活杂志及房产新闻,资深F1车迷。

  李多钰,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3年入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从事传媒各项核心业务工作。历任南方都市报新闻部副主任,文体部主任,南方周末文化部主任等职。2003年秋,调任新京报社副总编辑,分管文化娱乐新闻,2005年年底在腾讯网就职,现任《TIMEOUT》中文版总编辑。

  副总经理:郑万洪

  郑万洪:《新京报》发行总经理、著名发行职业经理人,现任《新京报》总经理

  总编助理:迟宇宙

  迟宇宙,原《南方周末》记者,出任总编辑助理,分管经济新闻。

  2004年7月——2005年12月:

  社长:戴自更

  总编辑:杨斌

  副总编:孙雪东 李多钰

  2006年——至今:

  社长、总编辑:戴自更

  执行总编辑:王跃春

  总经理:郑万洪

  《新京报》创立编年史:

  2003年,《南方都市报》广州和深圳立足脚跟后,打算北上异地办报,本打算与上海的《上海商报》合作。

  2003年5月,时任《南方都市报》副主编的杨斌(后任《新京报》总编辑、现任和讯网总编辑)与编委王跃春(后任《新京报》副总编、现任《新京报》执行总编辑)来到广州丽江花园,与程益中和喻华峰商谈,由于王跃春在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的卓越表现,王被认为是异地办报的合适人选,那天,众人为此喝了壮行酒。随后,由于上海商报主管方意见的不统一,此事一度延宕下来,合作搁浅。

  6月26日晚上,在南都报社毗邻的外商活动中心的咖啡厅,喻华峰与戴自更谈了一个多小时。便是这个一个多小时,新京报开始了它的孕育。

  从7月11日到7月13日,基本的合作模式敲定:由光明日报提供刊号资源和办公场所,及一部分股本金,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提供部分股本金和流动资金,以及南方都市报的版面资源和经营资源。按照协议,两家报业集团投入相应的资金、资源,光明日报作为主管方,占51%股权,南方日报作为合作方,占49%股权。

  关于人事的架构,双方并未有异议:第一任社长由《光明日报》推荐任命,第一任总编辑、总经理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推荐、光明日报任命。光明日报深知,南方日报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便是办报的人才团队和资金优势。

  8月15日中午,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获得中宣部领导的原则同意。当天下午4时30分左右,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战略合作签字仪式正式举行。

  8月25日,在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沟通后,光明日报将经营不堪的《生活时报》变更报名为《北京时报》(即后来的《新京报》),并将更名申请和增加主办单位的公函递交新闻出版总署。

  直至9月上旬,新闻出版署署长石宗源正式表态:同意这一试点,注意跟踪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报刊司随后草拟批文。

  9月12日,由于时值周五下午4点,来不及加盖公章,报刊司通知戴自更下周一一早可来领取。

    9月14日,就在随后的周日,《北京青年报》发了一条消息:“南方都市报北上办报。”这一消息的刊发显然并不能完全从新闻的角度解释,随后的事态发展印正了这一点。

    9月15日,周一,戴自更并未拿到批文。原因是,北京市据此向出版总署提出了不同意见。个中原因无法明言。从此,新京报开始了它尚未落地似乎就已经命定的磨难。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间,新报纸面临的最首要任务便是这纸批文。

  10月4日,报社第一次员工大会召开,并随即开始培训工作。

  10月18日,当盖着新闻出版署大印的同意批文终于拿到手。

  10月25日,又开始了第二轮大规模招聘工作。

  11月4日,同一份“新出报刊(2003)1064号”,正式下发,而此时,新报纸的创刊日期已从10月16日、10月22日、11月1日,几度更改,定在了11月11日。

  11月8日,《新京报》第一任总编辑程益中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大厅内开始了他在1500人面前的一次演讲,就像那句高亢的开场白所奠定的基调,从下午1点半到接近5点,三个多小时的演讲,程益中始终情绪热烈语调高昂,以致后来渐带嘶音。从当天起,新京报社成立。

  11月11日,第一期《新京报》新鲜出街。它的诞生标志着全国唯一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办报的产品下线,它也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实行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棋子。

  此时,距离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开始接洽合作不到5个月,距离双方签署协议才70多天,距离9月4日新京报有第一名专职人员才两个月,距离人员基本招聘到位才十几天,距离正式拿到批文才一周,距离第一次试出片才4天。

  《新京报》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南都》血脉:相关资料显示:至11月11日报纸正式创刊,由南方都市报前往北京的共165人,其中社委7名,采编44人、广告48人、发行45人、行政21人。

  细 节:

  1、杨斌“不听话” 想把事情做大

  总编辑程益中想在异地低成本复制南都模式,因2000年《南都》创立深圳版,试水基本成功。在北京办报只是南方都市报异地办报规划中的第一部步,倘若成功,其余各地的扩张计划均可照此实行,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自然随之降低。操作模式是:除了增加一些本地的新闻及生活和房产资讯外,其余娱乐、文化、体育、国内、国际新闻等,均采用南方都市报现有的成品。

  杨斌当时作为分管南方都市报区域新闻的副主编,对去北京办报有著浓厚的兴趣。他非常敬业,自己每天工作都是十几小时,分管当时的南方都市报的新闻业务后,在编委会的共识下,杨斌做出的具体创新便是,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率先创办了“时评”版,以及设置了与周报周刊竞争的调查类栏目——“深度”。正是这两个栏目让《南都》在内容产品生产领域领先其他对手。

  同样地,对北上办报他并不想单纯复制南都内容模块,他的想法是,把《新京报》的“深度报道”板块和“时评”板块做成独立体系,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等于在北京重新做内容、重新做经营管理架构。

  事后看来,《新京报》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深度报道”和“评论”,内容模块的建设杨斌本人功不可没。而北京的地缘优势,令杨斌对高端报纸在北京的前景更为看好。

  有个故事流传了很广(真实性未经核实):

  1996年年底,《南方都市报》酝酿创刊。在第一轮招兵买马行将结束的时候,一个背着旅行包的高个子流浪记者风尘仆仆地闯进程益中的办公室:“我想来你们报纸做记者。”

  程益中问:“你做过记者吗?”

  高个子马上利索地拿出一叠剪报复印件:“做过做过。”

  程益中翻了一翻了:“过几天给你消息吧。”高个子流浪记者只得惴惴地退出办公室。

  几天后,电话并没有到来,高个子实在憋不住了,他又来到程益中的办公室:“我的情况怎么样了,我能录用吗?”

  程益中给采访部副主任任天阳打了个电话:“你去采访部接受面试吧。”

  任天阳又翻了翻他的简历说:“过些天回复你。”高个子山又惴惴地退出办公室。

  他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看来一定是不要他了。他鼓作勇气折回到程益中的办公室:“我觉得好像你们好像不要我了,其实我又能做记者又能做编辑。”高个子把他曾经在一家报纸编的版递给程益中看。

  程益中看着看着就露出了笑容:“好,你可以先来试试。”

  高个子流浪记者终于找到工作了。这个流浪记者就是杨斌。(出处:宋守山《传媒三十年》,待出)

  杨斌在南都做了近7年的新闻工作,随后进入《新京报》,历任常务副总编和总编辑,2005年年底离开,2007年1月4日入职和讯,杨斌上任14天后,和讯网获得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这也预示着和讯网将大力推动新闻资讯方面的建设。他带领和讯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1、一改前和讯CEO谢文的经营理念:Web2.0,转为做专业财经资讯的门户网站,提出打造“中国最大的中产阶层网络家园”的口号和定位。

  2、2008年4月,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以现金方式曲线注资和讯网,购买40%的股权,成为和讯网第二大股东的消息。

  3、百度将与和讯结盟,共同打造百度——和讯财经网的消息出炉。结盟后百度财经约20名采编团队将纳入和讯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百度财经频道也将变成百度和讯财经频道。(搜索引擎巨头正在朝内容生产方面迈进)

  这正划出了杨斌信息产业从业者的步伐:专注做媒介信息内容,力求做深、做透、做专业,并在不同的工作平台、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及时做出调整。

  2、小个子喻华峰乃“报业经营奇才”

  8月15日中午,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获得中宣部领导的原则同意。当天下午4时30分左右,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战略合作签字仪式正式举行。

  签字仪式举行得十分仓促,横幅是在两个小时内匆匆赶制出来的,原先只是“合作签字仪式”,喻华峰提出加了“战略”二字。喻华峰加的这两个字显然别有意味,这个经常胡子拉碴卷著裤腿的年轻人,实在是中国报业难得的经营奇才。在他的梦想中,这份新报纸显然只是双方良好合作的一个开始。

  喻华峰起先在《南方周末》做总经理,进入时为1995年3月,南方周末的广告只有800万。2年后,走的时候已经做到了3000多万。在《南都》做总经理期间,打乱了广州报业的正常竞争节奏,使得《南都》快速崛起,“烧杀抢掠”了《广州日报》等本地报纸的广告份额,为《南都》在广州的立足立下汗马功劳。被业界公认为“报业经营奇才”。

  光明日报袁志发与南方日报范以锦签署合作协议,后排左三为喻华峰

  3、报名几经周折

  新京报最早的名字代替光明日报原旗下子报《生活时报》,初步定名为《北京时报》。事实上,即便这个名字从未在公开刊物上出现过,但由于《南方都市报》北上办报的巨大影响,它也曾在新闻业界传诵一时。然而,由于有关方面认为这一名字欠妥,光明日报便重新递交了申请,改名《京报》。

  10月,在北京新闻出版局备案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在沟通了五六天后,《京报》又易名《新京报》。

  4、新京报社:过道办公 墙灰脱落

  全报社数百名采编广告发行人员,拥挤在光明日报老楼东楼的7-8层。所有的办公桌全部连贯成排,不少人不得不在过道办公,人手一台电脑也是奢望。由于年久失修,大楼多处天花漏水,墙灰脱落,电话是数十人共用一部,更关键的是,电力供应极不正常,一直到11月上旬,也只能勉强提供一半电脑的供电。而这一半免强能用的电脑,又因为网路的限制,时断时续,打开一个邮件往往需要十几分钟。这对于现代报业采编流程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11月3日,方正系统刚刚到位,5日培训,6日便是首次试出片。那一天,整个采编系统一片混乱。仅仅培训了一天的采编人员几乎无法正确使用方正系统,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著各种技术问题。一直忙到半夜,才勉强做出来不到1/5的版面。

  四开80版,一份高品质的综合性日报准时完成了编排印刷和发行——新京报成功创刊

  《新京报》第一期出刊前看报纸小样

  左起:杨斌、喻华峰、程益中、戴自更

  《新京报》创立时切蛋糕

  2004年11月6日,又一个大蛋糕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次是新京报社举行一周年庆典晚会。

  《新京报》11月11日创刊词:

   我们不满意有闻必录

   我们将致力于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切新闻和一切责任

   这是中国赋予我们这张报纸的特色

   有责任报道一切新闻,追求新闻的终极价值和普世价值

   更要对报道的一切新闻负责,包括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

  《新京报》定位:负责报道一切

  整个采编理念,在创刊之初就已稳定先进:走一条介于传统党报和都市报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办一份新型主流时政大报。这一条道路此前并没有人走过。而新京报的探索脚步又是如此坚定稳健:摈弃传统党报的空洞无物与都市报的浮躁粗糙,汲取党报的负责理性精神与都市报的灵活快速能力。这一既定的方向,被定义为报社的核心理念:负责报道一切。

  社长戴自更将《新京报》定位为新型时政类都市报,它是一种区别于机关报与传统都市报的报纸形态。这种形态既借鉴传统都市报贴近读者和注重服务的有益经验,又借鉴主流机关报把握导向和注重格调的优良传统;既注意解决都市报低级庸俗和格调不高的问题,又注意改进主流机关报面孔和思想僵化的不足,力争在机关报和都市报之外另辟蹊径,开一代报业新风。“其实《新京报》与传统都市报的差异在于气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气质。我们认为这种气质归纳起来说就是‘负责任’,坚持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强调负责任地报道一切,和对报道的一切负责任。”副总编杨斌进一步解释,“我们将报纸分为A-D 四叠,每一叠都有自己的气质,都蕴含着《新京报》对读者的责任感。”

  跨区域办报的意义:

  程益中给这张报纸一个意义,那就是“《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的艰难一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我国长期以来媒体行业划区经营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盛行的落后局面,有可能因此开始改善。”

  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刊的《新京报》,是作为报业集团跨地区进行采编合作的一次试点,至于是否是报纸跨地域进行采编合作政策放宽的标志,还要看这个试点运行的是否成功。成功的标准,要让市场做最后的评判。”

  《新京报》独特的个性:改版与口号

  《新京报》每年都进行一次改版,更新一次口号。总经理郑万洪认为,其改版价值与原因在于:

  2003年:“负责报道一切”

  “责任”一词构成了《新京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关键内容,既构成新京报办报理念的核心价值,也构成其作为媒介企业的核心文化。

  总经理郑万洪认为,无论是“负责报道一切”还是“品质源于责任”,其核心的“责任”二字没变,内含有:

  1、我们有责任报道一切的新闻事实;

  2、我们对我们所报道的一切负责任;

  3、表达一种报人的职业态度,尽我们报人的职业精神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4、提供一种“服务”,提供观念的、资讯的、信息的服务。主要提供观念参考,承载体为评论周刊和日常评论版块;

  5、提供不受遮蔽的信息,满足读者“希望在这里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哪些事情跟我密切相关”的需求。

  2004年:“北京人的新闻主干道”

  立足北京,力求快速融入当地,“北京人的新闻主干道”,就是要做成北京人喜欢的报纸,而且要在同城报纸中,讲北京的内容最多、事情最充分、最能够代表北京发展水平。

  2005年是“好的更需要改变”

  2004年《新京报》在发行、广告额、市场地位上的成长较快。不变的是什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永远要创新、改变,要折腾,我们就需要把改变的理念推广给读者、市场和社会,所以2005年提出“好的更需要改变”。

  2006年说“品质源于责任”

  换此口号有两个原因:

  1、《新京报》经过两年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品牌,需要整体提升质量,进行升级;

  2、2005年年底发生了一些事情,但报纸依然在前进,虽然经历了挫折,但要继续保持报纸的品质,就需要责任理念,这是“负责报道一切”理念的延续。

  2008是“北京人的新闻主场”

  两个层面的理解:

  1、责任意识,在2008年这一特殊的年份里,面对奥运这一特定主题,我们的责任是怎样把新闻做得更充足、更出彩。

  2、“主场”一词,来自于体育竞技,这是《新京报》在发出一种“吁求”:我们在这里,向北京的同行业好,国内的同行也好,可以更好地竞争一下。《新京报》有自己的底气。

  总经理郑万洪认为,通过改版,提升《新京报》的市场品牌形象,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折腾”的理念,传输给读者和客户。客户希望伴随着一张不停创新、不停成长的报纸企业来成长,来一路前行,他们不会去跟那些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报纸去合作。

  《新京报》事变:2005年年底

  2005年11月3号开始,《新京报》报头上的“负责报道一切”就没有再次出现。12月下旬,《新京报》出现高层人事变动,《新京报》总编杨斌和两名副总编孙雪东、李多钰相继离职。有媒体报道称,《南方日报》将把广告经营权、编制全部移交《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只保留股份(此消息未经核实)。

  12月29日,有约100名员工罢工,马上复工。《新京报》的人事变动,占《新京报》员工总人数1/3。要闻部主任陈峰和评论部主任孟波去搜狐网,记者部主任陈志华和编辑部主任李列去新浪网,副总编李多钰去了腾讯,这些骨干人员都是自己找出路的。中国这几个著名的网站成了被排挤的媒体精英的避难所。

  12月30日出版的《新京报》很多版面没有责任编辑的名字。A32版刊出了这样的城市表情图片,上书时间:昨日。地点:永安路106号。场景:头鸟带领着群鸟飞过高空,天空虽然不是很晴朗,但它们依然会载着心中的目标飞向远方,而永安路106号正是《新京报》的社址。

  王小山的BLOG上用红底黑字写道:没有退路了,就不退了,屠刀已经举起,死要死得好看一些。

  新京报内部人士介绍,问题并不出在该报对某个单一新闻的报道,而可能是报纸长期以来在言论和新闻报道上比较“前卫”而招来的麻烦。有消息称《新京报》的一些报道方式,比如2005年6月河北定州血案、9月5日宁夏民工王斌余杀人事件,引起有关部门的不满。

  2008年5月5日的最新改版解读:

  内容生产:

  《新京报》将在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时评等各方面与之资源共享,精华内容同步移植。

  变化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推出了一个公民读本,就是评论周刊,这是重磅推出的内容,是中国继《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之后推出《评论周刊》的第三家报纸,北京市第一家。

  第二是为了迎办奥运会,推出了新奥特刊。

  第三是做了一个系列的品牌周刊的重新打造和梳理,包括把原周五的书评周刊推到周六,还把原来的一些周刊,像汽车周刊、理财周刊等等打造得更强。

  第四,隆重推出了个“星期五”特刊,也叫周刊欢娱周刊,就是把原来娱乐资讯、时尚消费、吃喝玩乐、旅游、文化消费等内容全部整合在一块,一网打尽,也就是周末的生活指南。

  最后一个改变是为读者阅读更便捷,阅读更快速,一方面加大了字号,同时更多了图片、留白等技术处理手段,使读者看起来更轻松。现在是六号字,字号加大了后,每个版少了400多字的容量,图片加大,留白加多,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空白更多,更清晰。一方面是眼睛轻松,从另一个方面讲对于我们的记者、编辑要求更高,要求他们写作更精炼,表达更清晰。内容条数不会变,新闻条目不会减少,而是在文本写作上要求更精炼。

  评论板块:每日评论与《评论周刊》:

  评论版主编 王爱军

  首期《新京报》评论周刊

  理念:

  1、愿景:做“调查性评论”

  评论部主编王爱军认为,调查性评论属于评论中的成熟状态。在调查前就有自己的观点假设,带着一定的观点、带着某种问题、某个问号做调查。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一方面有现场感,有观感、有访谈、采访了很多人,甚至是自己的一套数据分析,有一套观点的提炼,这是新闻评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评论不同于新闻,新闻追求新闻专业主义,即对事实真相的无限迫近,需要的是尽量的中立、客观。但评论不同于新闻,它的出发点是实证主义,遵循量化研究方法,认为事物有普遍的、统一的规律,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官认知它、认识它,根据已有知识框架提出假设,并在调查过程中予以核实。这种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与学术领域的田野调查有诸多类似之处。

  2、积极:对重大话题进行评说,不会失声,评论话题范围广,充满攻击性;

  3、稳健:理性对话,不发牢骚,吵架永远不会说服对方。理性的讲理,稳健。

  4、有见地:即评论有建设性,不是批判,而是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推动事物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栏目设置:

  1、观察版:述评类的,由作者自己撰稿,以话题为中心,一个整版就谈一个话题。

  2、访谈版:主要是记者访谈相关专家或者当事人,主要为一个版或两个版阐述某一个话题。

  3、《京报讲堂》:请专家学者做演讲,其内容也可能发表到《评论周刊》,每期都有一个重头的、重大的话题进行深度分析。像讲课一样。

  小栏目:

  1、一周版:声音广场,对上一周一些重大的事件进行评论,或者是一些名人的声音归纳。

  2、排行榜:对评论进行排行,邀请媒体外的专家学者对评论文章排名,列出榜单,标准不统一,第一第二也没有大的区别,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参考。

  3、看中国:选取境外一些媒体的新闻稿件,对中国的一些事件的客观评论。

  报纸评论的优势:系统化的生产系统,而不是网络原始的、碎片化的创作。这种系统化的生产流程是:

  下午2点多钟,编辑部、评论部全体人员要上班。先看新闻,从网站也好、报纸也好,阅读大量的新闻,然后从中每个编辑会找出自己认为需要评论的一些话题。

  3点半召开编前会,报题。哪个是最需要评论的话题,然后从报上的话题里面,冲击力比较高的认真的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这个话题。一定要评,首先是确定话题,确定话题之后,第二个我们会确定评什么,这个话题我们要说什么。

  第三个就是确定谁来写。这两种渠道,一种是报社自己的评论员来写,一种就是约稿。如果说这个话题编辑能够驾驭得了,那自己的评论员来写;如果驾驭不了,会找专家来约稿。评论会议上讨论出来的初步的观点,会和它的新闻素材一起通过邮件发给要约稿的专家,让他先看,他看完以后,过会儿再给专家联系。看了有关的素材之后,看他有什么看法,双方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贺:《新京报》5岁了

  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专家是一种提供思想、执笔写作这样的一种角色。这个过程是编辑部和专家之间、约稿写作人之间不断的交流碰撞出来的,每一篇评论一定是经过讨论的。评论为什么会有严格的程序?不是某一个人坐那儿就定了,或者说干脆就是来料加工,人家写什么,我们来编就完了。从编辑部出发,通过和专家的交流产生的这样一种结果。专家两三个小时或者三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到晚上九点来钟、十点多钟把文章传过来,传过来以后,编辑再进行一些修改,到晚上12点左右,就可以编辑上版。

  核心报道:

  《核心报道》历任主编:李列、罗昌平、刘炳路

  罗昌平 刘炳路

  理念:人文与法治

  罗昌平:保持调查性报道的竞争力,同时加强社会、人物、科技等新领域的探索。核心报道除了报道本身这么一个职责以外,我觉得同时也起到一个类似于培训的功能。因为核心报道向来重事件报道,我们不会做一些话题性的东西。

  报道坚持理性,包括在采访上、编写上都是非常尊重客观事实。举个例子,从创刊到现在应该有二年半的时间,核心报道做了这么多调查报道,包括一些很敏感的题材,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起引起法律诉讼的事情。

  刘炳路:对一个新闻线索能不能做核心的判断的标准还是依据新闻本身的价值,有的事情可能很小,但本身的意义重大,关键看它是不是关互社会的进步、法制文明和人文建设。

  《核心报道》栏目组推出一系列重磅报道:

  1、2004年5月,湖南嘉禾拆迁事件系列报道,罗昌平采写,其报道被《南方周末》推选为2004年传媒致敬中被评选为“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报道”。

  罗昌平介绍:

  2、2005年6月,河北定州血案第一时间报道,刘炳路采写,报道精彩翔实,《新京报》获得当年莫大的市场赞誉。

  3、2005年9月5日,宁夏民工王斌余杀人事件的系列报道,获得极大社会反响。

  其他重磅报道包括: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道生案、华融成办老总张桂林案、梁云才“双规”之死、《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深圳女公安局长安惠君落马记》等

  2008年,《新京报》推出《日志中国》(正在集结成书出版,已出2本,待出4本)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每天出一期,都是两个版,压力大。可能难点一个是在他的梳理,另外一个很多事件关键的当事人,经历的年代太长了,很难找到。

  刘炳路认为,该系列报道分为的三个层次的解读:

  1、重温。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重温这样一段历史,然后勾连起大家的这样一种记忆使人们有所触动,这个可能是最浅层次的;

  2、揭秘,揭秘出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些真正的一些历史过程。或者是历史的细节,不曾被披露的历史事实。如果历史事实披露不出来的话,哪怕是一些小小的意识细节也是可以的。比如说1989年,可能是做不出来。文革后期平反一些事情,一些历史的事实,同样也做不出来。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去做的。比如说1978年国家召开科技大会然后为什么会召开,以及召开的过程比如说华国锋跟邓小平争论,博弈的一些过程。包括一些文件起草的过程这些东西照样可以披露的。以及为何要安排郭沫若来最后讲一个话,临时安排的,如何去安排,谁去写的,一些措词,是怎么去措词的类似这种东西之前都是没有人披露过的,所以今天看来,依然他有很强的这样一个揭秘性,一个意义在里面。

  3、反思。改革了这三十年,还有哪些未尽之事,有哪些改革不彻底的地方,有哪些改革有瑕疵的地方,或者下一步的改革,究竟要沿着什么样的方向走下去,这也可能是有价值一个地方。

  刘炳路希望读者看了之后不仅仅的是触动,希望觉得这些报道是有价值的,可以收藏的,或者说通过这些报道,能够引发他们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我们的决策者看了之后对于我们接下来的改革有所新的一些认识。

  视觉包装:

  《新京报》报头

  《新京报》标准字为天安门城墙色底方正大标宋加粗反白。《新京报》符号总是跟天安门城墙颜色出现在一起,时刻提醒国内外读者《新京报》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和中国特色;方正大标宋,表达与国际接轨和借助科技进步的愿望;加粗反白,突出镂刻效果,强调视觉冲击力,象征《新京报》要成为一块传世招牌。

  《新京报》标徽"长城烽火台"

  圆形,象征地球和眼球,象征观察世界,象征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

  长城,象征中国和北京,象征守土有责的媒体责任意识,象征对国家人民的发展、富足、和平和安宁负责,象征媒体要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烽火台,最具中国特色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中效率最高的传播方式,象征媒体终极价值和基本要素,象征媒体必须发挥预警和监督作用。 火炬象征光明,寓意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凤凰象征南中国的神鸟,寓意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火炬所传达的指引、探路、尝试、先锋等内涵,寓意报纸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时间和空间的良心。

  视觉理念:

  《新京报》视觉总监何龙盛认为:

  当前时代,受众时间短缺,注意力资源短缺,所以媒介行业本质不是信息产业,而是注意力产业,注意力经济。——视觉要素多了,在商业角度更容易成功,看比读更重要,更符合现代读者时间短缺的前提下快速获得信息、报社获得注意力资源最大化的要求。

  传播是以信息的到达来衡量,而不是报纸提供信息的多少。这一指标看重报纸在读者手里停留了多长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读者获得了多少。强调有效阅读、有效节省读者阅读时间,提升阅读效率,在单位时间内获取读者注意力的最大化。

  报纸核心竞争力:1、报纸内容价值;2、整个报纸营销的服务,如《广州日报》的成功;3、报纸传播的水平,如《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的成功。即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通过提升编辑技巧,来提升视觉传播水平。报纸已经进入了视觉驱动的时代,欧美国家发行最大的报纸是《德国图片报》,《今日美国》等都是视觉应用的典范。

  《新京报》视觉中心作为北派报纸风格的代表,强调版面内容与形式的均衡,着重细节,通过细节优化传递视觉品质。倡导简约、淡雅、清新的风格,有合适的留白空间,字号加大,图片与字的距离适中。这不同于《南方都市报》等南派报纸的风格,比如浓眉大眼、追求眼球的第一时间刺激。

  努力做到没有设计的设计,设计的初衷是让读者看得舒服,而不是让读者看出来你在设计,设计本身是内敛的。

  具体做法是:

  1、合理控制报纸的阅读节奏,加大字号,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合理

  2、尽量采取有助于报纸信息更快速的理解方式,比如运用照片、漫画、谚语、故事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

  3、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比如用拼图和漂亮的图片等

  针对《新京报》网的建设,何龙盛认为其要点在于:

  1、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技术,出来的作品有音频、视频、照片、字幕,这样完整的讲故事,可能是以后网站发展的方向。

  2、网站设计上不要遵循印刷思维,不要成为报社办的网站。而要遵循专业信息传播的设计理念。

  最大的启发是,视觉方面,专业的判断不一定对,一个传播行为不是记者编辑说了算,互联网崛起后,受众获得信息渠道很多,需要双方的谈判与博弈。读者标准打败了专业标准,专业标准要适应读者标准。

  视觉中心独立制度:

  视觉中心在国内报纸中人数最多,有70多人。结构齐全,有专业的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图片编辑、制图人员和图片管理员等。视觉编辑人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职业传播者。

  独立制度:在编辑权、采编权、考核层之间完全独立,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发行营销:

  怎样理解“有效”?在什么情况下才属于“有效”的发行?从媒介经营的角度,为媒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有效”,即首先要最大限度地覆盖目标受众,而不是将报纸卖给无效受众,同时提供最优良的内容服务,广告与内容有良好的配合,受众自然而然地花费时间与精力,消费内容与广告,内容换来的是媒体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即企业的品牌;广告换来的是媒体与广告商持久的、可以信赖的合作,从而为媒体带来看得见的现金流。

  1、受众结构——送给谁看最有经济效益?

  市场化媒体的发行特点是:被消费的媒介产品属于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大前提是消费者自愿购买,其次是媒介机构如何保证它的发行范围最大限度地覆盖目标群体、同时过滤掉尽可能多的无效受众。

  《新京报》杨斌:“据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新京报》读者72%是中青年,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力量、成长阶层、活跃份子,是潮流的领导者和消费的主力军。我们创刊时对第一年的预期基本上达到了。”

  《新京报》的读者群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新兴白领阶层。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读者给媒体带来的收益最大。

  2、传阅率——一份报纸被几个人读?

  传阅率=印刷量X阅读人数

  2006年新京报的发行总量是54.3万份,2007年是60.8万份,2008年人均发行量64.8万份。

  总经理郑万洪认为,发行量上,目前新京报在早报市场中是第二位,发行量没有做到第一。在总量上,应该是在前三位。现在除了金额总量外,其他的皆进入到了前三甲,是这样的位次。

  3、耗费的注意力时间——深读还是浅读?决定着阅读满意度与广告效果

  4、叶公好龙——没有权威发行量认证

  广告商怎么验证媒体的广告效果?效果是硬道理,而不是发行量那个数字。

  手法有:其一是试登分类广告,看有没有人针对此广告进行电话或者登门咨询,其程度如何;其二是对调查公司提供的阅读率的调查数据进行购买与分析(此为市场交换行为,而不是国家官方机构发布的数据)。

  国新出版物发行量数据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国新”)欲公布11个城市的主流都市报的调查数据最终流产。媒体自身、广告商自身对发行量其中的复杂性(是否是市场的真实需求?读者在其中耗费的注意力资源是多少?该媒体对应的读者偏好与消费能力是否符合广告商诉求?)疑虑是最大的问题。

  广告经营:

  经营理念:

  喻华峰:

  1、不要看重结果,应看它的过程。你只需要把你做的东西,需要付出的代价都付出以后,结果都是次要的,所有的结果都是附带产品。记得诺基亚的中国市场部总监,见了我,他说了他见了我们的业务员,从早上一上班一直等他等到下午快下班,他就非常感动,他说,你们企业太厉害了,拥有这样业务员的企业,真的太厉害了!

  2、与客户接触必须长期坚持,必定带来回报。当时给客户坚持邮寄赠送报纸,在那个时候,这对我们报社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可是坚持这样做了,因为你要想说服他们成为我们的客户,你首先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报纸。

  3、每年都要告诉员工,明年是什么样子,以后,我们也要这样做。既要看都市报的过去,又要看都市报的未来,你才能定好位。改变使人进步,我们的客户在变,我们都市报更在变,它的变和社会的变革捆绑在一起,我们一定要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来看这种关系。

  4、思想和目标始终非常明确。我们从来不是把没有亏损当作我们的目标,而是始终明确,我们必须做最好的一个,我们要开创一个新的报业格局。

  5、超越不可能。如果你想做一个亿的时候,可能你只能完成9000万;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在1.5亿,并且把你定这个目标的理由和市场分析告诉你的团队,那么最后你可能能够做到1.3个亿,最起码,你超过了一个亿。尽管你没有完成你的目标,但是你超过了你前面那个小的目标。所以大的目标是必须有的。

  6、牢牢跟上市场节奏。市场在推动报纸的发展,都市报的采编、广告、发行一直运作非常协调,我们的发行方面为什么越做越好?是因为我们不停的在变,我们变的依据在哪里?就是市场。我们时时在跟采编部门相联系,牢牢把握住这个社会变革的脉搏。

  《新京报》总经理 郑万洪

  (根据报纸刊例价格计算,并非实际价格)

  总经理郑万洪介绍:广告2007年是6.6亿,利润接近3000万,在同城同类媒体中,盈利能力已经排在前三强。

  市场环境变化:

  2008年9月22日起,北京市5家报纸《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将统一调整价格。《北京青年报》零售价调整为每份1.5元,全年期订阅价格调整为每份360元;但是2008年12月31日前订阅2009年全年《北京青年报》的北京市订户仍可享受288元每份的特惠价格。其余四报零售价由原先的每份0.5元上调至每份1元,全年订阅价调整为288元,即每份0.8元。这是继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几大城市之后,报纸又一次全城提价。

  可以参考的分析框架:

  关联度:宏观经济与媒体广告市场的关系

  1、当地经济GDP总量与广告市场份额的关系;

  2、广告市场被各类媒体瓜分的结构如何;

  3、行业结构与广告分布之间关联强弱有别;

  4、受众收入与消费价格的关系。

  集中度:市场内部,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集中程度

  经济学原理中关于市场竞争阶段的四个模型:

  1、完全垄断

  2、寡头垄断

  3、垄断竞争

  4、完全竞争

  重合度:媒介内部自身二次售卖的重合程度

  一个是受众对报纸内容的认同度、在其中耗费的注意力资源大小。

  一个是受众的素养与消费力(自身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时间资源等)符合广告主投放广告要求的程度。

  二者愈重合,受众的注意力和传媒的影响力便愈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传媒企业就愈能发挥自身传媒功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指标。

  问题:

  1、《新京报》的定位问题: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出路。它是一种区别于机关报与传统都市报的报纸形态。这种形态既借鉴传统都市报贴近读者和注重服务的有益经验,又借鉴主流机关报把握导向和注重格调的优良传统;既注意解决都市报低级庸俗和格调不高的问题,又注意改进主流机关报面孔和思想僵化的不足。是否符合北京读者的诉求?

  2、赢利模式的思考:媒介企业的收入只能单纯依赖广告吗?只能遵循二次售卖的逻辑?

  喻国明: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之后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以用户需求为本位,嵌入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围绕并清晰地把握用户的生活圈、工作圈、消费圈的需求逻辑,发现和开掘用户的关联需求,并以与这些需求相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这便是对于用户“需求—价值”空间的占有率的扩张—由“1”到“N”的扩张。将带来新的革命

  价值链延伸、整合、巩固,媒介的收入不单纯来自广告,还有其他增值服务等。比如《财经网》的网络营销、客户增值服务、比如电视媒体与视频网站分享产品收入等等。

  其他《新京报》资料:

  程益中在《新京报》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新京报》诞生一周年纪念(2004年):

  

  《新京报》诞生五周年纪念:

  

  《新京报》系列丛书简介:

  

  新京报《日志中国》系列丛书:

  =

  《新京报》核心报道栏目访谈(搜狐网):

  /

  《新京报》凤凰网专栏访谈(凤凰网):

  

  欢迎,时请注明出处:

  或者点击查看全文:

  

标签: 新京报 贺:《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