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想今年可能会是个暖冬,今天上海的气温忽忽悠悠地一下子落到了零下,冬天终于来了。今年受一个朋友的影响把听碟的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了港台,瞧着桌上一堆许久未听积着些浅浅灰尘的Iron Maiden, 4AD们,突然感觉有些难受。
冬天其实从6月份就开始了,Dee Dee Ramone在6月5日因吸毒过量倒毙在自家的公寓中,这已经是第二个离去的Ramone了,而在今年圣诞前夕,Joe Strummer也挥挥手道别了,官方报导的原因是心脏病发,实际呢,天知道!终于,在今年影响整个朋克史的两支乐队变得支离破碎,可惜他们走得太晚了,在二十多年前可以震动整个乐坛的消息,在今天只能为那些teen pop们镶镶花边,可惜他们走得太安静了,即使不是如Kirt Cubain拿把家伙向自己脑袋轰去,也应象Sid Vicious在惹下一大堆官司后用麻醉药逃之夭夭,这是个Punker绝迹的时代,但或许会多点阳光吧。
高枫也离开了,可惜不是静静的走,各式各样的新闻猜测使他成为今天中国娱乐圈走得最不安静的人,不过还好他最后还是走了,否则万一不幸存活过来的话,不知道还有多少恶毒的话要跟着而上。高枫在成了个有商业价值的新闻热门话题而不是他想做的音乐人,即使那张“美丽的新世界”卖得再好,音乐价值再高,也不得不无耐地沦成为一次成功的商业炒作。
接着走的是罗文,这可能是即1995邓丽君仙去后华语乐坛最大最轰动的一次告别。见证了Band、走穴、电视电影歌曲的盛行到粤语歌曲的兴起、兴旺等,罗文可以说是不多几个在二十一世纪仍活跃在乐坛的歌手之一,从这点来说称他为香港歌坛的教父其实也不算太过份,特别是在这个天王天后满天飞的年代。在罗文走前一周,他在EMI的一张碟突然被爆抬到三千多港币,这充分说明了这是个资讯超级发达的时代,市场和信息的紧密结合。
今年的乐坛也不太热,一张专辑卖到二三万已经拍手庆幸了,这放在前几年时是会让歌手唱片公司欲哭无泪的。今年在收碟时也有点游移不定,如我辈等支持正版的工薪阶级,一直是把不多的钱算算计计地用在刀口上,只可惜今年刀子的质量不太好,直到现在用得最顺手的还是那几把出产于2001的刀子。
先从2001年底出产的几把刀子谈起吧,由于运输方面的一些关系,到手时基本是在2002年春节前。
在2001年11月份,李恕权推出了他第十张专辑“拥你在梦里”,和他上一张专辑“在之前”的福音音乐相比,这张还是比较回归到了以前的风格,从音乐制作人名单上来瞧,Don Randy,Jamii Szmadzinski等,都是现今乐坛一流的JAZZ音乐人,而Jamii Szmadzinski更是格来美电子小提琴奖得主。可以说这是一张真正国际化的专辑,但李恕权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国际化的音乐人,早在80年他的第一张专辑“Take me there”一举进入Billboard排行榜“当周最佳单曲”,并在当年获得格来美“最佳新人奖”提名及“全美十大杰出青年”,为多知名乐人如Olivia Newton John, Linda onstadt,Rod Stewart, Neil Diamond……制作专辑,美国“每日新闻”曾经为他个人制作过一档节目“A Star is Born”等等无一不奠定他在美国音乐界的地位。虽然他在94年的英文专辑“Take Me to Your House”当中有两首单曲“Before You”和“Something I said” 分別進入全美Gavin及RR热門流行歌曲,但新的专辑中并没有过多的延续这种风格,或者说这张专辑在RB风行的台湾歌坛算是个异类,整张专辑十首新歌并加收了三首Live版的老歌“风中的枫”、“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与“回”,歌曲民谣风格的底衬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Jazz味道,但这种Jazz味更多的是赋予歌曲一种热烈的情调而不是幽淡小资式的气氛,李恕权的嗓子和前两年相比更沙哑了些,在许多歌曲上放弃了技巧而更多的凭借着本能在发挥,但,Jazz本就来自阳光下黑人内心点燃的火而非绅士在灯红酒绿下的微笑。
2001年底的另一份惊喜是李泰祥那张酝酿了近二年的专辑“自彼此遇到你”带来的。这是一张西洋弦乐及中国民歌式的唱法相结合的专辑,如此华美的排场让听惯了Midi的耳朵饱餐了一顿。专辑中只收录了两首新歌,其余的为老作品的重新改编集,但这些变化却给予了老作品一种新的魅力,“你是我所有的回忆”在探戈节奏中起舞,“春天的故事”是与儿女共同献给三毛的灼热怀念,而两首新曲“自彼此遇到你”和“这是一个秘密”展现出原住民野放的天地和与自然的交融。
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个的比莉,你可以在早期歌林的许多专辑合辑中不断地寻到这个名字,如欧阳菲菲般热烈带着些嘶哑的声音又再次出现了,新专辑“滑步向左”,让回归到了70年代的舞曲风潮,而在专辑中与当今台湾热门歌手周杰伦,词人方文山热热地合作,是不是也表示了她不甘寂寞和保持年轻的心境。不要去想什么音乐风格,不谈前卫不前卫的问题,这张热热闹闹暖暖和和的专辑,足够让你舒舒服服的过上45分钟。
周杰伦在2002年还是一个热门的话问题,他的写真集,演唱会,一举一动足可以让媒体津津乐道老半天,当然最关注的还是他的音乐。周杰伦的走红不能算是个奇迹,他在音乐上的个性不能让人忽视,虽然我到现在都没听懂他在唱什么。从“Jay”的拍案,到“Fantasy”的惊艳,周杰伦继续把前两张专辑一些成功元素延用到了第三张专辑“八度空间”,然后这张专辑顺顺利利地登上了华语专辑销量的第一名,在出片普遍只有两三万的情况下,三十五万绝对是个轰动的数字。但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音乐上的进步,就如音乐风格的统一和音乐元素的雷同并不是一个概念一样,“八度空间”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上张专辑“Fantasy”的热销,但周杰伦下一张专辑可能就要更多的依靠自己了。最后还想说,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周杰伦,他的个性音乐的确是不可否认为低弥的华语乐坛带来些活泼的气息。
在和周杰伦差不多的时候陶喆也拿出他的第三张专辑“黑色柳丁”,在媒体的鼓吹之下,无意也无奈地和周杰伦打了一次擂台,虽然这两个歌手并不具备可比性。同样是RB作为主打的风格,在幕后潜伏时间比较长的陶喆无疑更擅长用其他的音乐元素为他心爱的风格作点缀,“黑色柳丁”中可以听专辑虽然仍以RB风格作衬底,但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拉丁、轻摇滚、Brit-Pop等多种风格及极富想象力的编曲,使整张专辑的音乐层次极为丰富,这让聆听变成了一次音乐享受,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今年华语主流歌坛最出色的专辑之一。
年底时水晶公司进行了一次清仓活动大拍卖,借此,机会听到了一些平时不刻意留意的台湾非流行音乐,如雷光夏、潘丽丽、赵一豪、朱约信等,但最让你感动的还是陈明章的东西,当初引发新台语运动的主要音乐人之一在2002年也推出了新专辑“苏澳来的尾班车”,如今的林强伍佰似乎也越来越电子化,但陈明章仍然坚持民谣和摇滚路线,并越走越宽广。新专辑中民族乐器的使用,加入各地的民谣及歌曲选用编排上的匠心,使专辑极富统一感。陈明章特有的呤唱风格更衬托出歌曲内涵中的乡愁。好的音乐是来自于心而非仅非唱技和独特的编曲,这是陈明章告诉我们的。
齐秦的“呼唤”还是招来了不少他的歌迷,这已经不是在二十年前荒野中漂泊的狼了,也瞧不到“纪念日”中年少的愤怒,中年微发富的齐秦更多了些温情。什么年纪唱什么样的歌,最自然的走向。
7月份,刘伟仁的新专辑“如果还有明天”来了。恍忽中又回想起那个逝去好久的薛岳,他的歌声更多表达的是对时日无多的不甘,但刘伟仁和幻眼合唱团重新编排过的版本却是以一种探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红杏出墙”,“弹弓男孩”等则带着俏皮的轻松感。米卢说快乐足球,刘伟仁则说摇滚同样也可以轻松的。
差点忘了陈建年的“大地”,原住民歌手在台湾流行乐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大地”是比前一张“海洋”更为广阔的专辑,加多了音乐元素,但少不了的还是对天,地,人,自然,万物的赤子之情。
人山人海的业务量似乎越来越大了,数了数今年收的不多的几张香港专辑中有不少敲着他们的印记。
最先的就是那张明哥和哥哥合作的“Crossover”。前几天和别人谈起了怀旧的问题,他说年底罗大佑的围炉演唱会会激发起一股强大的怀旧浪潮,我说不是,罗大佑的歌在每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纪听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那就不是怀旧。他问,那什么是怀旧;想了想,我答,听黄耀明和达明一派。自从达与明分开后,刘以达已经不是那个刘以达了,但黄耀明还是这个黄耀明,那些左编右换的歌始终没有超过当初达明的水准。回到这张碟上,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这张专辑是有点不公正的,只不是哥哥和明哥一起玩了一把票,弄了一首新歌,合唱了一首旧歌,并翻唱了对方的作品,如此而已。作为一张悦耳之作的标准已经达到,至于新意那是没有的。年底明哥在跳槽之前还推了张LIVE精选专辑还比这张“Crossover”更有些意思兴味。
梁翘柏推出了一张EP“追忆逝水年华”,似乎自从浮世绘以后就没如何听到他开过口,现在的他也是人山人海电子狂人集团的一员了,借着对浮世绘的好感收下了这张EP,专辑中融合了Brit-pop,Industry Dance等各种风格。想了很久不知道应如何评介这张专辑,如果站在华语乐坛的角度来瞧的话这张专辑可以说是颇为前卫的,但是如何站在音乐风格的立场上听,是非常失望,音乐上单薄缺少层次感,吉它和和声的编排使音乐显得混乱,许多东西只停留在欧美70,80年代的层面上,梁翘柏的主唱是最大一个败笔,和电子的阴冷相比他的声音显得奶油了此。当然这张专辑中还是有些亮点的,比方说在“浮华若梦”中,当中一节管风琴合成器的安排颇为Gothic。但总而言之这是张比较混乱的专辑,更象梁翘柏拿了张半成品出来。
收藏柜中还有张人山人海成员的合辑,这张碟是在经过近半年的考虑才收的,所以听到时差不多已经接近第三季度未了。这张合辑在2002的销量并不算佳,不少评论对此的解释是曲高和寡,但此中还有个解释就是,这张碟中的歌曲基本合依着参与各员的性子定着做的,所以当中一部分并不能算是悦耳之作,这对一个普通只是想取悦自己让大脑袋休息上几分钟的歌迷绝对不是个理想的选择,而对那些痴迷于电子音乐的歌迷来说这张合辑无疑是浅薄了些,除非出于“支持国货”的目的才会收藏一下。一直感觉这也是人山人海的尴尬所在,边缘人并不是那么好做的。膜拜音乐还是膜拜流行,这会是人山人海面临的选择么。
梅艳芳的“With”也是今年重要的专辑,我的朋友亲切地将它称之为“梅艳芳和十一个女人男人们的故事”,颇有些黑色幽默感,但也正中主题。年龄不大的梅艳芳绝对是香港乐坛前辈级的人物,除了重量极的“With”外,还有张“Tribute to anitamui-留芳颂”,前者是同辈对阿梅的推崇,后者是晚辈向阿梅的致敬。对我来说,今年也是梅艳芳的一个大年,除了两张份量不轻的专辑外,她的上海演唱会也让人大饱眼富耳富,可以抚媚可以狂野,“舞台女星”这个称号不是白叫的。
李克勤终于凭借着不俗的唱功大翻身,并夺得“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虽然这个奖是他应得的,但在这个时候这个年纪领这个奖时也多了份心酸的意味。新专辑还是一如即往的好听,他的嗓子永远不会让人失望。封面上李克勤以换以往斯文的形象,穿着红色的马甲,拿着酒并陪同着雪茄,是不是他终于意识到做好孩子是没有前途的?另外比较有兴味的一件事是在专辑的封底上发现了“小李制作”这几个字,恭喜恭喜,制作大权在握,更可海阔天空一下。
音乐堡是这几年冒起的一间以发烧碟制作为主的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出品都比较精致,除了一些纯乐器的演奏唱片外,还邀请香港一些本地歌手重新翻唱及编录英文歌,当初那张“Try to Remember”虽然收录的都是一些五、六十年代老歌,但是新颖的编排手法,精良的录音,给予了歌曲一种全新的面目,这张专辑推出后在市场上广受好评。今年音乐堡开始逐渐抖接触香港流行歌坛,他们邀请了刘雅丽制作了一张粤语歌专辑,专辑中除了刘雅丽的名曲“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还翻唱了其他一些歌手的知名曲,如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周慧敏的“如果你知我苦衷”,林子祥的“最爱是谁”等,她低沉淳厚的嗓音使这些老歌别有一番韵味,除了出色的演绎以外,这张专辑更值得注意的是录音及编排部分,由于刘雅丽的声音较低,公司选用了非常简单的乐器进行配制,但在录音是却采用全胆器材以发烧碟的标准进行录制,这样在聆听时歌手的原因以最大的程度再现,宛如在现场倾听一场室内小型演唱会。
今年王菲比较不务正业,除了在“天下无双”和“英雄”的原声,及向松任谷由实的专辑中露了一下面以外,基本就没听到她的声音。好在年底时终于定的新东家,基本在2003年就出碟有望了。郑秀文勤勤恳恳地在今年推出了两张粤语大碟和一张国语大碟,还似乎拍了N多电影。Sammi的声音我是一直喜欢的,那种淳淳厚厚的带着些性感的余韵,只是近几年的风格有点越走越窄,反而不如华星时期有这么多惊喜。那首“808”真好听,懒洋洋的唱腔一上来就让人醉了,听了三,四个月还感觉余韵无穷。莫文蔚在另类了一把后又回归了主流乐坛,毕竟对于一个职业歌手销量还是非常重要的。听过小莫的现场,不见得如此好的声音却能唱出如此感觉,这也是歌坛的一个异类了。
张学友的音乐风格越来越让我听不懂了,自从“心如刀割”后几乎没听到张非常顺耳的专辑,还是喜欢那些中规中矩的绵绵情歌,最合适学友的。当初我说出四大天王中最喜欢黎明的歌时,周围扔了一地的碎眼镜,固然有时黎明的节奏感会比较差,但是他对歌的感觉却是特别好,这往往是老天给予而不是后天努力所能达到的,新专辑“Homework”算是回归到黎明比较早期的风格了,的确一直舞曲下去也不是办法,当中有首“好像在我耳旁”是改编自比才歌剧作品“采珠者”里的咏叹调“令我无法忘怀的歌声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当然黎明的演唱不可能如职业演唱家那种水准,但低呤浅唱中更多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四大天王这个名字可能已经过气,但实力是不可小视的。
今年华语乐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歌手纷纷出马,新歌+精选满天飞,老专辑再版特别多。叶树茵的“数叶集”和林慧萍的“可以勇敢可以温柔”虽然属于新歌+精选型的专辑,但销量不俗,可能现在的新新一代已经不太认识她们是谁的,可好的声音好的歌手是会一直留在脑中的。
由于现在年轻一代歌手的水准普遍不高,许多人开始怀念起那些曾经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老歌手们,但是由于当初的唱片大多为磁带和LP版本,那些不多的CD版则被炒成了高价版,三四百以上都是正常的价格,在二手市场越来越红火的情况下,唱片公司也开始蠢蠢欲动,先是试探型地推出了一些老歌手的精选专辑,发现市场销量大好,然后就开始大胆地再版老歌手的专辑。今年最轰动的例子当属坏球的“从头认识”系列,关正杰、黄凯芹、李克勤、陈慧娴、关淑仪的宝记和环球时期的专辑均在其列,走的又是低价路线,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虽然唱片的质量一般,但作为非收藏型的歌迷已经是足够了。EMI也在近年底时一气再版了陈淑桦七张专辑,罗文八张专辑和陈百强的八张专辑,当中有不少在市场上已经绝迹以久,歌迷反响热烈是自然的。台湾喜马拉雅、滚石等的再版专辑也满天飞,唱片公司卖得高高兴兴。
把比较多的时间化在了港台部分,今年欧美的唱片就听得不太多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The Red Hot Chili Peppers的“By the Way”,听的时候吓了一跳,无他,只因发现小呛红椒突然变成了小甜椒,特别是在听完“Freaky Styley”以后再继续听“By the Way”时。虽然新专辑中还是若隐若现出现了些Funk的味道,但和以前相比,这次更多的是点缀而非底衬。美国的街头小混混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变成了泰晤士河畔的绅士。
Peter Gabriel继续在World Fusion的道路上前进着,现在他的作品已经离Genesisj时期越来越远了。2002年他总共推出三张专辑,4月份推出的是为Phillip Noyce的新电影“Rabbit-Proof Fence”制作的原声,这个电影叙说的是三个澳大利亚土著女孩从政府的隔离地逃出来横穿整个大陆返回故乡的故事,在专辑中Peter Gabriel将澳大利亚土著音乐与合成器相结合,更进一步推动了影片和观众间的共鸣感。5月份的Live精选专辑,回顾了他以往的一些经典歌曲,只是在倾听时脑中时时浮起他那奢华艳丽的现场表演,更期待他的现场视频专辑。9月份的“Up”才是Peter Gabriel真正的个人专辑,离上张“Us”已经相距10年之久,这张耗时十年的专辑越来越不易听了,还是继续着Art Rock和World Fusion相结合的风格,但比上一张专辑更为冷暗涩,没有五遍以上的仔细聆听无法体会专辑中的蕴含。
相比,Paul Weller同样与2002年九月推出的新专辑就易听多了,当Peter Gabriel趋于复杂化时,Paul Weller却走向了简单化,那些有点土里土气的英国传统摇滚继续打动着不同时代的人的心和灵魂。估计Paul将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Eric Clapton的双CD现场精选专辑让人重新体会了Blues的美妙,上一张专辑“Reptile”的流行化让人失望。Eric Clapton是不多几个真正能体会Blue那种深层意义的吉它手和歌手,但他并不是每时每分都能将他的体会恰好的表现出来,但我保证,你在这张专辑中确实能享受到传统Blues的美味。
Bruce Springsteen还是那个Bruce Springsteen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都没什么两样,新专辑“The rising”是一用来纪念911事件的大碟,其实无论大碟的主题是什么,他的名字都已经成为质量的保证。
自从“Be Here Now”,以后再也寻不到一张可以入耳的Oasis专辑,新专辑“Heathen Chemistry”还是如上一张专辑一样没有吸引力,再下去他们除了更会闹事更老了些外和时下的男孩组合已经没什么区别了。Suede已经不再是我喜欢的那个Suede了,更多的Brit-pop式风格,清新柔和的曲风,铅华洗净后的的清纯已经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今年收得最冲动的一张专辑就是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乐队Nirvana的“Nirvana”,1首新歌加13首精选,绝对的强钱之作,黑底银字封出的那种贵族式气氛也不合适那些吵吵闹闹的小混混,当中那首新曲“You Know You’re Right”录制于1994年,是Kurt Cobain留下的最后一首歌曲,从未被正式发表过。为了这首歌的版权,Kurt的遗孀Courtney Love和Nirvana余下两位成员Dave Grohl,Krist Novoselic为了版权问题还大打司,当然,最后他们用“很多很多很多钱”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和弦,还是底底道道的Cobain式风格,说不上和以往的歌曲在处理上有什么大不同,但奇怪的是Kurt就是一直用这么简单的旋律打动了成批几代的歌迷,这次也没例外。
在年底时开始重新迷恋上一些Industry风格的东西,重新拾起了Ministry一些早期的专辑,或者2003年的年初将会在隆隆机器声中渡过。对于今年的欧美歌坛,由于几位一直喜欢的老将都纷纷出碟,已经心满意足已极,不在做过多奢望,希望明年仍能如此。如于今年的港台歌坛,在听过的专辑中值得收正版的也只有两三张而已,或许是我听的方向有问题,但是整个乐坛的低弥也是不争的事实,当歌手唱片公司呼吁歌迷购买正版专辑时,也希望他们所出的专辑是值得购买正版的,毕竟盗版横行不只是听歌的人的问题。最后多嘴一句,今年所听到好的专辑都不是出版于今年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