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江春水

erjian 49 0

一江春水

  一

  从大梁门外往北,过闹市,穿楼群,道路越来越窄。巍峨的城墙渐渐显出身形,青砖壁立,垛口森森,姿态怪异的古槐在城头摆动着虬枝。道路崎曲不平,到处碎砖断瓦,车过风旋,扬起灰尘细沙,迷迷蒙蒙。城墙与道路之间,断断续续闪出一带空地,几畦青苗,几株小树,让人顿生乡村之感。抬头看了看路边的公交车站牌,再往前,便是我要寻访的“孙李唐”了。

  孙李唐,是村庄的名字。乍一听这个村名,往往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村里可能聚居着孙、李、唐三姓。其实,它的得名与居民姓氏并无关系,而是因为这里曾经囚禁过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千古的大词人。——他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

  我知道李后主,大概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也许是因为情窦初开吧,虽并未识得愁滋味,却闲愁万种,偏偏喜欢读些惆怅满怀的诗词文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含思凄婉的词作让我无限迷恋,许多名句都能倒背如流。后来读书渐多,才知道李煜的死也与这些虚灵在骨、神秀绝伦的词,有着极大的关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自幼仁慧聪敏,不仅文章出众,而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祖父是南唐的开国皇帝李弁,他的父亲也是著名词人。当时,朝中还有词人冯延巳等大臣,君臣间经常填词唱和,艺术气韵浓郁。在环境的熏陶下,李煜吟风弄月,谱词度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词尤为五代之冠。

  按说,排行第六的李煜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他才顺其自然登上九五之尊。文人即使当了皇帝,骨子里仍然是文人。李煜生性柔弱,富于幻想,侍人诚恳厚道,感性多于理性,根本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才能。面对呼啸而来的大宋兵马,他只好肉袒出降,成了亡国之君。

  从皇帝到贱俘,一夜之间便是天上人间。李煜痛感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满怀苦痛与愁恨。生为性情中人,他全然不会全身远祸的韬晦之术,依然“我手写我心”,把切肤之痛、难言之情,全都写进了一首首伤怀感旧、思念故国的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叫《虞美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叫《浪淘沙》。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叫《破阵子》。

  这些词不饰雕琢,浑然天成,用口语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深刻动人的情感,可谓鬼斧神工。但正是这些笑傲词坛、登峰造极的作品,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也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宋太宗读了这些怀恋故国的深情之作,敏感地意识到,只要李煜活在世上,江南旧梦就有可能死灰复燃。

  公元978年的七夕,正值李煜42岁生日。宋太宗亲赐御酒,派人前来给他祝贺生辰。李煜奉旨饮下,顿时五脏巨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如牵机,不久气绝身亡。

  二

  沿着窄窄的小道走进村庄,眼前一片迷茫。房屋杂乱无章地散布着,树拥屋杂生,柴倚墙堆放,空气中流动腐草朽木的淡淡气息。脚下的路如繁茂的树枝般分枝出岔,每条岔道又同样的七弯八拐。整个村庄就好象没有街道,也没有小巷,只有交织如网的小路连着家家户户。——这里就是李后主吟出不朽词作的地方吗?当年的囚禁之地又在何处?

  我缓缓地走着,不停地东张西望,那一栋栋小楼,一座座庭院,一间间瓦屋,感觉都是那样冰冷。又是一度春风来,青杨吐穗,柳绽新芽,并非没有春天的气息。但村庄里却满目萧瑟,让人捕捉不到一丝暖意。千年以前,同样是早春二月,这片土地大概也是以如此冰冷的面色,等待李后主到来的吧?

  我在街头徘徊着,默默思忖南唐灭国的原因,总觉得李煜的文弱,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在他继位之前,南唐国势就已经走向了衰落,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他的父亲被迫将长江以北的领土割让,凭借长江天险艰难保全。北宋建立后,南唐立即前往朝贺,表示臣服,随后又迁都南昌,以避锋芒。几个月后,父亲在南昌病逝,留守金陵的太子李煜正式继位。

  如果李煜象周世宗柴荣那样励精图治,象宋太祖赵匡胤那样雄才大略,也许尚可力挽狂澜,改变南唐国运。遗憾的是,李煜属文工画,只求偏安,既无兴国之能,又无强兵之举。他继位后即对宋称臣,还主动撤去国号,改称为“江南国主”。

  志在统一的赵匡胤显然不会因此而放过他。为寻找借口,赵匡胤派人宣召李煜到开封朝见。李煜清楚此去必然有去无回,就称病未去。于是,赵匡胤兴兵十万征讨南唐。惶恐之际,李煜再次表现出迂腐文人的一面,忙派能言善辨的江南才子徐铉出使面圣,请求退兵。徐铉说:“南唐对大宋一向百依百顺,如子事父,年年纳贡,并无失礼,您为什么还要兴师讨伐呢?”宋太祖的回答颇为精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是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强者欺凌弱者,从来都不需要什么理由的。赵匡胤取南唐志在必得,李煜再恭顺也无用。同样,几年以后,赵光义要置他于死地,即使他隐忍苟全,不写那些撩拨皇帝神经的精美词作,也同样无法改变命运。李煜拈弄笔墨,疏于治国,早已陷入了历史的宿命之中。

  公元975年2月,金陵城外旌旗蔽野,宋兵如云。李煜却在宫内召集僧道,诵经烧香,祷告神灵保佑。就在这大兵倾城危急关头,他仍未扔掉手中的三寸羊毫,又填词一首:“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这首《临江仙》还没有填完,宋军已攻陷金陵。

  李煜被押到开封,赵匡胤对他还算宽厚,不仅没有杀他,还开玩笑般封他一个“违命侯”爵位,并赐宅院于阊阖门外,让他和同时被押来的后宫家眷300余人闲居度日。

  千年已过,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早已沧海桑田,什么都未能存留下来。我想象不出当年软禁李煜的宅院什么样子,想必会有一道高墙,几栋小楼。但我十分感谢赵匡胤戏谑和大度,正是因为他的一念之仁,才有了李煜在词坛的霸主地位,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一首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好词。

[散文]一江春水

  可惜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宋太祖便在“烛光斧影”中崩驾仙逝,阴毒多疑的赵光义继位,李煜的未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李煜死于“牵机药”。这是一种极可怕的毒药。它能使人痛苦万状,头部向前抽搐,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据说,这种药是宋太宗赵光义专门命御医配制的,目的是要让李煜的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

  三

  停停走走,信马由缰,不觉已到村子西头。见有几位老人在路边闲聊,我忙上前搭讪。一问才知,原来这片村落只是孙李唐庄的一部分。老人挥手一指,南面那片红顶白墙的欧式别墅,西北面那片疏疏落落的房屋,还有近处那两个被青青麦田环绕着的宅院,也都属于孙李唐。整个村庄一分为四,彼此相望,互不相连,最南面那片别墅群甚至早与城市融为一体了。

  老人告诉我,这里以前住的都是穷人,给别人当长工,谁种哪片地,就在哪儿搭建茅屋居住。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也就成了现在这种散居四片的村庄格局。

  天空灰蒙蒙的,一群鸽子在头顶盘旋。村落间,田梗纵横交接,泛青的麦苗茸茸如毯,几株老树枝桠光秃,有的树稍上还顶着硕大的鸟巢。这里的土地极为平坦,有几座微微隆起的坟茔就显得格外打眼。坟前无碑无石,荒草凄凄。坟上乱树杂生,无数鸟雀站立枝头,密密麻麻,叫声凄婉森然。

  这些坟墓与李后主应该毫无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李煜经历过太多的哀怨、太多的苦痛,也留下了太深的愁恨。也许是文弱纤柔的他再也无力承受这些了,他死以后,没有被埋葬在这块伤心亡命之地,而是葬了在数百里之外的洛阳北邙山。

  对于李煜来说,死其实也是一种解脱。15年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帝王生活,转瞬间风流云散。身为阶下之囚,他饱谙屈辱之苦,度日如年。最为难堪的是,与他朝夕相伴、相濡以沫的小周后,不时被宋太宗召去陪宴侍寝。他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妻子受辱悲泣,却无计可施,惟有彻夜难眠,万分悲怆。

  周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名叫周蔷,小周后名叫周薇,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周蔷能歌善舞,尤其善长吹萧和弹琵琶。周薇玉貌花容,慧质兰心,才色比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天,大周后突然患病,周薇应邀进内宫服侍。李煜对她垂涎已久,借机命心腹宫人把她引到后花园的红罗小亭。小亭雕饰华丽,内设珊瑚床,锦衾高叠,绣褥重茵,却仅供两人容身。见此情景,周薇不觉红潮晕颊,娇羞无地。李煜软语温存,遂成鸾凤之欢。从此,二人秘密幽会,饮酒歌唱,极尽风流快活。李煜还他们约会的良辰美景形诸笔墨,写成了香艳动人的词作。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菩萨蛮》描绘的是在薄雾轻笼、花月朦胧的夜晚,二人偷偷幽会,脱鞋去袜,蹑足而行,又兴奋又紧张的心情。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洗,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这首《一斛珠》描绘的是周薇酒后欢歌撒娇,醺醺然轻启樱唇,香气袭人,风种万种。

  不久,大周后去世,周薇顺理成章当上皇后。李煜视六宫粉黛如尘土,整日与小周后歌舞酣宴,形影相随。

  转眼国亡,江南的无限江山皆成梦境。每当想起往日的花朝月夕,李煜愁肠百结,长吁短叹。在孤寂凄凉的日子里,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周后,成了李后主惟一的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

  宋太宗即位后,小周后依惯例进宫恭贺。太宗见她生得貌美如花,便时不时宣她进宫,让她侍宴侍寝。后周灭国第三年的元宵节,小周后再次入宫,宋太宗竟把她留在宫内,直到正月将尽才放出来。妻子一走数日,迟迟不归,李煜心急如焚,坐立不安,痛苦万端。看到小周后回来后就倒在床上掩面痛哭,他心如刀割,满怀凄楚地长叹一声,仰天流泪。

  就在这一年的七夕,宋太宗以毒酒赐死李煜,然后假情意义地封王厚葬,却借小周后进宫谢恩之机,把她留在了宫中。意欲霸占小周后,想必也是宋太宗毒害李煜的一个原因。

  四

  踩着绵软的枯草继续西行,凉凉的野风扑面而来,风中夹裹着生涩的青草气息,淡淡如愁。日近黄昏,薄雾渐起,如血的残阳在黑云中时现时隐,天空灰暗无光,浑似铅幕。

  走过麦田环绕的两处宅院,眼前出现一片密密的杨树林。杨树细小稠密,就象剥光了叶子的高梁。树的枝头站立着数不清的灰色小鸟,人近树林,鸟闻声而起,漫天飞舞。树林西头,一条小渠横穿田野,水色蜡黄,水流激越,汩汩滔滔若有水声。麦田里溢着水光,田垄被水浸漫,小道已变得泥泞。我掂起脚来择路而行,间或驻足四望,北面不远处,有一条宽阔的马路。

  那就是新开通的东京大道吧?它原来叫北环路,最近被拓宽重修,西接开洛高速公路入口,东到铁塔与河大,是横亘北城区的主干道。沿着那条路,从孙李唐向东再走数百米,就到了万岁山遗址。万岁山即艮岳,在李后主身死百余年之后,那里曾经上演过另一个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的人生悲剧。

  历史有时会显现出惊人的相似。李煜和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艺术才华的两个皇帝,都是天分极高的艺术天才。论诗词曲赋,赵佶略输文采;论书法绘画,李煜稍逊风骚。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历代帝王中出类拔萃,就是大家辈出的数千年艺术史上也是光芒万丈。年轻时,他们同样沉醉在墨香纸色中,逃避宫廷争斗,却偏偏都有意外的变故发生,把他们推上皇帝宝座。他们贪图享乐,治国无能,为政昏庸,最终又都成了亡国之君。李煜被囚开封,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妻子被召去侍宴侍寝,只有“以泪眼洗面”;赵佶被掠到黑龙江边的五国城,妻子、女儿沦为女真人的姬妾、奴婢,凄凄惨惨……

  因艺术成就而流芳千古,因治国无方而遗臭万年,两种反差巨大的人生结局并存,也许只能归结于,这是身份与兴趣的错位酿成的悲剧。然而,皇帝身份不是他们选择的,艺术兴趣也不是能轻易改变的,悲惨凄凉的归宿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他们的悲剧,不光是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那种国家制度的悲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走在泥泞的田野小道上,望着苍茫大地,沉沉暮色,有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际。文人自古多忧怨,描写离愁别恨的诗文不计其数,但若论深刻动人,我认为李煜词当独步天下、古今无双。他那些伤春悲秋、感怀伤时的吟咏,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凄楚中不无激越,把沛然莫御的愁思写得哀感动人。这固然与他由珠围翠绕的帝王沦为长歌当哭的囚徒这种经历有关,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

  我猜想,李煜大概是个忧郁型气质的人。他登基时年仅25岁,面对强敌压境、国事已非的局面,整天忧心忡忡,却一筹莫展,只好得过且过,借酒浇愁。就他的词来看,早期虽然多为反映宫廷生活的柔靡之作,却往往华瞻幽怨,交织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历经3世48年的南唐江山,最终在他手里给断送掉了。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他心中的愁思更是如一江春水,滚滚不断。他的一生都被浓郁的愁苦笼罩着,这显然不全是境遇使之,而与个性和气质有关,是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乃度俭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而那些融汇和浓缩着无限愁苦的精典之作,大多诞生于囚居开封不到4年的时光。残红零落,春去匆匆,凄风苦雨中,才华绝代的李后主绝尘而去,只留下一个残月映照的孤独背影,和一声声凄惨苦涩的千古浩叹。

  李煜死后,他的故宅被改建为寺院,附近居民渐渐增多,形成村落。人们多指此地为“逊李唐”处:逊即退位之意,李指李煜,唐指南唐。后来,寺院毁于战火,“逊李唐”渐成村名。不知从何时起,“逊李唐庄”渐渐被俗称为“孙李唐庄”,久而久之,有人干脆把“庄”字也去掉了,直呼其为“孙李唐”。

   走进西北面那片村落,只见新潮的小楼与破旧的瓦屋相间,房屋错落,仍显杂乱。街巷很静,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狗吠,却几乎看不到人。村子西头,黄汴河无声流淌,河水浩浩荡荡,绵绵不绝。站在河岸上,脚下枯草瑟瑟,微微弥漫的尘土漫卷。远处,高高的电视塔矗立在苍茫天地间,塔尖上挑着被黑云缠绕的一轮残阳。塔下,有一道架着铁丝网的高墙,墙角炮楼上荷枪挺立的哨兵隐约可见。我知道那是一座监狱。

  东风又起,春天已经来临。此时,我该到哪里凭吊那位风流倜傥又愁绪满怀的李后主呢?

  (共5730字)

  2005年3月24日

标签: 春水 散文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