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何时不再让环保日面临种种的尬尴?
今年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当人们以各种方式迎接这一环保节庆时,一个个不和谐之音却在耳畔响起:秸秆焚烧致使空气质量“极度毒害”;恶臭霉变的洋垃圾漂洋过海悄悄入侵;“限塑令”整整走过了4年的尴尬之路……这一切,不禁发人深思:何时不再让“环境日”面临种种“环保尴尬”?
频现“脏天”,又是秸秆在惹祸
6月3日23点,新浪博友@花满南京贴出一份全国各大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行榜,其中江苏7个城市挤进了前十名,扬州、镇江、常州、南京、连云港位居前五名,污染环保设备指数分别为195、167、146、135、115。记者获悉:6月4日凌晨江苏5城市现“脏天”主要是焚烧秸秆惹的祸!
每年5月底6月初、9月底10月初,南京都会出现空气质量下滑或者空气污染天,这多由焚烧秸秆引起。
昨天下午4点半,记者连线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黄忠泉的时候,他跟同事们正在淮安督查秸布袋除尘器秆禁烧工作。短短一周时间里,黄忠泉已经记不起和同事们沿着高速路跑了多少趟了,在10个人管辖的4万平方公里地域上,遇到火点他们就要通报给地方上的环保监察支队,及时进行扑灭。
苏南整体情况要好很多。苏南滤筒除尘器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程炜告诉记者,虽然在溧阳、金坛、丹阳等地也发现了不少火点,但比起去年已好转了很多。
“苏南秸秆产生量比苏中、苏北要少,综合利用率也在逐年提高,去年平均达到85%左右,而今年提出的目标为90%。”在程炜看来,秸秆禁烧做好督查工作的同时,政府扶持不能缺位。去年常熟秸秆利用率达到93%,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从劳务市场招募人员, 沿路收集各家各户的秸秆,并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常熟把‘秸秆收到车子上’,这在农业人口少的地方极有推广意义。”
在采访中,地方上不止一位环保局长和环保监察队长向记者抱怨:强行禁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与其每天出动大量的执法人员与执法车,不如把这些费用补贴给农民,真正为秸秆找寻一条出路,做到堵疏结合。
4000吨“洋垃圾”,再显环保漏洞
6月1日,张家港港区码头,30个特殊的集装箱货柜将发往荷兰。这些“货物”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们是南京海关查获的特大固体废物走私案中的一部分“洋垃圾”,当天依法被退运回发货国。
12月29日,一份申报品名为“废旧报纸”、总数为30个集装箱的进口报关单递到了张家港海关通关现场。海关关员和缉私警察随即依法对这些集装箱进行彻底查验。据现场查验的海关缉私警察回忆,当时整个集装箱形同一个打翻的巨大垃圾桶,发霉变质的废纸、碎玻璃、饮料瓶、抹布、纸尿裤、塑料袋、旧衣服甚至动物粪便等各种城市生活垃圾散落一地!
“真要堵住‘洋垃圾’,海关与环保等多个部门的联动执法必不可少。”有关负责人表示,固废进口至少涉及境外装船前检验、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海关查验及环保部门监管等四个监管环节,只有各环节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提高固废进口的监管效能。
四年限塑,一路遭遇执行尴尬
6月3日,南京月牙湖菜场。市民王女士买了一大堆蔬菜、水果,“收获”了七八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这种超薄的塑料袋也没什么大用,只能当垃圾袋用。”她说,“家里从来没买过垃圾袋,只用买菜的袋子就足够了。”
除了超市以外,“限塑令”在农贸市场、水果摊、小吃摊点、批发市场都如一纸空文。王先生是月牙湖菜场的蔬菜批发大户,一到双休日,两台收银机前排着长队,“一天下来,估摸着能用掉六七百个塑料袋。”据称,“限塑令”刚实施那会儿,工商等部门的人偶尔还来查一查,现在基本上没人管了。
“限塑令”真正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执法部门的“坚持”外,还需要继续“升级”。业内人士建议,要鼓励替代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提高塑料袋生产厂家的进入门槛,加重非法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处罚力度,建立完整的塑料袋回收利用机制。此外,“限塑令”还需要不断地推动和宣传。“限塑令”颁布的目的是“环保”,而环保是一项长期的行动,不能以为法令颁布后就从此万事大吉。回顾四年的限塑路,只是每年特定的时间才会因为媒体的关注想起这条法令,其他时间基本上默默无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