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十五日
由QYXYDB公司组织的欧洲考察团一行十人整装待发,团队构成情况如下:团长兼领队刘先生、倪小姐、赵先生、杨先生、张先生、魏先生、黄先生、颜先生及边先生,因其年长,敬为边老。队伍老少男女搭配合理、结构均衡稳健。
7月4日 北京
队伍照例是从北京出发,我猜是因为显得庄重一些吧。大家从山东各地做扇形包抄到了北京国际机场。由刘团做了铺垫,大家相互介绍,努力做到彬彬有礼,谦和大方。年长的几个大都是有过出国的经历,因而放松坦然,剩下的几个就很紧张,局促、烦躁,猛烈打电话。
因为是出国,所以都储备了充足的耐心,即便是夜里11点也不含糊。
导游后来出现,携带另外一支团队,大都一付毫不在乎的样子。有见多识广者说象政府官员,后来打听,果然:东北的,一省直的。大约因为行程相近,中国旅就将我们的两支队伍打包了。导游姓康,执中华民国护照,原来是个台湾人,经试探,乃谨小慎微经济人,非台独。
我们的行程安排是取道多哈到罗马。23.50分,开始登机,身份证被旅行社收走,大概是怕我们在国外趁机脱逃,内心隐隐浮上一股不快:看把我们都当成什么了!飞机是卡塔尔航空公司的,因为夜航比直飞罗马要便宜,旅行社的小帐算得很精。
飞机是欧洲空客公司生产的A320,大概是目前比较大的客机了,同行的还有一大群不知道要到非洲还是西亚什么地方讨生活的人,统一着兰色长裤,神情比较窘迫。大概因为满员的缘故,飞机上感觉非常压迫,好在每人的面前有一台小小的液晶电视,摆弄它可以打发不少时间,最后照例是昏沉沉睡去。
飞行时间不长,就有空姐来送餐,因为英语不是很精湛,所以手语和自言自语就很流行。
7月5日 卡塔尔
飞机飞了漫长的8个小时,到达多哈已是当地时间5点,这时候和国内已经有5个小时的时差了。因为要到当天夜里才会有班机去罗马,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中东神秘国家耐心等待一整天。身穿长袍的海关人员很闲散,暗示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是很松弛的,导致我们通关时间很漫长。走出机场但觉热浪就扑面而来,还好一辆大巴及时将我们拉往旅馆,中途但见满眼土色,绝无绿色可言,建筑都是灰头土面,当然了,街道上的汽车还是比较豪华的,以日本车据多,其次是韩国的,欧洲的有宝马和奔驰,美国车就只看见福特,不知道是不是怨恨美国佬的缘故。
旅馆里冷气开的很足,一律是分体式挂机空调,连走廊里也不放过,经查看,是三星产品。早餐虽然很迈力地做了,但口味实在难以恭维,更可怕的是没有热水,这让几个准备泡壶龙井解乏的家伙非常失望。
这时候开通国际长途的几位遭到了中国电信的友好提示,一分钟国际长途的费用达到30元人民币,短信也空翻到4元每条,于是大汗。
9点钟,我们准备游览这个富庶的国家首都。卡塔尔位于波斯湾的卡塔尔半岛上,与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相邻,北面隔波斯湾与科威特和伊拉克遥遥相望。全境多平原与沙漠,西部地势略高。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沿岸潮湿。四季不很明显。国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有约550公里的海岸线,战略位置相当重要。52.2万(1997年官方统计),卡塔尔人占40%,其他为外籍人,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国家。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的瓦哈比教派。由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人们过着日进万金(注意:是美金)的小日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消费,那些在街上出大力流大汗的都是些外来人。
当地的自然风光十分无奈,满眼是呈土黄色的滩涂,不毛之地,绿色是一种奢侈。有钱人可以用围墙围起一块地,地的中间用阿拉伯建筑团簇成一撮城堡,围墙的四周可以种上几株椰子树。偶尔可以看见皇家的建筑,高大宏伟,富贵之气溢于言表,这些建筑连同穿黑色长袍的教徒是禁止拍照的。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外面的温度有40度左右,汽车内的温度很恒久的坚持在17度,因为卡塔尔的汽油比水还便宜,一公升汽油折合人民币1.6元,而水则需要2元。加上,阿拉伯人长袍马褂的,所以居室和汽车的空调就开的很足,我们经常忍不住喷嚏几下。
先参观了多哈的骆驼市场,这里的骆驼已经从传统的主打运输力量退居到了二线,现在大抵用于赛跑,是当地比较传统的群众娱乐项目,开始是用小孩来驾御,后来因为事故频频,就换成了机器人了。那些骆驼看起来高而且瘦,独峰,眼睛带者温情,露出和环境浑然天成的样子。市场是脏乱不堪的,风景也很单调,贼热的天气,所以匆匆下车而复返。
接下来是多哈的蔬菜瓜果市场,各地的菜果似乎都可以看得见,因为气候干燥,所以储存也容易些。因为全是进口的,所以价格也很昂贵。大家和摊贩们合影,都得到了比较友好的响应,但也有例外,团里的美女小倪向一位阿拉伯男子发出合影的意思表示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在小倪尴尬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当地女权问题的极度忧虑。
然后去了香料市场,这是一个极传统的市场,有些香料也只有最虔诚的穆斯林才会需要,这些浓烈的气味我们也很难接受,倒是有一些很精美的手工艺品,很让人眼热,因为大家都缺少美金,所以只好悻悻做罢,过足了眼瘾走人。
再接下来就是市区观光了,大概多哈要承担2005年亚洲运动会,到处都在大兴土木,足球场看起来很漂亮,环绕的广场远看似乎有碧绿的草地,走近了才发现是塑料制品的,然后是顺道去了赛马场,看到了纯种的阿拉伯马。不过在这个伊斯兰国家是禁止赌博的,赛马就是 纯娱乐活动了。
多哈的珠宝首饰城还是非常繁华的,阿拉伯人对黄金的热爱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感觉上价格并不便宜,大概国内的收入和人家实在不可以同年语。
继续赶往市中心,可以见到高层建筑了,可以见到梯形的喜来登大酒店,戒备森严只能远观的半岛电视台。沿波斯湾的地段是一条人工建造的滨海大道,道旁努力地点缀着些许椰子树,然后就是皇宫,真正的草地,可惜当日有沙尘暴,天地一片灰蒙,所以风景很是勉强。
回酒店后,饭菜照例很不可口,于是有人在房间内喝二锅头,剩下的就窝在房间打牌了,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家开始熟悉起来,于是不再矜持,干脆开始摔膀子,说很土的济南话。
是夜10点开始奔往机场,大约凌晨终于登上了去罗马的飞机。一夜无话,大家已经被神秘中东之旅搞得筋疲力尽,昏睡到天亮。
7月6日 罗马
6个小时后,我们一行人降落在罗马机场。这时候康导带黑龙江的团队走掉了,接替他任务的是驱车从募尼黑赶来的于小姐,西安人;一同来的是我们的司机贝克先生,一名金发碧眼德国中年男人,成熟稳健的样子。在此后的十来天里,我们大家还有这台依维克的中巴车将共同度过,我们将穿越8个国家,行程7000公里。
意大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面积: 301318平方公里,人口: 5756万。主要是意大利人。讲意大利语, 个别边境地区讲法语和德语。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 罗马(Roma), 人口266.7万。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撒丁等岛屿。北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东、南、西三面分别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意大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半岛国家,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又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七大工业国之一。意大利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它有漫长的海岸线,有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有似银色飘带的波河、台伯河,有明珠般平静如镜的湖泊,有蜘蛛网似的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有无数的飞机场、港口、码头。意大利的市镇星罗棋布,但各有特色。例如,罗马的古迹,米兰的工业,佛罗伦萨的雕刻、绘画,威尼斯水城的贡多拉,都灵的菲亚特汽车,热那亚的港口,比萨的斜塔,西西里和撒丁岛的民俗风情,真是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意大利汽车、化工、服装、皮鞋业发达,家用电器很受顾客欢迎。意大利足球赛风靡世界。人们常说,意大利有看不完的古迹、听不完的音乐、踢不完的足球、尝不完的佳肴。
早八点,驱车前往罗马城,路上先绕道去地中海岸,大约10点钟到达。无边的海,细腻的风,柔软的细沙, 风景确实怡人。壮硕的管理员豪爽而热情,大家纷纷合影留念。
驱车来到罗马城,大抵因为恐怖分子活动比较猖獗,出于安全的考虑,外国牌照的大巴不可以进城,所以我们就去体验一下地铁了。
所谓的地铁在开始的部分就是在路面飞奔的轻轨铁路,车厢比较破旧,人也比较拥挤,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涂鸦之作。警察先生到处可见,装备也很精良,坚实而厚重的手枪就处于随手可抽出射击的状态,毫不夸张地对犯罪分子进行震慑。倒了两次地铁,每次大致是1欧元。当地居民的收入实际到手大约有1000欧元的样子,但是一瓶普通的饮用水要1.2欧,一升93#汽油要1.5欧,看来物价还是比较昂贵了。
凡蒂冈
先经过了凡蒂冈国。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欧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呈三角形的高地上。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故曰“城国”。面积0.44平方公里,国家虽小,一应设施却是俱全。人口830人,另有3000名雇员。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居民多信奉天主教。梵蒂冈尽管很小,它仍然是一个国家,在联合国派有观察员,具有一个国家的地位,是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梵蒂冈是神权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于一身。在梵蒂冈,一切权力集中于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职人员。梵蒂冈实质上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国中之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不同的是,这个国家境内没有田野,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矿产资源。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譬如自来水、电力、食品、燃料、煤气等统统由意大利供给。这个国家没有工农业生产,也没有军队,仅有一支人员寥寥无几的警卫在负责国家的安全工作和保卫教皇的安全及参加宗教仪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冈还是一个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它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巨额的投资和大量的房地产,有“国际金融帝国”之称。据西方报刊估计,梵蒂冈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投资历高达几百亿美元,它的黄金和外储备超过100亿美元。美国的摩根财团是梵蒂冈资产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冈的财产状况素不公布,银行业务极端保密。梵蒂冈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小教堂。
我们并没有进入这个国家,而是经过他的城门,前去圣彼得广场,城门的守卫非常彪捍,穿灰色衣裤,扎宽腰带,跨手枪,脚蹬快靴,带贝雷帽,据说守城卫的招募只限于身材魁伟的瑞士人。
街道的尽头就是圣彼得广场了。因为当天有教皇布教,所以安检也比较严密。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于1667年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高 25.5米,重320吨)。据说圣人圣彼得在这里被挂在倒十字架上。左右两边的喷泉,右边是玛德尔诺17世纪时修的,左侧的是贝尔尼尼设计后来修的复制品。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令人好奇的是,站在丽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
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位于广场的西南面,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于公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于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修改,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它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 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转手。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持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侧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书房。教皇每个星期天的正午,出现在最顶层右边第二个窗口向广场上聚集的人们祝福。在他的后面可以看见一座带烟囱的礼堂,便是选举教皇的西斯廷小教堂。教皇任职是终身的,但不能世袭。教皇死后,由红衣主教团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选票选出新教皇。届时,各国红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冈,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进行选举。这对那些年事已高不注意养生的红衣主教的体能是个严峻的考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呐。每一轮选举过后,就会将选票投入壁炉烧掉,这时烟囱里就会飘起黑烟,大致是要进行三轮,前两轮是黑烟,最后产生教皇的一轮是白烟。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万千虔诚的信徒,预备了充足的泪水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和受到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的红卫兵的心情非常类似。
当日恰逢教皇接见教徒的日子。圣彼得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彩旗飘飘,准备等着一睹教皇的风采。先是歌唱家带领大家一起唱赞歌来感化一下世俗的民众,然后是着白色礼服的教皇在红衣主教们簇拥下走上了 台,接着教皇在一辆阅兵车上缓缓驶下 台和教徒们亲密接触,众信徒欢呼不已。这可是个难得一见的镜头,大家赶紧拍照留念。
广场上可见教皇卫兵队的巡逻兵,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据说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
离开广场,大家开始第一次消费欧元,那便是买了些梵国的明信片。黄总还兴致勃勃地购买了约翰保罗二世和约瑟夫·拉青格本笃十六世两为教皇的照片以做留念。可惜没有找到当地的邮局,可以说是一大遗憾了。
罗马城
罗马具有无与伦比的理由被称为世界名城。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样,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古代,它先是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历时近500年,接着又戴上了罗马帝国的首都荣冠达503年;在中世纪,它作为教皇国首都长达11个世纪(公元756年~1870年);紧接着它又成为意大利王国统一后的王国首都。它更是古代最大的教会。罗马还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此外,市政厅前台阶旁自古以来就安放在那里的兽笼,罗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谜。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古罗马斗兽场。我们仍然是坐了地铁在它的附近潜出了地面。这座巨大的露天剧场叫做弗拉维奥剧场,因为它是由弗拉维奥家族的几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们称之为科洛塞。这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伟建筑。尼禄时代,这一凹地是尼禄金殿花园里的一个人工湖。竞技场的工程由维斯帕西亚诺皇帝於公元72年至75年开工兴建,由蒂托皇帝於公元80年完工。传统说法是,建造这座建筑物使用了四万奴隶,这是蒂托皇帝在摧毁耶路撒冷後於公元70年带回罗马的十万俘虏中的一部分。 可以容纳至少五万名观众的竞技场主要用途是斗兽和角斗士角斗。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装备精良,比其它任何活动更能激起特别喜爱残忍场面的广大观众的激情和疯狂。在众多的表演中,首先值得回忆的是庆祝竞技场竣工的表演,庆祝活动延续了一百天,杀死五千头猛兽,有上百名角斗士丧生。图拉真在位期间,总共杀死一万一千头猛兽,有一万名角斗士在此角斗。在普罗博在位期间,仅在一次斗兽时就同时放入场内一百头幼狮,其吼声震动了整个竞技场。然而,更多的则是角斗士的角斗。人们对这种残忍的角斗如此着迷真难以令人相信,特别是妇女们竟然也对此极为着迷。在这种残忍的角斗中,只有胜够一定次数的角斗士才能获得自由。直到公元608年,竞技场一直用於角斗和斗兽,中世纪时改成一个城堡。此後部分被毁,成了挖取建筑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宫殿的场地。这样破坏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到了十九世纪才被制止,那时,几届教皇开始对之进行修复,那些补砌的砖就是历次修复的明证。
这座雄伟的建筑堪称建筑的楷模。像所有罗马的建筑一样,其基本结构是拱券结构,一系列的拱、券和恰当安排的椭圆形建筑构件使整座建筑极为坚固。 斗兽场分为三层,一层是皇室的席位,二层是贵族,三层是平民和妇女。
在斗兽场的西侧是一个凯旋门,虽然破败,但气势不俗,据说巴黎的凯旋门就是抄袭它的作品。北侧是古罗马的废墟,残垣断壁,但仍然看起来高大、宏伟,彰显出一个帝国、一个时代的荣光。
离开斗兽场,沿着著名的罗马大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信步往北逶迤而来。大道两侧几乎全是古迹,沐浴在现代化的阳光之下,这些遗迹给人以神秘而悠远的情怀,四轮马车沓沓而过,铃儿响叮当,于是思绪更加悠长。
下一个行程是威尼斯广场。这个广场得名于附近的威尼斯共和国的使馆。依山建筑,气势恢弘,高阶之上是无名烈士墓碑,两边的长明灯永不熄灭,荷枪实弹的士兵日夜守护着它。
午饭是在一家名曰金洲的中餐馆用过的,老板是浙江人,饭菜很用心地做了,但仍然搀杂了浓烈的异国气息。
下午,我们仍然坐地铁,先去了万神殿。这是战场地区最重要的古迹,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经历了十八个世纪的沧桑後,铜门和拱门屋顶完整如初。"Pantheon”是个希腊词,其意为"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起初是根据阿格里帕的意愿於公元前27年至25年建造的。目前的神殿是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公元120年至125年重建的,很有可能是这位皇帝亲自设计的。这座建筑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是,拜占廷皇帝福卡於公元609年将它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後者将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圣母。这座结构强固和谐的建筑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腊殿宇和罗马古典圆形大厅。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在万神殿里埋葬着一些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尔。在拉斐尔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国王的陵墓。维托里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 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就埋葬在万神殿左右两边的後殿里。
去万神殿不远就是电影「罗马假期」之赐,是罗马境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许愿池(Fontana di Trevi)。许愿池是十八世纪建筑师沙尔威(Nicolo Salvi)的杰作,喷泉位在三条街的交叉口,Trevi即是指此意。这个雄伟的喷线雕刻叙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宫,中间立着的是海神,两旁则是水神,海神宫的上方站着四位少女,分别代表着四季。喷泉的设计者是沙维(Salvi),于1762年才完工,因此是罗马喷泉中比较年轻的一座。喷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对称,在中央立有一尊被两匹骏马拉着奔驰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的设计。在海神的左右两边各立有两尊水神,右边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
这是一个炎热的午后,看到如斯清澈的泉水实在让人惊喜不已,有几个赶紧脱去了鞋袜在清水中一濯汗足,好在查看四周,各国人士都在做同样的举动,应该不算有辱国格吧。一会,如同济南泉城广场的保安一样,有警察衔哨狼奔豕突而来,于是大家作鸟兽散也。
因为连续两个夜晚没有和床亲近过,所以大家的体能实在支撑不住,刘团很豁达,动用私房钱请大家喝啤酒。就在许愿池的旁边一间临街的酒吧,大家晒着罗马温暖的阳光,美美地品尝了亚平宁半岛大麦酿制的啤酒。
是夜宿罗马郊外,晚上有黄总请客喝啤酒,一夜无梦,休整很充分。
7月7日 佛罗伦萨
今日前往佛罗伦萨,中途经过与导游和马克先生商讨,决定绕道看一下枷利略扔铁球的地方,前提是大家上缴每人25欧的买路钱,虽然心痛,但仍然忍痛掏了腰包。
比萨城(Pisa),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今日,比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比萨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比萨斜塔。该塔竣工于1350年,但是工程早于1174年就开始了。当年,工程进行到第三层时,人们就发现,由于地基、建筑结构等原因,塔身出现了倾斜。于是工程中断了。后来,当政者变了,又延请了新建筑师继续了此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萨塔的倾斜程度不断增大,目前已达到4.5米,而且倾斜度还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继续增加。
可能正是由于它的斜,和别人不一样,名气应了“歪打正着”,变得越来越大,参观者络绎不绝。
队员们决定单独或者伙同行动,主要是近距离观察斜塔,其实那家伙是一个教堂的附属物而已,如今已是喧宾夺主了,但是教堂仍然庄重典雅,丝毫也不输给这个歪鼻子斜眼的家伙。中间感受了一下收费公厕的价格,0.3欧。公用长途电话,每分钟一欧的样子。
午餐是在一家名曰香港酒楼的地方吃过的,似乎还不错。
离开比萨的时候,第一次和吉普塞女郎有了亲密接触。吉卜赛人无疑是更悲壮的民族,他们是主动的天生的流浪者。对吉卜赛人而言,流浪是与生俱来的惟一的生活方式,他们世世代代地流浪着,没有目的地,没有终点站,仿佛是固置于“走廊意象”的偏执狂,他们拒绝被任何定居文明所同化。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于导反复告戒我们的是,要防范吉普塞人高超的盗窃技巧。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三个年轻的吉普塞女郎做出了热情似火的举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同行最年轻的少年小杨和大家一样善良,就在惊诧于异国风情的感受时,另外一个女郎的手已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了他皮包的拉链,多亏于导见多识广,一声大喝才惊醒梦中人。女郎们一哄而散,并没有多少羞耻,只留下我们慨叹不已。
离开比萨,前往佛罗伦萨。道旁的风景颐人,亚平宁半岛的丘陵很适宜种植葡萄,还有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远望去就是黄色的海洋,小麦正是成熟的季节,收割后的麦拮被包装成了巨胖的圆柱散落在田见地头,估计是预备做牛马们过冬的饲料了。
佛罗伦萨是托斯卡那大区的首府,“佛罗伦萨”(译自英语)依意大利语曾被翻译为“翡冷翠”。它坐落在亚平宁山中部、阿尔诺河(Arno)河谷,四周环抱着丘陵。
佛罗伦萨是一个颇具绅士格调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星罗棋布的村庄和乡间别墅点缀在环抱城市的平缓山坡上。城市规模很小,人口仅三十八万。市内街道到处是敞着门的工匠店铺,传统市场保留至今,出售金、银器和珠宝,现代商店的橱窗里展示着高级皮服、时装、真丝领带和木框镶嵌的古建筑印刷品。这里仍保留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每年6月24日放焰火,举办穿着中世纪服装的足球赛,纪念该市保护神圣乔万尼。
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诗人但丁,科学家伽里略,政治理论家马基雅弗利以及天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艺术巨匠多纳泰罗,菲利溥-利波等都在这里生活过。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整个城市保留着文艺复兴时的风貌,仍弥漫着文艺复兴的气氛。佛罗伦萨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的独一无二的标本。
佛罗伦萨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和许多大小教堂、广场,收藏了大量的优秀艺术精品和精美文物。
著名的圣玛丽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座落在市中心的杜奥莫广场,建于13-15世纪,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天主教堂。洗礼堂是该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堂内富丽辉煌,青铜门和大理石建筑之一。宫侧翼的兰齐走廊连同整个广场如同露天雕塑博物馆、各种铜像、石雕栩栩传神。乌菲齐宫和皮蒂宫气宇轩昂,意大利艺术精华于此,其中拉斐尔的“圣母像”、提香的“佛罗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被视为神品。
佛城对于文物的保护是下了大力气的,旅行车一定要叫买路钱来支付废气排放的对价,但仍然不可以进入老城文物区。我们先登高俯瞰,著名的大卫像就矗立在附近的山包上,该裸体男人为男生中的珍品,巨美,团中最含蓄的女人们也仄仄称赞。俯瞰佛城,风景如画,阿尔诺河分城而过,满目建筑洗尽铅华,钟声悠扬,宛若时光倒流,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沿着河边静静地行走。这是一个热爱摩托车的小城,居民在街道上穿梭,也有暴走一族,惊心动魄地来去。
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观看了圣母白花大教堂。圣玛丽亚鲜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96年才最后完工。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 52米。圆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圆顶内有螺旋形阶梯直通穹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圆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末日的审判》。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离开大队,一个人沿着17世纪的石板路漫漫行走,两边的商店琳琅满目,途径一个木器店,店主人听着幽雅的音乐,四周墙上数百只木制自鸣钟一起摆动,令人目不暇接。里间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收藏着年代久远的木匠工具,给人以跨越时空的感官享受,收益匪浅。
离开佛罗伦萨,已是下午时光,汽车一路疾驰,直奔水上之都威尼斯,是夜宿威尼斯郊外,一夜无话。
7月8 威尼斯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位于威纳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实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
威尼斯的古城在城区外的小岛上,大家于是弃乘船,这里的航道都是用三根巨大的木柱簇拥在一起做成,当然是为了保留原职汁原味的古老情怀。这里的航道似乎并不很深。大约5、6米的样子,木桩虽然看起来相当健壮,但仔细一看,水面以下的部分早已经被海水拿成楚王之好细腰了,所以每三年都要更换一次的。威尼斯所在的数个小岛原本就是荒芜人烟的,后来一群逃避宗教迫害的人就居住了这片不毛之地,先是在烂泥地里打起木桩,然后再木桩上盖起房子,整个的威尼斯都是建筑在百万木桩之上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作为木头也暴露了它物理特性的弱点,许多建筑开始塌陷,大小圣马可教堂都有类似的困扰。
这时候换了当地的导游,是一个面容愁苦的中年妇女,说话的声音很坚决,给人的感觉很不愉快。快船在海面上并不急促,给游客充足的时间来观赏威尼斯旖旎的风光。水道的正前方,一分为二两片城区,左首的是老城区,保存了许多故旧的建筑,从一棵大树的小桥为界限,开始禁止机动车辆往老城去,因为海岛没有能力吸收汽车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也导致岛上只能以旅游业来生存了,因为没有汽车的城市生活节奏也太慢了。于是就有了右首的新城区,繁华的现代化都市,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自1932年起开始在那里举办。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威尼斯画派作为后起之秀,在欧洲艺术中享有盛名,影响很大。代表人物如: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威尼斯在歌剧艺术发展上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威尔第创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并获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万艘以上。其经济以旅游和服装为基础,料器和花边是它的传统行业。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面积只有6. 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万人左右,共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座宫殿,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达上千万之多。
威尼斯古城兴建于452年,当时,沿岸居民因逃避它族迫害,被迫迁网威尼斯湖中定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到14世纪末,它已发展成当时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与177条支流相通,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的似的。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禁止的,在路边叉着“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贡都拉则充当了自行车的地位。
贡都拉是威尼斯特有的景观,没有乘坐贡都拉是让人遗憾的,那是类似印地安的独木舟,但两头很夸张的翘起来,仔细研究是金属制品,涂了黑色的油漆,船家据说要三代从业才能获取牌照,当然乘坐它价值也不菲,大约每人要30欧元的样子。
岛上最有名的建筑当属圣马可大教堂了,始建于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据说其中埋葬了耶酥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
圣马可教堂不仅也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
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雕像,6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雕像下。入口处的上部有4座青铜马像(复制品),真品现在收藏在教堂内,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青铜驷马,威尼斯人在1204年掠夺自君士坦丁堡,虽然曾被做拿破仑带回巴黎,但后来又回到了威尼斯,在圣马可教堂的博物馆内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圆形天花板上的镶嵌画是从圣经旧约全书中取题的。
教堂的正面五个入口及其华丽的罗马拱门是陆续完成于十七世纪,在入口的拱门上方则是五幅描述圣马可事绩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等五个设计师主题,金碧辉煌非常的耀眼。
右边洗礼堂的镶嵌画也很美丽。位于中央祭坛的后面的Pala d'oro是代表这座寺院的珍宝。制作于976年,其后经过修补,镶有宝石等,非常漂亮。寺院右端有珍宝馆(Tesoro),陈列在1204年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
接下来,还可以见到内部丰富的艺术展品收藏品,这些收藏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因为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缴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这间“圣马可之家”。
教堂的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
教堂内殿中间最后方的黄金祭坛,祭坛之下是圣徒马可的坟墓。祭坛后方置有高1. 4米、宽3. 48米的金色围屏(Pala d'Oro),屏面上有80多幅描绘耶酥、圣母、门徒马可行事的瓷片,在这个画面上共有2500多颗钻石、红绿宝石、珍珠、黄玉、祖母绿和紫水晶等珠宝来装饰;中央的圆顶是一幅耶酥升天的庞大镶嵌画,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优秀的工匠在十三世纪所完成的。这座伟大的教堂在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
在夏天,这里是禁止穿短裤和无袖上衣入内的,好在大家装束还算整齐。
教堂门前照例是广场,因为地势的原因,海水已经开始潜入地面,千万只鸽子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因为主人们并不讲究的大小便方式给圣洁的教堂增添了不少无奈,人们开始在建筑物上可能住足的位置安装了类似蒺藜一类的暗器来阻止鸽子们的潇洒。
水城的路上交通就只有桥了,有一座桥横跨在两座楼中间,叫做奈何桥,得名于他连接的楼栋,那里是古代的法庭,被宣布死刑的犯人忧郁地从桥上走过,奔向地狱,所以在这桥上的回眸是相当无奈的,我们无从知道那是对生的眷恋还是对死的义无返顾,只剩下一声叹息了。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名弛遐迩,到处有手工作坊可供游人参观,也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大师。这里的作坊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他们的姓氏就是商标,他们以此为荣光。导游很迈力地引导我们去了一家作坊,这里的师傅见多识广,对接待中国团队游刃有余,制作过程的参观是一个铺垫,重头戏是向大家推销,那家伙用磕磕绊绊的中国话说,要买,多买,买项链,一条给老婆,一条给情人,还有一条给丈母娘,,,,主要因为价格的缘故,夹杂着对导游游离眼神的不满,大家索性都没有消费,把导游生气得不行。不过,那些作品确实看起来,非常非常漂亮,可以模仿各种材料的效果,甚至制作出世界名画,巧可夺天工。这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玻璃制品有着判若云泥的区别。
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并不寂寞,单在威尼斯就发现数个中国团队,一色的斜跨背包,神情紧张,肩抗手抓各色的豪华照相器材。
因斯布鲁克
午饭后离开 威尼斯,天气并不怎么好,甚至下起零星小雨,我们下一站行程是离开意大利赶往奥地利。
意大利前往奥地利的路程是横断阿尔卑斯山的一段狭长山谷,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这段谷地中行进,两边是巍峨的山峰,山上是密集的丛林,上顶上云蒸雾蔚,偶尔可见到雪山,就在灿烂的阳光下,神秘地矗立着,伴随着公路的是一天奔腾的河流,整个下午,她一直追随着我们欢快地流淌着。有时候峰回路转看不见了,正在失意时候,她又在不远出潺潺而出。就在河流两侧的山坡上,要么是碧绿的森林,要么就是地毯一样翠绿的草地,于是就有红瓦青砖的房屋,也不多,就这么10来栋,依山势而建,绝不牵强,和自然很融洽地存在着,教堂照例不可少,都是高高的,尖尖的顶,这大概是最美丽的欧洲田园风光了。
这里是意大利北部的山区,有几条著名的隧道,汽车经常行使在崇山俊岭间,从一个隧道进入另一个隧道,我们不得不感叹意大利人的聪明才智和世代相传的开拓精神,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公路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处处都是跨世纪的工程,这种文明的积淀是触手可及的。而这一切在国内就很遥远,保留下来的都是不合用的古迹,新时代的建筑大都是面子工程,既不符合传统的审美观念,而且还强奸着人们的意志和观感,更可怕的是还透支着后人的资源,这到底是社会的弊病还是时代的悲哀呢?
这一段山谷在军事上很有战略意义,一战时期一度被意大利占领,作为北方的屏障,二战后期,德军的十几万人马最后在从战场上投降。
行走了大约200公里的山路,我们到达了 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的首府因斯布鲁克(Innsbruck),顾名思义是因河桥的意思。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旁边流淌着因河。每一个来到过山清水秀的因斯布鲁克的人,都会对山城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您无论是在因斯布鲁克的哪一个角落,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这里是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的要津,也是从瑞士通往维也纳的必经之路。
因斯布鲁克建立于1239年。1363年,因斯布鲁克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一支旁系管辖,从1420至1665年,因斯布鲁克一直是皇帝的居住地。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在位期间(1490年至1519年),因斯布鲁克成为欧洲艺术和文化的中心。巴伐利亚对这片土地垂涎三尺,尽管蒂罗尔在1809年的解放战争中进行了成功地抵御,因斯布鲁克仍然落入了巴伐利亚人之手。直至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因斯布鲁克才重新回到奥地利的怀抱,成为蒂罗尔的首都。
因斯布鲁克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歌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的风貌。在老城的东部和北部,是因斯布鲁克新城区。这座小山城曾经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载入了体育盛会的史册。如今,因斯布鲁克是一座大学城,也是主教所在地。她的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因为北面被山脉遮挡,所以气候宜人,因斯布鲁克是国际旅游的胜地。
因斯布鲁克的水晶制品非常有名,世界顶级品派施华罗伟奇的工厂就设在这里,在他的专卖店里,大家爆发了很高的购物热情,制造了一拨抢购高潮,并且在以后的几天里,大家一直延续着对水晶制品的偏爱。
住的旅馆也很考究,木制的结构,晒台上垂挂着美丽绚烂的盆花,抬头可见阿尔卑斯山上的皑皑白雪,云在半山游弋着,天空湛蓝得似乎要把感觉融化掉,在这里你经常忘记了自我的存在,这时候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你能联想到的只能是流淌着音乐了,可以说,这种美丽已经穷尽了人的思维,你要多美他就有多美。
7月9日 萨尔斯堡
奥地利是有名的音乐国度,只有来过奥地利,看过了阿尔卑斯山,你才能领悟音乐的灵感从何而来。
奥地利共和国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 东邻匈牙利,西与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毗邻,南连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北与 德国和捷克和斯洛伐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 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 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 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
人口:805.9万(1996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外国人 72800人,约占9%。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 利人,约占人口的0.51%。官方语方为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 教。 首都:维也纳;人口:159.5万(1996年)。
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 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 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 形成公国。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82年成为帝国皇帝哈 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以后皇权逐渐衰微,仅能控制直辖领地。169 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 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60─1866年向君 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联盟。翌 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 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 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 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 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 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 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 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为奥地利国庆日。
奥地利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 的交通枢纽。据世界银行统计,奥地利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列世 界第11位。
离开我们眷恋的因斯布鲁克,继续沿着阿尔卑斯山谷前进,但见峰峦叠翠,苍山映雪,美不胜收。
中间峰回路转,面前突然 出现了一望无际的湖泊,那样突兀地撞如你的视野,让你欣喜不已,湖面上白帆点点,那是度假的人在休闲,近看芦苇密布,野鸭悠闲地划水,水鸟群起群落,自由自在的人们携带着小艇、自行车、房车在这里安营扎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美丽风光。
下一站目标是萨尔斯堡,是一个音乐之城,天才少年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Salzburg)市位于奥地利西部,是奥地利萨尔斯堡州的首都,它的人口不过20万,是被阿尔卑斯连峰翠绿的丘陵所包围的古老城市,海拔四千一百五十四米,附近的高山都在三千米以上,在重山之间,有无数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湖泊,真可称得上山明水秀。 然而城市建筑非常整齐,风格多样。这里曾是大主教管区,后又成为枢机主教驻在地,建有彼得教堂和米拉贝拉教堂。萨尔斯堡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萨尔斯堡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明保护区。
萨尔兹河横贯全城,全城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主要经济来源为盐矿,对萨尔斯堡人民来,盐象征着财富与健康,因此萨尔斯堡又名盐城。 现今的萨尔斯堡却以莫扎特的故乡吸引游客。老城面积仅有八十公顷,风景之妩媚令人目眩神迷。城中心为大主教府邸,山顶有1077年建的要塞,这古堡建了一千多年,敌人多次攻打,没有成功。从市内可远眺这座霍亨萨尔斯堡要塞,雪景很美。萨尔斯堡是奥地利另一个音乐中心和旅游中心。小小城市有60家旅馆,一年一度的萨尔斯堡音乐节,全市游人如织,充满音乐气氛。指挥大师 卡拉扬也是萨尔斯堡人,他生前每年都来这里,市内有个广场就命名为卡拉扬广场。卡拉扬记忆力极强,他指挥乐队从不看谱,不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指挥得出神入化。
走在石板的街道上,街头的艺术家多了起来,就在路边随意地一站,地上放置着自己的写意、水粉或者就是素描,目光里充满着自信、高傲。更有一金发少女在街头执一大提琴,浑然忘我地演奏着,这和国内乞讨的民间艺人截然不同,她的目的是销售自己灌制的唱片,是一个落寞艺术家对世人凄然的一瞥。我们去了莫扎特的故居,一座六层楼的房间,缅怀了这位6岁就一举成名的音乐奇才。
萨尔茨堡大教堂是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它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自它落成之日起,它就与教廷王侯的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教堂在大火中被烧毁,到被重建和扩建,这一系列过程中无一不见证了萨尔茨堡教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独立性。1944年的轰炸摧毁了教堂的屋顶和部分圣坛。之后 ,又被重新修葺。1959年又根据其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扩建。刻在门栅栏上的年代标志记录了“774”,“1628”,“1959”三个年代。它们使人们想起在这三年里的三次修葺。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作为墙饰的2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两名主要建造者马库斯·西提库斯和巴黎斯·罗德龙。
大教堂广场构成了大教堂的前庭。古伊多巴尔德·图恩主教于1660年让乔瓦尼·安东尼奥·达利欧设计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顶。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1766-1771沃尔夫冈与约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尔为希基斯蒙·施拉腾巴赫伯爵大主教建造的圣母柱。
因为停车场的关系,贝克先生连同他的旅行车一直处于蠕动状态,直到我们用餐完毕,才如释重负地拉着我们跑去纽伦堡了。
7月10日 纽伦堡
汽车继续沿着阿尔卑斯山谷北进,不久进入德国境内,其实不论在在渊源上还是在人种上,奥地利和德国都很亲近,二战时期,甚至主动并入德国版图,试图建立强大的日尔曼帝国。
意志联邦共和国,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0多万。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统一。首都:柏林。语言:官方语言为德语。气候:德国的纬度相当于中国的黑龙江省。
到达纽伦堡已是夜幕降临了。
安排好住处,照例是一间很考究的四星酒店,象许多的欧洲旅游小城的酒店一样一样,它不过是一座五层高的小楼,几十个房间,大堂的感觉象是走进温暖的家,墙壁上挂着中世纪的盾牌,漂亮的店员礼貌地笑着,所有的房间钥匙上都挂着一个夸张的饰物,让人爱不释手。
纽伦堡的名胜主要是绕城而走的古城堡要塞遗址,这里已经是德国境内了,所以古迹在二站当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损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都是复原以后的,力求原汁原味。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坚固的城堡是极为重要的,城堡里还设有当时国王的行宫,防守非常严密,仅城门就有四重之多。
中午离开纽伦堡,前往莱比锡市。
德国境内的风光和南欧的差别比较明显,主要是森林多了起来,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城市全都隐藏在森林之间。
莱比锡是德国东部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柏林以南165公里,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50.8万。这座城市坐落在莱比锡盆地中央,三条小河从市区流过,森林绿地面积很大。市名莱比锡在当地古语中,意思是种有菩提树的地方。市区、郊外处处可见浓郁的菩提树。当年鲜花盛开季节,城中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这里街道整洁,商业繁华,又是世纪闻名的博览会城、书城和音乐城。大诗人歌德十分喜爱这座城市,称它为“小巴黎”。莱比锡还有音乐城的雅号。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曾在市内的托马斯教堂担任乐长20多年。他创作的《马太受难曲》等杰作首先在这里演出。巴赫精心培养的托马斯合唱团至今在世界上声誉不衰。教堂附近的巴赫纪念馆记录了他为音乐献身的一生,特别是在莱比锡的活动。1843年,又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这里创办了一所音乐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学校命名为门德尔松音乐学院。外地人在莱比锡会注意到,这里的居民酷爱音乐,差不多人人都会弹奏小提琴等乐器,该市的音乐生活十分丰富多彩。著名的格万特豪斯交响乐团,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春、秋两季都在莱比锡举行国际博览会。1895年的世界第一届样品博览会和1918年的第一届技术博览会便在莱比锡举行。世界上第一个展览馆也于1869年在莱比锡建成。莱比锡还是德国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莱比锡市是原东德的重要城市,虽然德国统一已经10数年,但仍然可以感觉东西德之间的明显差异,那就是莱比锡市内那些笨重、古板的前苏式建筑,但绿化依然很好,我们甚至在市中心的树林间发现野兔的踪影。道旁的高大菩提树让大家很是好奇,因为我们只是在佛教的书籍中听说到它,我甚至以为那是印度独有的树种。
莱比锡市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有名的展览城市,所以旅馆业比较发达,因此我们 入住了一家法国的酒店连锁,享受了正规的现代化酒店服务。
7月11日 莱比锡市
今天上午大家衣冠楚楚,参加了我们此次行程最重要的商务活动,去德国房屋抵押合作银行进行上午洽谈。
午后我们直奔科隆而来,到达时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
科隆意为罗马人的拓居地,罗马时代是科隆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街市繁盛,城垣高磊,至今犹存的罗马塔(Romerturm),就是那时城垣的一部分。中世纪是科隆的又一个盛世。那时科隆有居民4万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科隆的兴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的要冲,又是朝圣要道。舟楫车马都从这里经过,八方货物也在这里集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遭到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历尽沧桑的莱茵古城,如同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当天夜晚只能在大教堂的下面仰视了半天,但夜晚的灯火通明,教堂看起来犹若天堂一般。
7月12日 科隆
早上,我们重新审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和它的157米的两个尖顶已经成为科隆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标志,而且也是众所周知的德国建筑的纪念碑。
这座德国最大的教堂整整花费了632年才建成。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国人一定会说“巴黎圣母院才是正宗”。但拥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要从哥特式建筑的主旨上讲,科隆大教堂的尖尖的高高的屋顶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一些,其“哥特味”也更浓一些。其实,无论巴黎圣母院还是科隆大教堂,乃至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其风格样式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相比之下,由16万吨石头堆积而成的如同石笋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规模,其中所蕴涵的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才是科隆大教堂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
科隆大教堂的整个建筑时间跨越了近五个世纪。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看到的双塔可不是中世纪的产物。现在高达157.38米的大教堂完成于1880年10月15日。这其间科隆大教堂曾经历过长达近600年的停工期。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
二战后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坏。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现在的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科隆大教堂内也是宝物多多。最著名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三王龛”是因耶稣的故事而得名。传说耶稣降生时,有东方三博士前来朝圣,显示他是基督。第二次显灵是耶稣受洗时,圣灵鸽子落在他头上,标志着他是上帝之子。第三次是他参加一次婚宴把水变成酒,体现了他的“神力”。科隆大教堂还有许多关于“三圣节”故事的彩色玻璃和壁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午的饭菜很特别,因为刘团带大家拜会了一位大姐,郝大姐。大姐是北京人,来这里是为孩子陪读。大抵是为了我们的到来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当我们到达的时候,鲜嫩的鸡翅膀已经炸得香脆,还有大盘的烧牛肉,正宗口味的中国饺子,大家一阵惊呼,连连表示谢意,一阵风卷残云,吃得酒足饭饱,这大概是离开中国以来最过瘾的牙祭了。我们一直对大姐的厚待心存感激,因为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他乡遇故知。虽然在欧洲,随处可见中国同胞,但大部分人的眼神是冷漠的,是那种急于忘掉自己国籍的冷漠,让人既悲哀又心痛。
因为肚皮得到了满足,所以大家的旅途活跃了不少,在车上扑克战场就开了两摊,时间倒也过得飞快。
当然也有不很愉快的事情,那就是和导游发生了小小的冲突,大概是贝可先生搬出了欧洲的劳工法,维护司机先生的权益,要每日休息够12小时,大家据理力争,硬是把欧洲的法律打败,这把一贯行事严谨的德国好青年贝可气得不轻,估计内心一定恶狠狠地喊道:CHINESE!
离开科隆,我们便直奔德国的西北边境而来,根据行程的安排,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荷兰。
荷兰
荷兰王国(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位于欧洲西部。东邻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北海。海岸线长1075公里。2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从13世纪即开始围海造田,增加土地面积约60万公顷。
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约70万。这里中世纪初仅是个渔村,1926年建市。12至15世纪因开展东方贸易而成为重要的港口。17世纪的荷兰曾经是称雄海上的殖民国家,这里是荷兰两大殖民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基地。18世纪后,经济萧条,发展近于停滞。19世纪初成为荷兰王国的首都,但只是王宫的所在地,中央政府仍设在海牙,这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是荷兰的工业、金融贸易、旅游和文化艺术中心。造船、飞机制造、化工、电子等工业十分著名。另外,钻石加工世界驰名,工业用钻石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金融银行业位欧洲前列,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是欧洲最大的交易所之一。荷兰约四分之一的国土在海平面以下,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的“水下城市”,城里河网密布,有“北方威尼斯”之称。以前整个城市的房屋都是以木桩打基,城市就象架在无数个木桩之上。
荷兰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其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和花卉业。道路两边尽是无边的草场和鲜花,牛羊或坐或立,悠闲自得。阿城拥有众多运河,运河的岸边营造了许多造型和风格不一的船屋,看起来是船,其实是固定在岸边的。这原本是无家可归者赖以遮蔽风雨的权宜之所,后来逐渐就演绎成一种时尚。有钱人都纷纷建造属于自己的船屋作为休闲小住的理想场所,于是,船屋如雨后春笋般在河边密布,政府无奈开始限制其发展。
阿城的房屋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门都特别小,小到廖胜无有,但窗子却很大,而且每座楼房的顶端都无一例外地设计了一个龙门吊钩。经于导解释,原来荷兰人曾经有过一部税法,是按照房门的尺寸来收税,于是导致房门越来越小,小到连家具也装不下了,于是导致出现用龙门吊装家具从窗子出入,窗子的阔大也有了合理的解答。到后来大概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进化到血液里了,我们仍然看到有人邀三喝四地从窗子搬运一件家具。
荷兰人的地理特性和自然环境的艰难,使得其对人的欲求表现相当宽容,在这里有专门的红灯区、吸食大麻的CAFEacute; SHOP,同性恋也被人们所允许。
是夜我们抵达阿城,因为还有一小段时间才天黑,我们就在市中心溜达了一圈,城市的总体感觉有点杂乱,人的身材都高大,而且众多的人都爱好飞骑自行车,因此也使我们见识了更高水准的自行车捆绑术,更夸张更坚强更倔强的各式样自行车锁在桥头、栏杆上被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这个自行车王国相形见绌。
荷兰的红灯区大致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顾名思义是阿姆斯特丹的风化区,位于旧城区从瓦摩西街到新市场及东印度馆之间的区域。一条条窄小的巷道充斥着情色文化的各种表征,穿著暴露的「橱窗女郎」在她们谋生的橱窗内搔首弄姿,情趣商店的各种商品毫不遮掩的展示在街道旁,这些巷弄里无时不刻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来到这里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请特别小心注意自己人身及财物的安全。妓女门在门前或者窗前展示自己,或卖弄身材或者摇晃部件,就象是牲口展示牙口一样的道理。谈的妥了,就将那红色窗帘一拉。透光看去,红灯依稀可见。男人来这里找乐子,全副武装的警察在街上游荡,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因为大家都是来开眼的,所以没怎么打听行市。走过了红灯区,接连着的一条街道就是唐人街,这让大家都很不爽,因为我炎黄子孙乍小就生活在这么一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怎么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郁闷,怎一个郁闷了得。
荷兰的钻石加工业在世界上也是久付盛名的,荷兰自家并不生产钻石,全部进口于南非。在钻石加工作坊里,犹太手工业者世代从事着钻石加工业,真没办法 ,犹太人就是猛啊。我们参观了一个大的钻石加工厂,参观了钻石的制作工艺,了解了钻石的品种和分类。也仅此而已,因为厂家的 促销团队非常有力,正宗国语的的导购大嫂给了大家很不好的负面感受,于是没有人的欲望被激发开来。
荷兰的风景名胜也有很多,如果行船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前,每种航线的游览船每隔15—30分钟开一班。在船上常常可以发现在街道行走时所末留意到的景色。参观博物馆时,利用博物馆游船相当方便。这条航线巡回于市内各主要博物馆,随时可以上下船。对自己体力有信心的游客,不妨试试乘船来游览运河。阿姆斯特丹的夜晚,运河沿岸及桥上都会点亮灯光,充满了浪漫气息。也可以水坝大道作为由阿姆斯特丹中心的起点,顺着水坝大道一一造访皇宫、新教堂、国家纪念碑和杜沙夫人蜡像馆。你也可以选择位在Prins Hendrikkade街头的「泪之塔」作为游览旧城区的开始,循着河道顺次照访阿姆斯格林博物馆、旧教堂。
当然,你也不能错过「与大师跨时空对话」的机会,与梵谷、 林布兰特、哈尔斯跨越时空的藩篱来趟美术之旅。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就有六十多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都集中在博物馆广场。包括收藏了伦勃朗的“夜警”及维米尔等其它17世纪荷兰名画家作品的国立博物馆,以及以收藏梵高作品居世界第一位的国立梵高美术馆,还有收藏高更、毕加索及其它印象派名画家作品的市立博物馆。 除此之外,博物馆广场不容错过的是享有古典音乐殿堂之称的国家音乐厅。这儿也是阿姆斯特丹国家管弦乐团的根据地,于1888年兴建完成。
但是大概是因为眷恋了阿尔卑斯山的秀美风光,大家的审美更加刁钻,总的感觉阿城还是有点杂乱,确实象是一个四海交汇的港口一样,只有民族风情村的木鞋、风车、奶酪、草场和鲜花给人以美好的回忆。
因为没有和感觉中的迷人北欧仙镜吻合起来,大家都有些不快。夜宿市郊的一个旅馆,内部的设施陈旧而糟糕,赶不上济南的路边店,内心更是焦躁。夜晚,海风吹来,凉气十足,这才发现,我们已经穿越一个季节,从夏季的浓郁梳过了秋季的萧疏,于是纷纷翻厢倒柜寻找庇护的秋衣。百无聊赖中大家摸出了久违的德国啤酒灌了开来。正在耳软眼乏的是时候,黄总和倪美女撞了回来,兴冲冲地告知,发现一个神仙般的地方。两人平素都是极稳重涵养的人,尤其黄总,执掌大公司印信,自是见多识广之人,看来确实有不能压抑的喜悦了。于是剩余的人们就一窝疯的扑了出去,倪美女更是甘愿充当急先锋,带领大家撞去了一个所在。
也就是拐了三两个弯儿,去有200米,先是看见一个牌楼,看起来样子刻意古旧,但材料却是崭新,是最新的玩意,然后是一男一女,尽穿中世纪的服装,每人要收1元的门票,进的门楼,就是一座秀美的小镇,街道上非常整洁,窗净几明。不少人三五成群的站在街道上,穿着各色怪异的服装,无一例外的着木鞋,教堂的钟声此时悠扬的传来,人们大口的喝着啤酒,看见我们这群异国的面庞也很欣喜,热情地和大家招呼。
原来这是一个小镇在庆祝她的650岁生日。我们刹那时感到时间的局促,我们的祖国号称有5000年文明,但我们记忆中的文明又是何其短暂!我们记忆中的祖国也只有56岁而已。。。。
转过一条小街,偶尔是一两条壮汉,手握啤酒瓶,歪斜斜走过,但态度却很清醒也热情,很和善的和大家留影。
镇子中间的一座桥上正扯了一块幕布放映着一部看来很喜剧的电影,一二百个居民散落在河边的石凳上,河里的小船上,自家的晒台上,透过窗子的自家卧室的沙发上,发出阵阵欢娱的笑声 。
大家在艳羡和感叹中前行,心中微微有些醋意。我们所追求的谋划的所谓大同,难道不是已经实现了吗?它富足、文明,而且有着650年的文化积淀,这种幸福和富裕因此就变得真实、确切,给你带来最直接的震撼,这是无论多少说教和教科书也难以改变的事实。你能说它是要毁灭的早晚要毁灭的吗?文明殊途同归,和而不同,世界才丰富多彩。
同行的赵先生概括的好:人家确实是在享受生活,反观我们自己,仍然在为活着而努力。
7月13日 比利时
离开荷兰,直去比利时。
比利时王国 (The Kingdom of Belgium, Le Royaume de Belgique) 比利时位于西欧,北连荷兰,东邻德国,东南与卢森堡接壤,南和西南与法国交界,西北隔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首都布鲁塞尔 (Bruxelles),人口95.4万。
比利时有欧洲首都之称,欧盟的总部在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地也在此。
布鲁塞尔有着号称全欧最美丽的大广场(Grand Place), 附近尽是购物街及餐厅,欧洲最古老的购物街 Galeries St. Hubert也在此地。广场上还有世界闻名的「尿尿小童」铜像 (Manneken Pis),广场旁的国王之家 (Maisondu Roi) 收藏有数百件来自各地的尿尿小童的服装,值得一看。
布鲁塞尔公园在国会的正对面,原是伯爵的狩猎场,十八世纪时改建为法国风味的公园。现在是布鲁塞尔市民最喜爱的休憩场所。市区的圣米歇尔教堂及王宫建筑亦富丽壮观,王宫在布鲁塞尔公园的附近,驻有皇家卫队。王宫规模虽然不大,但十四世纪的建筑外观相当庄严美观。过去是荷兰国王及比利时国王的居所,现在作为接待外宾之用。
市郊有两个景点颇有可观:一是市区北郊的「原子模型」(Atomium),位于建国百年纪念公园中,将一个铁分子模型放大为两千亿倍大的建筑物,由铁架将九个铝制的大圆球组合 而成。其中八个圆球是科学馆,中央圆球是了望台兼餐厅,在黑夜里光芒耀眼的原子模型像个幽浮,是个超现实的现代化建筑。
二是南郊的滑铁卢古战场(Waterloo),1815年的六月,当时叱吒全欧的拿破仑在此与英国威灵顿将军所率的联军激战,拿破仑惨败后被放逐至大西洋上小岛,结束了他称帝欧洲的生涯。此处古战场上有好几座纪念碑及司令部的遗迹供人凭吊,附近今日一片宁静田原风貌的「狮子像山丘」(La Butte du Lion),昔日曾有十四万军士在此激战,三万九千战士于此捐躯,来此可以遥想当日的激烈战况....
走在布鲁塞尔的街头,一方面有欧洲特色的红瓦小楼,另一方面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两相晖映,视觉冲击效果明显,看的出来,比利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也很犹豫,但最终是选择了迈向现代。
比利时的巧克力非常有名,制作的工艺水平很高,大家都采购了一些,贝壳状的最受欢迎。
中午离开布鲁塞尔,继续南下,傍晚十分,抵达法国巴黎。
途中先是听说巴黎意外击败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紧接着,就听说伦敦的地铁发生了连环爆炸,大家顿时感到几丝凉意,没想到恐怖分子跟我们这么亲近起来。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过,那里的巴黎还只是赛纳河中间“西堤”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希人”。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册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堤兹”。公元3、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讲,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国历代王朝的京都。此后,便一直是法国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等也都设在这里。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里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电影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如果说巴黎的生活场景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文豪的创作源泉,那么塞纳河便是印象主义画派的母亲。1858年,17岁的克洛德·莫奈便在画家欧仁、布坦的指导下,开始静静地坐在塞纳河边,细心地观赏和描绘着阳光的变化。
巴黎是法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巴黎的纺织、电器、汽车、飞机等工业都非常发达,时装和化妆品工业更是举世闻名。巴黎设有许多世界性的大银行、大公司、大交易所,它们以巴黎为基地,积极开展国际性业务,构成了一个国际性营业网。
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于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着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于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厨师的地位等同于富豪名流,备受尊崇;五星级餐厅傲视群伦,是社会的谈论焦点、观光客的话题。
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这样,聚集世界上所有知名品牌的商店于一街,让人逛到昏天黑地,买到手脚发软……。
要体会巴黎的浪漫风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天幕低垂之际登上艾菲尔铁塔,落日辉映晚霞,等待星辰交替的巴黎夜景,是巴黎的沈静之美。建于1886年,艾菲尔铁塔是为了随后1889年万国博览会而建,当时的建筑师艾菲尔就曾发豪语:我想为现代科学与法国工业的荣耀,建立一个像凯旋门那般雄伟的建筑!因此在自1887年到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落成前,保持了45年世界最高建筑物的地位,目前仍是巴黎最有名的地标,到处可见铁塔纪念品。 艾菲尔铁塔高320公尺,建筑设计最着名的是防范强风吹袭的对称钢筋设计,兼具实用与美感考量。艾菲尔铁塔共分3层,随游客目的楼层不同而有不同的收费。抵达第2层时,四周浏览一下巴黎的景色,这时高度还不算太高,可以清楚辨识出主要地标物,不过要继续攻顶的游客非常多,只好先加入排队等电梯的队伍,一排队一边欣赏风景,比较不会浪费时间。铁塔建于1886年,两年后完工,高212.27公尺,后来又加了电视天线20公尺,使它成为巴黎最高的建筑。 我们大致花费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瞻仰和俯视和抚摩了它,感觉它的美丽在于肯让人登上它乌黑的身体看更美丽的风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高尚的精神情操。
塔下游走着众多的国民卫队的士兵,甚至有装甲车,全是荷枪实弹,气氛很紧张。
是夜宿郊外。
7月14日 巴黎
因为今天正好是法国的独立日,所以有盛大的阅兵式,所以大家都很兴奋,也有了很高的期望值。
首先是预料之中的交通管制,但贝克先生是老马识途,稍作周折,就先将我们送达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曲折历史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到这里当然是为了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想看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他们有的在这里寿终正寝,有的被谋杀,死于非命,血溅卢浮宫。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国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 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各馆简介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因此,如果你要参观卢浮宫,得先制订一个计划,逐个参观六大展馆,切忌仓促地走马观花。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细细口味;如果时间较紧的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展品观赏。 东方艺术馆 东方艺术馆建于1881年,共有24个展厅,3500件展品。这些展品主要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这些展品出自十分久远的年代,如公元前2500年的雕像、公元前2270年的石刻、公元前2000年烧制的泥像等。其中带翅膀的牛身人面雄伟雕像(公元前8世纪)最为有名,曾在杜尔·沙鲁金(现为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守卫过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大门。这些巨大的牛身人面像来到法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1843年,法国人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这些雕像,冒着各种危险将它们运到巴黎。其中两个雕像于1847年陈列在卢浮宫内的世界上第一个亚述博物馆中,第三个雕像在浅盐湖的船舶失事中幸免于难,于1856年运到巴黎。第四个雕像则沉入湖底,是用石膏塑像替代的,第五个雕像是惟一的一头头部转向参观者的公牛。在“东方古文博物馆”第四厅,有一件我们比较熟悉的文物:《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伦,共282条,以锲形文字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上。玄武岩高2.5米,中部为282条法令全文,上部的人物像是坐着的司法之神向站着的汉谟拉比国王亲授法律,国王则右手致答谢,以示对神授的法律表示尊敬。 古埃及艺术馆 古埃及艺术馆建立于1826年,早于东方艺术馆,共有23个展厅,收藏珍贵文物达350件。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罗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饰、装饰物、玩具、乐器等。这里还有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基门、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头塑像等。 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 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建成的时间更早,大约在1800年向公众展出,其藏品更多,大约有7000余件。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的藏品以法国王室的收藏品为基础。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意大利获胜后,劫获了许多意大利的古代艺术品,将之运回法国充实卢浮宫。后来,法国又从各方面不断丰富里面的收藏品。雕塑在该馆内占有主导的地位,雕塑品包括大理石、铜、象牙等。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馆中,有两件备受世人赞美的最瞩目的不朽作品,一是“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二是爱神“维纳斯”。“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站在一座石墩上,是座无头无手的雕像,1863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该雕像尽管已失去了手和头,但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根据研究,这是雕塑家为纪念希腊罗地岛的一场胜利海战而制作的。胜利女神迎风微微前倾身躯,健美的胸部披着薄薄的长袍,体魄健壮而又不失轻灵,富有质感。女神虽然失去了头部和双臂,但在人们的眼里它仍是完整完美的。现在,胜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瞻仰,成为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的最完美的作品。“维纳斯”对于人们来说更加熟悉了。她身高2.02米,创作于公元2世纪。她是希腊的美神,不知倾倒了多少崇拜者,她的周围每天挤满了观众。她半裸着身躯,极为端庄、自然,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最杰出的作品。“维纳斯”能收藏在卢浮宫是很偶然的。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尊美神。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洛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使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后由米洛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立即引起轰动。 绘画馆 卢浮宫绘画馆所收藏的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各艺术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比较杰出的作品有:富凯的《查理七世像》(15世纪)、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6世纪)、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16世纪)、勒南的《农家》(17世纪)、里戈的《国王路易十四像》(18世纪)、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19世纪)、德拉克鲁瓦的《肖邦像》(19世纪)、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19世纪)等。 有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人瞩目的自然是达·花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显然是特别的保护。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蒙娜丽落》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蒙娜丽莎端庄俊秀,脸上含着深沉、温和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更妙的在于,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 雕像馆 雕像馆成立于1817年,共有展厅27个,展品1000多件,多为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部分为表现人体和动物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着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难头像》、《十字架上的耶酥》、《圣母与天使》、意大利的雕塑《圣母与孩童》、17世纪的《童年时期的路易十四》,18世纪的名人像《伏尔泰》,19世纪的群塑《舞蹈》等。 珍宝馆 珍宝馆原来是雕像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珍藏品增多,1893年便独立组成展馆。最初,珍宝馆的展品主要是大革命时从王室没收而来的珍宝。后来,博物馆组织人马到处收购,加之有人捐赠,展品便大大丰富,现在有展品6000多件。其中有重达137克拉的大钻石,有镶满宝石的王冠,还有镀金的圣母像、历代王朝王室的家具、装饰用具等。 建筑结构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 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 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情况到1981年后得到了改变,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这指的是让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 “黎塞留侧翼”建于1852~1857年间,长195米,宽80米,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871年以来一直由财政部占据。1989年7月当时的财政部长爱德华·巴拉迪尔在再三请求下方才离开这赏心悦目的地方。 “黎塞留侧翼”的收回及开放,一下子使卢浮宫增加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3个庭院和165个新展厅,共展出艺术品1.2万件,其中3000件是从存放室取出的,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 “金字塔” 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著名的美籍华裔建造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字塔”的方案。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由于场馆很大,个人情趣不同,大家分散行动,仔细研讨。
两个小时后再汇合的是时候,盛大国庆聚会已经结束,只留下飞天勇士们用飞机散的些许彩色烟雾。当然,交通也很通畅了,大家可以悠闲的在香街游荡了。
街道的尽头就是有名的凯旋门,占尽了风流和地势,看起来宏伟而壮观。悲壮的凯旋门背后其实含藏了一小段韵事,因元配约瑟芬不孕,同时缔结外交关系,拿破仑另娶奥皇女儿玛丽路易丝,为了举办一个风光豪华、毕生难忘的婚礼,拿破仑计画让新娘穿越凯旋门到罗浮宫举行婚礼,而下令建造凯旋门。凯旋门上的雄伟雕刻是不能错过的欣赏重点,内容多在描绘拿破仑帝国出征胜利事迹,正面右边是路德(Francois Rude)所雕的「马赛曲」,刻划人民出征捍卫国家的壮烈,所有帝国军队将领的名字都刻在拱门内墙上。 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是巴黎12条大道的交叉衢口,这些大道部份就是以法国知名将领命名。如果要了望整个巴黎市区,可以先搭乘电梯到拿破仑博物馆,再续往凯旋门顶楼,一面可以经香榭大道望至罗浮宫方向,另一边可以远眺拉德方斯凯旋门。 凯旋门内的无名战士墓,埋葬了一位一次大战的无名法国士兵,1921年至今,纪念火焰和鲜花花束从未中断。
在余下的时间里,大家都浸泡在一家家的香水和TAXFREED店里。
7月15日 卢森堡
上午的时间大家去老佛爷购物,几乎每个人都把腰包敞开流淌。
下午收拾行囊,离开法国,傍晚到达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Le Grand-Duch( de Luxembourg)
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卢森堡国名来源于首都名。公元3世纪,在布克附近修建一要塞。日曼族法兰克人称之为卢泽尔堡,在高德语中意为小城堡。有“钢铁之国”、“欧洲的绿色心脏”、“红士国”、“袖珍国”等美称。贷币为卢森堡法郎。
卢森堡是欧洲古老的国家,境内铁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古特兰平原的“红土区”,土质含铁量高,土呈褐红色,因此被称为“红土国“。卢森堡是欧洲金融中心之一,经济比较发达,从60年代起,卢实行工业“多样化“政策,化工、建筑、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化工业已占工业产值的15%,仅次于钢铁业。农业以小农场生产为主。畜牧业发达,主要产牛奶和猪肉。粮食有小麦和燕麦,不能自给。卢森堡市有银行百余家,其中90%以上是外国银行。
卢森堡古堡是卢森堡最具历史的史物,位于当时的西班牙统治区,建于1644年,40年后才由法国军事工程师指导扩建其建筑网络,随后才由奥地利人补建完工。古堡下面修建有20多公里长的地道、暗堡,是从坚硬的岩中开凿,工程颇为艰巨,其中地下防御通道是建立在几个不同的地理层面上,并同时向下延伸40米,工程可谓复杂。这些给人深刻印象的防御体系在卢森堡被称为"北部的直布罗陀"。在1867年拆除堡垒之后,17公里长的城墙内炮台现保存良好,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古堡在历史上曾数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倒是一溜三辆崭新的奔驰出租车引起大家的久久羡慕。
当天黑夜,我们赶到了德国的法蓝克福。
7月16日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这座长城固然不能与中国的长城同日而语,但也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时军营圯毁,日渐荒芜,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他注意看那鹿,果然,这只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
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令人咋舌,今天除化学、电子、机械工业外,第三产业如交通、金融、博览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市区一改旧观,高楼林立,法兰克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缅因河流经市区,将法兰克福一分为二,古城区的罗马广场就在河的北边;罗马广场旁有个罗马厅,实际上就是旧的市政厅,里面的皇帝殿(Kaisersaal)是许多罗马皇帝进行加冕的地方。罗马广场西侧的三个山形墙的建筑物,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虽然遭遇数百年战火的摧残,但整修后仍保存完好。罗马广场的东侧则有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
我们在广场周围的免税商店里购买了一批布朗的剃刀、双立人的橱具、瑞士的军刀还有BOSS品牌的服饰。
当夜,赶往慕尼黑。
7月17日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25万,是德国的第3大城市。这里的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慕尼黑洋溢传统的欢乐气息,与前卫而且不断重建的柏林形成强烈对比,分别代表德国的不同面向。慕尼黑城里为数可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以及各种音乐、戏剧盛会,使得慕尼黑成为国际驰名的大都会。
到达这个城市的是时候,天下着小雨,我们在宝马总部大楼前停留了一段时间,仰慕不已。
我们已经对所谓的教堂和皇宫非常厌倦了,大家只去了宁芬堡(Ngmphenburg),是历代王侯的夏宫,坐落在西北郊,占地极广,旧时可以跑 马打猎。18世纪初,选帝侯马克斯将他母亲简朴的乡间别墅扩建成豪华宫殿。整座宫殿坐西朝东,由一幢幢方形楼房连结成一组建筑物,正面长达600米。主楼雄伟壮观,展开的两翼对称和谐,远远望去主次分明。宫殿前一潭清水,天鹅野鸭,冲天的喷泉,浓荫掩映的笔直人工河,构成一幅宁静典雅的风景图。宫殿内众多的厅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阁,里面的装饰摆设全是中国式的,诸如壁纸屏风,绘着龙凤、山水、花鸟、虫鱼,还陈列着中国的漆器和瓷器。宫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群芳画廊,陈列着由宫廷画家斯蒂勒所作的36幅美人油画像,个个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这个画廊诞生100多年来始终强烈地吸引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观光者。宫殿后面是宫廷式园林和广阔的草地林木。掩映在万绿之中,有一所小巧玲珑的狩猎行宫——阿玛琳宫,内部装饰纤巧精美。这座宫殿是洛可可式宫殿中罕有的艺术珍品。
是夜我们登上了取道多哈返回北京的夜间航班,在机场我们见到劳顿之师,东北的一行11人,还有疲惫的康导,我们将这样在7月18日的下午2点在北京机场结束了我们为期15日的欧洲之旅。
(部分景点描述取材于YOUR.COM,深表谢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