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行笔记》
第三章 暴走的一天(下)
第五节:跟我去街拍
下午3点,我们来到加泰罗尼亚广场附近。Daring乐不思蜀的在“服装一条街”上进出各家店铺,我则站在人群中玩起街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人留意我,设置好光圈和iso,举机后迅速调整焦段并按下快门,这就是我的“街拍术”。顺利的街拍自然是不让路人发觉,而那些发觉的,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有人选择快步离开,有人挥手表示拒绝,也有人向我热情微笑。
巴塞罗那不乏颇有镜头感的路人,单单在旁静静观看就足够我消磨半天。昨天我们还在国内,今天下午我就和darling在欧洲各取所需。她融入生活,我遁入街头。
最无意的挥霍,却往往是最写意的时光。
上图:街拍
与新西兰地广人稀的感觉完全不同,巴塞罗那非常拥挤。但只要经历过国内一两个旅游城市,对“人潮”就会变得不再敏感。事实上,巴塞罗那不单是西班牙的大城市,也是欧洲的大城市,甚至是整个欧洲的旅游地首选。
拥挤的街上华人的比例显得非常小,我们很快忘记了自己的国籍和肤色,陷入多元的气氛当中。就像身处《星球大战》里的热闹聚会:各种语言充斥耳边,不同基因造成的样貌千人不同,大家来往纷纷、摩肩接踵,彼此交汇又分离。
上图:巴塞罗那街道
上图:格拉西亚大街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
上图:街道边的邮筒
街拍给我意想不到的愉悦。有人在地铁口拥抱也有人在地铁口争吵;一两个乞丐倚在房屋角落;人们拖着各式各样的仍然贴着航空公司标签的行李;警车、的士、旅游巴士、摩托车、自行车在同一条道路上汇流。
不同肤色意味着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但购买同一个品牌的服装和食品又让彼此有了全球化的共同标签。从街头看,也许“多元化”就是如此状态:看似融合,其实各有方式;看似共处,又各怀出处。
第六节:晚餐
夜幕降临后,我们来到米拉之家附近觅食。因为纬度关系,西班牙的夏季白天很长,博物馆是21点关门,餐厅的晚饭也是21点开始。在这里,典型的一天是
8:00早餐
11:00 零食
14:00 午餐
16:00午休(西语中专门有一个词是午休,Siesta,西斯塔时间)
18:00零食
21:00 晚餐
我们的旅行不太在意吃,但尽量避免汉堡、尝试当地餐厅。可有些餐厅的菜单完全没有英文,虽然有图片但也让我们难以下决定。我似乎明白了在广州的老外们的心声,面对菜单上诱人的图片却不知道是什么食材制作,蒙头一点,实在需要些“豁出去的勇气”。
从早到晚,我们沿着几条主要街道来回暴走了一天,其中既有迷路的原因,也是任由自己沉醉于巴塞罗那的浪漫街头。在这个多元化的城市里,巴塞罗那以平等的姿态接待每一位来者,我们的旅行者身份也随着太阳坠入地中海而慢慢消逝了。
上图:入夜后空荡的街道
第七节:西班牙语听起来就像唱歌!
我曾向在国外留学工作、去过巴塞罗那游玩的朋友抱怨西班牙语“看起来和英文字母一样,但听起来完全不懂!”这位朋友的答复是,“听不懂没关系,但至少很好听,就像唱歌一样!”
实际上西班牙语只是一个统称。卡斯蒂利亚有卡斯蒂利亚语,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语,圣地亚哥(西北城市)是加利西亚语,维多利亚(北部城市)是巴斯克语。
一种语言的历史和民族的演变唇齿相关。西班牙语也如此。
公元前218年,古罗马入侵了伊比利亚半岛,拉丁语逐渐在这个区域流行。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崩塌,拉丁语逐渐分化。12到13世纪,卡斯蒂利亚的方言在西班牙境内成为最具优势的方言,之后逐渐形成了现在标准西班牙语。15世纪,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扩张,西班牙语传入现在的拉丁美洲国家(包括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等等)。
看来西班牙人和福建人杠上了!在福建,因为地理因素隔一座山就是不同语言。龙岩话、厦门话、宁德话、福州话、漳州话、莆田话、三明话……更不用说整个大陆地区数不清的方言。所以如果去西班牙旅行,我想语言的准备就算了。但是依然有三个重要单词需要掌握:
你好(hola)
谢谢(gracias)
买单(la cuenta)
不管怎样,如果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人数来衡量,西班牙语已经是世界三大语言之一(约3.5亿人在使用,另外两种语言是汉语和英语)。
至于英语?据说“不要期望(西班牙人)出现回应。在比利牛斯山的两边,法国人被人说成是能说不想说,而西班牙则是想说不会说。”尽管如此,西班牙国民仍然很努力和游客说他们仅懂的英文。所以如果想去西班牙,大可不必担心语言障碍。
--------------------·End·--------------------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