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土1997年3月第14期

erjian 82 0

   绿土1997年3月第14期

  绿土地首页 | 绿土地视角 | 绿土地论坛 | 绿土地星空 | 绿土地书苑 | 绿土地影城 | 艺术风景线 | 虹口文化情

  欢迎来到绿土地。请使用IE4.0及以上和800X600窗口方式观看。谢谢!

   图书馆闪光点

   主页

   虹图风采

   曲图新貌

   影视文献图书馆

   文化快餐车

   馆藏书目

   书评协会

   绿土报(馆刊)

   影视文摘(馆刊)

   电脑教育

   绿土地工作室

   精彩网站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主页

   虹口文化

   漫漫长河

   文坛先驱

   绿土

  1997年3月第14期

  ■第一版■虹图动态

  ◎绿土论坛◎

  食不厌精

  ●陈金发

    哲学家叔本华曾感叹:这世上,千百万人只知道把他们的头脑用来为肚子服务,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才敢于大胆地宣布道:“不!那样不行!我的大脑只能够积极地为它自己服务!”

    他称这少数人为“真正高尚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贵族(nobless)。至于另外的人,无非是些奴隶,是跟泥巴打交道的人gleboead scripti”。

    以今天的目光看,叔本华就是在用他的独特方式论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只不过,过于愤世嫉俗!他对这“另外的人”使用了侮辱性的词汇,然而,却直接了当、比喻生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说到底,就是胃与大脑的问题。

    虹口图书馆座落在上海著名的美食街乍浦路上。窗外是一片灯红酒绿,脑满肠肥,窗内日光灯下,自有书香。这恰好成为对叔本华这番高论的一个绝妙注解。

    但这为胃服务的食品一旦成为了美食、物中的极品,而非单为添饱肚子的粗食、快餐,它在快乐、精致地蠕动着的同时,也就在为大脑服务了。我们“虹图”作为一个区级公共图书馆,虽以“终身教育”为它的办馆宗旨,为本社区普通居民提供一日三餐的“文化菜篮子”是它的日常服务。然而,同样不妨碍它向着更高的境界进取。用孔子的话来说,食不厌精!食不厌精!

    他在这里说的岂又不是“礼”!

    作为“虹图”的馆报《绿土》,从第十四期起实行改版,便是这一方面的尝试。为此,我们开辟虹图读书排行榜,目的为使虹图成为读者欢迎的精神食府,特列了一份读书菜单,同时,我们根据虹图的馆藏特色“虹口十大文化名人”文献资料室,特设了专栏。当读者看到本报是以整版篇幅隆重推出时,不言而喻,其追求已非一般的本区“旧文化追踪”,而是要为“现代文学史”这一当代热门研究话题添砖加瓦。为此,特别欢迎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从这一期起,本报也开始利用本馆的特色馆藏,有选择地刊登旧上海的文化资料,以图再现昔日的“海派”风采一斑。

    值此改版之间,正是春风初来的美好三月,不禁使人想起宋朝诗人、改革家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本诗的初版为“春风又到江南岸”,这“到”改为“绿”真是改得好!请不妨好好地想一想,如果这江南没有绿土,沙漠上的春风又有何用?!

    对我们“虹图”而言,本报就是本馆的“绿土”,而春风就是本报的作者、读者。同样,没有春风的绿土,只不过是一片荒原而已。

    然而,对读者说来,书本却是不可能成为绿土的,书本只是春风,只有你们的心中有绿土,它才能吹绿你们的心田。否则“就是读瞎了眼睛,也仍然没有一点智慧”(爱尔兰诗人叶兹)。用叔本华的话说,不动脑筋的死读书,只是让别人的马把你们的大脑当成了骝马的跑马场。为此,本报的“红叶”版就是为读者专辟的“读书导读”。它期待着读者,也是我们的真正成熟,正好象是枫叶红了的时侯。

  (作者为虹口区图书馆馆长)

  畅销书

  ●张远山

    一听到某本书畅销,我就高兴,有人读书总是好事。同时我会立刻赶到书店去买这本畅销书,可惜往往为时已晚,逛遍书店和书摊,就是找不到这本书的踪影。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凭我多年的经验,一个星期以后我准能在旧书店里打折买到。我书架上的畅销书都是这么来的。

    我还知道个小秘密,那些没有送进旧书店的畅销书都糊成了纸袋,你要是买水果,就奉送一只。虽说是奉送,但这与买一送一相似,没有纸袋,人们是不买水果的。所以万一我在旧书店也没有买到某本畅销书,我就去买水果。到了家,家人吃水果,我翻过来翻过去地仔细拜读纸袋上的畅销书,虽说没头没脑,未窥全豹,但略见一斑,稍加想象也就够了,因为它跟另外的畅销书差得不会太多。

    上星期我发现书架已经太满,决定挑出一些书处理掉,可拿起这本舍不得,拿起那本不舍得,最后还是决定让那些畅销书物归原处。这样可以换回钱来买、腾出地方来放那些早就想买只是没地方放的不畅销的书。我兴冲冲地叫了出租车去旧书店,坐在车上我突然想到。看来一本书是否畅销,就看它能否被卖到两次以上!我从来没在旧书店里看到过柏拉图、莎士比亚,或是庄子、史记什么的,难怪这些书畅销不起来。

    我把一大摞畅销书搬上旧书店的收购柜,没想到收购员随意地翻了翻:“对不起,这些书我们不收。”我吃惊了:“不收?这些可都是畅销书啊!”收购员笑道:“是啊,曾经是。可这是去年的畅销书,这是上半年的畅销书,现在已经老掉牙了!我们只收现在的畅销书。”

    我心灰意懒地提着一大摞畅销书走出旧书店,舍不得再叫出租车,否则赤字更补不回来了。提着畅销书往回走,我似乎若有所悟:畅销书实际上是读者最少的书!因为它的全部读者,就是一年半载内争相传阅的那么些人。而那些不畅销的伟大著作,实际上是读者最多的书!虽然它们拒绝了大多数同时代的读者,但由于它在每一代人中都保有稳定的读者人数,因此用不了多久,不断追加的读者人数,就使这些不畅销的巨著不仅在(作品的)质量上,同样也在(读者的)数量上,胜过了任何一本昙花一现的畅销书。我多年来盲目地跟在畅销书屁股后面跑,浪费了不少时间,最后有这么一点小小的心得,总算并非毫无收获。想到这里,我不再懊恼,于是愉快地把手上的一大摞畅销书送给了路边的水果铺。假如用畅销书糊的纸袋能使水果畅销,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栖居在图书馆的作家:博尔赫斯

  ●陈东飚

    被聂鲁达称为“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拉美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除了图书馆工作: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助理馆员,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一生没有正式从事过任何其他职业,仅仅在庇隆执政期间因公开抗议其独裁统治而被侮辱性地任命为国营市场的家禽稽查员。

    作为一个超级读者,写作只是他的爱好。他想像中的“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然而他一生受到眼疾的折磨,在八次手术之后终于失明。他在诗中写道:“上帝以他绝妙的反讽,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他毕生穿行于图书馆中一排排书架之间的甬道,犹如穿行于迷宫中的不断分叉的歧路,于是他的作品也为读者设置了无数扑朔迷离然而趣味无穷的迷宫。

    --子 昂

    博尔赫斯对我来说是一个奇怪的形象,他与现代文学史上所有的大师都不相似:他与他所有的追随者和摹仿者都不相似。也许我们可以说,例如,庞德或萨特是注定的十世纪作家,他们属于现在,甚至不如说属于未来。也变成了后现代主义(一个他也许不那么赞赏的流派)的标签。然而,博尔赫斯本人对它们并不像文学评论家那么认真,他只将它们作为一种玩笑,或作为一种变体的诗歌。无疑博尔赫斯是一个诗人,并且只是个诗人,一生都在写作同一本诗集;其余的都只是他用来表演另一个人的面具和虚构。正如前文所说,博尔赫斯不属于现在,但更可以说博尔赫斯几乎不属于时间。他站在时间之外(他对于自己必将随时间流逝,这一可悲的宿命抱着一种微笑的怀疑、超然和嘲弄),这是他与一切伟大诗人的一个共同点。失明使他不去关注周围的、可见的世界,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走向远不可及的国度,他冥想的范围从记忆中的事物到遗忘了的事物。最终,他开始以一种无所谓久远与临近的嗓音歌唱了。他歌唱的不是世界本身,而只是世界的轮廓:生命、死亡、梦幻、书籍、循环与结束.空间与时间,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他所面对的是早已被从古至今的无数诗人写得淋漓尽致的主题,但他并不先于或后于他们。在他的诗中有古代史诗的豪迈,有玄学诗歌的沉思和深邃,有阿根廷民谣的质朴,有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明净和神奇。而在他的晚年诗歌里,我们还会发现一种属于惠特曼的浩大与幸福的声音,尽管他的短小篇章与惠特曼的宏篇巨制毫无外表上的相似之处。所有的诗歌都向往不朽,唯一的途径就是伟大。这伟大要求诗人用自己的生命来筑造那座象牙之塔,在这伟大之中,时间带来的痛苦、悲伤、寂寞,构成人的一生的经历,都会上升为“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这也正是纳博科夫在回忆中低语的“无时间性”(timelessness)

    也许诗人博尔赫斯不如另外的博尔赫斯,一种叙事风格的代表人物,一个博学而奇诡的迷宫建造者那么引人瞻目。但博尔赫斯本人早已看到,文学的技巧一旦被认识到,就会失去效用。而博尔赫斯的精髓保留在他的诗歌之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想,就是最终博尔赫斯将从他的诗歌的伟大之中为自己赢得不朽。

  本文作者为《博尔赫斯文集》第一卷译者。全书译自Jorge Luis Borges:Selected 1923-1967,英国企鹅丛书西英对照本,1985年版。《博尔赫斯文集》(全三卷)中文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6年11月第一版 65元

  巴黎歌剧图书馆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歌剧资料中心,原为拿破伦三世出入巴黎歌剧院的专用通道,于1862-1875年建成。此通道建筑装饰别具一格,高高的穹隆屋顶,宽大的立地长窗,金碧辉煌的黄金壁饰,典型的法兰西风格地板,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灯,整个通道极为富丽堂皇。

    第三共和国确立后,这条通道一度被废弃,1881年巴黎歌剧院图书馆馆长夏尔·庄泰尔将其辟为图书馆。

    巴黎歌剧图书馆藏品极为丰富,初略估计,其中歌剧、舞蹈方面的图书5万余册,期刊1500种,以及各种歌剧脚本3万余件。汇集路易十四以来法国歌、舞剧的绝大部分资料,这些收藏品中著名的有:作曲家拉莫、罗西尼、瓦格纳、马斯耐的作品手稿,以及众多的意大利亚米兰古典歌剧脚本。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各种文体的公演海报。

  (葛玲良摘编)

  ◎绿土纪念日◎

  劳 伦 斯

    1930年3月2日去世的英国作家劳伦斯,1885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在世上只活了四十五年。

    他的时代,没有人相信矿工的儿子会成为文学天才。然而,劳伦斯十六岁时遇见的杰茜·钱伯斯却成了他文学生涯的助产士与幸运星。但他从未爱过这位少女的青春和肉体,只是与之柏拉图式精神恋爱十年。二十七岁时,与大他六岁、有三个孩子的妈妈弗丽达一见钟情,相识不到六星期即私奔至德国和意大利,遂成为他后半生灵肉炼狱的开端。三十岁时,与大思想家罗素建立友谊,一次不幸多于幸运的交往。同年,他的长篇小说《虹》出版,即遭查禁,从此运交华盖。他的多部作品,包括日后使他誉满全球的《查特莱夫人》,直到身后二十年仍被英、美等国政府查禁。

    弥留人世之际,他一直在写一部试图回到《圣经》之前的散文《启示录》。劳伦斯认为,了解古代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会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生存。他的最后作品是中篇小说《死去的人》。

    劳伦斯的哲学思想是灵、肉、大脑三位一体,健康的人生就是看到肉是人之根本,血液意识比理智意识更重要。因此,从古典文学中他发现《简爱》更加色情,《十日谈》更加清新、健康。现代文学中,他只给惠特曼写赞美诗,

    劳伦斯生前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六十年代,劳伦斯的作品开禁之后,他在西方便立即成为被研究的最多的作家。现劳伦斯协会之规模仅次于莎士比亚,可与之媲美的或许唯有乔伊斯协会。

    目前在中国,花城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都有系统地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与随笔集多种。劳伦斯已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

  (文·牧 土)

  ■第二版■书友会

  现代诗导读

  ●导读者·张远山

  插播午间新闻

     ○老 西

  那时我正坐在墙的一角

  慢慢向咖啡里加糖

  分明听见一声剧烈的枪响

  在芝加哥恐怖的街头回荡

  我猜想这时会有一个女人

  白皙的左手紧捂胸口

  另一只手挣扎伸向惊骇的情人

绿土1997年3月第14期

  她在红色的花朵中周身抽搐

  一只鞋丢在汽车的前方

  后来怎样我无法预测

  我不是双眼紧闭的吉普赛人

  午间新闻正是在此刻准时插播

  仔细告诉我许多陌生的事情

  并让我在焦急中学会忍耐

  慢慢品味火焰上燃烧的时间

  最终我会走向前关掉电视

  反正生命和死亡注定在我身上重演

    开头的“那时”两字,是讲故事的常语。“我正坐在墙的一角”,告诉你故事发生在室内,“慢慢向咖啡里加糖”暗示这是一个悠闲的故事。这使下一句“分明听见一声剧烈的枪响”构成了阅读震惊。“在芝加哥恐怖的街头回荡”说明了枪击事件地点,但又出乎这首汉语诗的中国读者之意外。诗人高明地在解除一个疑问之后立刻设置一个疑问,究竟是作者还是别人在芝加哥遭枪击?“我猜想这时会有一个女人”,使读者疑心作者是旅美华人,枪击事件就发生在作者的芝加哥寓所的窗外。但这位旅美华人大概没有胆量走到窗前去看实际情况,只是“坐在墙角”“猜想”(可见“墙角”并非随意闲笔)出以下情景的:“一个女人/白皙的左手紧捂胸口/另一只手挣扎伸向惊骇的情人/她在红色的花朵中周身抽搐/一只鞋丢在汽车的前方”,细节很逼真,虽然是色情与暴力的老套。但老套如果就发生在你身边,就并不老套。一切老套都在故事里,在真实中对当事人则是唯一的特殊经历。

    “后来怎样我无法预测”,因为“我不是双眼紧闭的吉普赛人”,“我”不会对未知的事情胡乱猜测,以上一连串疑问到下一句才真相大白:“午间新闻正是在此刻准时插播”,这时读者才恍然想起那个曾不经意地掠过眼角的标题《插播午间新闻》,原来上述事件不过是一部电视剧中的老套故事,“我”“坐在墙角”只是平淡无奇地在看电视。但无论故事多么老套,“我”多么无聊,或许“我”有理由在工作之余不受干扰地打发闲暇,然而永远准时的新闻以绝对的力量任意打断了永远不准时播出的其他节目,此刻是打断了“我”正在看的电视剧。这种打断因其强制性而变得无法忍受。诗人刻意地用冷隽的语气表达了他的愤怒:午间新闻“仔细告诉我许多陌生的事情”,诗人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我”根本不想知道那些切近而真实的事,比如此刻“我”只想知道远在异国街头的故事结局。然而电视台的意志在大众传媒时代高于一切,它强制性地“让我在焦急中学会忍耐”,这种忍耐明显不同于过去时代人们对厄运的忍耐和对好运的渴望,因为在那种真实的忍耐中,无论幸与不幸,都无法预测。然而现在的忍受是针对一部电视剧,老套故事中的事件大致是可以猜想出来的,人们仅仅出于无聊的好奇才想知道结局,甚至希望尽快结束那个故事。他对故事其实并不真感兴趣,他只是借此打发时间而已,插播新闻使毕竟还算悠闲的无聊,变成了无法忍受的焦虑。因此无聊者不得不“慢慢品味火焰上燃烧的时间”,悠闲变成了延缓死亡的火刑和凌迟碎割。

    诗人最后选择了对电视台的超人意志的反抗:

  “最终我会走向前关掉电视

  反正生命和死亡注定在我身上重演”。

  中国宫殿式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薛理勇

    虹口区多伦路59号是虹口区越剧团所在地,其建筑名称叫作“鸿德堂”,原来是一幢基督教教堂。但该建筑样式与一般的基督教堂完全不同,令人眼花缭乱的斗拱支撑着颇有富贵气的琉璃瓦飞詹大屋顶,是一幢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于是有人怀疑它原来不是教堂,而是一个道馆。

    鸿德堂的英文名叫作“费启鸿记念堂”。费启鸿(Geoge·F·Fitch,1845-1923),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1870年来上海,在上海老城厢协助另一位北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他是清心中学,即今南市中学创始人)开展教务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使他成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副 。1874年范约翰将原设在宁波的“花华圣经书房”(花即花旗,指美国)迁往上海,并改称“美华书馆”,开设在北京路清源里(今北京东路),费启鸿全面负责书房工作,并在这里建了一个小教堂。为记念北京长老会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娄理华,该教堂即取名“思娄堂”,英文名“娄理华记念堂”。在费启鸿的领导下,美华书房发展成为早期上海最有名的出版社和印刷厂。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们在创办商务书局时曾得到费启鸿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本世纪初,美华书房为拓展业务而迁到北四川路横浜桥,费启鸿业随书房住在虹口,并至1923年逝世。1925年,原思楼堂决定迁至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重建。本世纪初以后,在中国发生了持续二十余年的被称之为“本色运动”的基督教运动。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奉其母国的差会之命来华开展活动,在华的外国教会和教堂与其母国差会保持从属关系,并受其领导。随着在华传教士势力的发展和中华基督教的成长,中华基督教迫切要求摆脱差会的控制,建立独立的教会系统。所谓“本色运动”就是基督教会中国化(本土化)运动。当思娄堂迁虹口建时,任该堂牧师的是中国人陈金镛,他积极提倡中华基督教自立自养,于是提议改变教堂建筑的传统风格,而与此同时,由于大批留学的中国建筑师回国,并在建筑领域中提出“建筑民族化”课题(此举被当时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时期”),于是,新教堂被建成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样式。该教堂于1928年建成,为纪念费启鸿对中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新教堂被取名为“鸿德堂”。

    鸿德堂是上海也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唯一幢完全中国式的基督教堂,已被定为上海“近现代优秀建筑”。

  清代的查禁“淫书小说”(一)

  ●张桂华

    中国禁书的历史不短,禁小说的历史则不长,禁淫秽小说则更短。

    禁小说开始于明代,所禁小说不多,明令查禁的只有三部:两部文言小说《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一部《水浒》。禁“淫书小说”,是清代“康乾盛世”以后的事。

  淫秽小说 禁书之首

    清代查禁小说,往往以“淫书小说”、“淫词小说”联称,其意不是指小说即为“淫书”,而是指内容涉及男女性爱的那些小说以及戏曲唱本为“淫书”、“淫词”。当然,说“淫”与否,这是当时的眼光。戏曲唱本不论,单说小说,从清代查禁“淫书小说”的几个禁书书目来看,大多不是淫秽小说。《红楼梦》、《西厢》、《石点头》、《今古奇观》、《拍案惊奇》、《十二楼》等自然不是;即使有较多淫秽描写的一些小说如《金瓶梅》、《禅真后史》、《欢喜冤家》,按照我在《明清淫秽小说热考源》一文中(《街道》1994.6-7期)的解说,也不属淫秽小说,但这些小说却都名列“淫书小说”的禁书书目中。可见清代所谓“淫书小说”比我们今天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故此动辄有一百多种禁书书目的发布。

    不过,清代查禁的“淫书小说”中,确实包括了几十种淫秽小说。就是说,即使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几十种小说也是真正的淫秽小说。而且,可以断言,清代的查禁、禁毁也是以这几十种淫秽小说作为主要对象的。差不多在每一个禁书书目中,《如意君传》、《绣榻野史》、《痴婆子传》、《株林野史》、《昭阳趣史》、《玉妃媚史》、《浪史》、《巫山艳史》、《肉蒲团》、《怡情阵》等都名列榜首,即可说明这一点。

  频颁禁令 详列罚款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有“演义小说”一节,对清代查禁“淫书小说”的过程作了一个概述:

    “其小说之禁,顺治九年(1652)题准,琐语淫词,通行严禁。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议准,淫词小说及各种秘药,地方官严禁。五十三年(1714)四月,九卿议定,坊肆小说淫词,严查禁绝,板与书尽销毁,违者治罪,印者流,卖者徙。乾隆元年(1736)复准,淫词秽说,叠架盈箱,列肆租赁,限文到三日销毁;官故纵者,照禁止邪教不能察辑例,降二级调用。嘉庆七年(1802),禁坊肆不经小说,此后不准再行编造。十五年(1810)六月,御史伯依保奏禁《灯草和尚》《如意君传》《浓情快史》《株林野史》《肉蒲团》等。谕旨不得令吏胥等借端坊市纷纷搜查,致有滋扰。十八年(1813)十月,又禁止淫词小说。”

    《癸巳存稿》的叙述太过简略,偏于前期,且只列中央一级法令,未及地方查禁的情况。留意清代查禁小说史料的,除俞正燮外,现代则有鲁迅的《小说旧闻抄》、邓之诚的《骨董琐议》以及阿英几篇零散文章,近年则有王利器整理辑录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检索《史料》可以发现,中央政府的查禁行动,《癸巳存稿》未说及的还有:

    康熙二十六年,严禁“淫词小说”;雍正二年,严禁“淫词小说”,重申违禁治罪条例;乾隆三年,严禁“淫词小说”,重申违禁治罪条例;道光十四年,搜取、销毁“一切淫书小说”;同治十年,严禁“坊本小说”。

    如何查禁,违者又当何罪呢?我们看具体的查禁措施和惩罚条款:

    “乾隆三年议准:坊肆内一应小说淫词,严行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如有违禁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买者,系官罚俸一年;若该管官员不行查出,一次者罚俸六月,二次者罚俸一年,三次者降一级调用。”

    “凡坊肆市买一应淫词小说,在内交与八旗都统、都察院、顺天府,在外教督抚等,转行所属官弁严禁,务收板书,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该管官弁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

    从法令条文上说,官民两方面都作了规定,不能说不周密;对于造作刻印、市卖买看者也分别有不同的惩罚,惩罚也不可说不严厉。

  民间发动 官府发令

    中央的法令如许,省、府、州、县的地方法令更多,难以细数,下面举道光年间江苏、浙江的两次禁书和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的一次禁书为例,这三次不同地方、年代的禁书,实际可以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

    三次禁毁“淫书小说”中的第一次发生在道光十七年(1837),地点在江苏苏州,发动于民间,起因于吴县书生陈龙甲等向官府的主动呈请报告:

    “窃淫书坏人心术,久干例禁,生等赴试金陵,见书铺中各种淫书,业经出价购取,板本销毁,并请江宁府沈出示刊碑严禁。兹复以苏地各书肆,及赁书铺中,淫书亦复不少,种种名目不一,秽亵异常,射利者辗转流传,坏人心术,莫此为甚。爰集同志公议,设局在吴县学惜字局内,备价收买各种淫书,如藏有板片书本者,检送局内,照刻印抄工纸料,酌量给价,随时在惜字局内,公同督毁。业经议有章程,集资办理,惟恐各书铺中,或有藏匿不售,或更居奇抬价,或以经销毁,再行翻刻传钞,并外来书估到苏,带有各种新旧淫书,源源流布,则随收随出,伊于何底。至出售淫书,尤属显导邪淫,应请一并严禁。为此禀求出示晓谕……”

    陈龙甲们确是世道人心的热心维护者,在己出资出力,招集同志,设立专局,销毁淫书;而且有理有节,考虑书坊利益,酌量补偿印工纸料成本;对上更献计献策,要求官府公开告示,明确法令,以此师出有名,上下配合,获收实效。如此动作,陈龙甲们以前“赴试金陵”时已来过一次,可见当时读书人对于风俗人心“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民间既如此热诚,对当政者来说,不用官府出钱出力,且能为其增添政声政绩,又何乐而不为呢?官府只需顺水推舟,出具堂皇告令,具体事务自然有陈龙甲们来办。有了法令,事情就顺理成章得多,陈龙甲们也会起劲得多,于是而有苏州、松江、太仓道台兼署江南按察使正式发布的查禁令:“查坊肆藏卖淫词淫画,久干例禁,岂容射利之徒,公然流布,贻害风俗,自应严行示禁,以端风化,除经批示外,合亟出示谕禁。为此示仰各书坊肆,并有一等专赁淫词小说书铺,及外来书估,苏城内外画铺古董铺人等知悉,始或不谙例禁,误行藏板刷印,或烦得旧本转卖,既禁明示谕禁,现在该生等设局收毁,即著尽数交出,既给价值,仍免究问,倘敢匿不交出,或昂价居奇,甚或抗违,再行翻刻传钞,希图射利,及外来书估携带各种新旧淫书,转相交易,并虎邱山门内桃花坞等处画铺,并城内古董铺,仍敢出售淫画,则是明知违禁,以身试法,一经觉察,定行照例惩究,决不宽贷,各宜凛遵。”

    由民间主动发起,由官府配合实施,前晓之以理,继明之以法,清代第一次大规模查禁“淫书小说”行动就这样发生了。

  返回“绿土”(馆刊)首页

  返回“绿土地”首页 | 虹口文化长河 |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 网上订阅 | 我想注册 | 收藏“绿土地”

  绿土地视角 | 绿土地论坛 | 绿土地星空 | 绿土地书苑 | 绿土地影城 | 艺术风景线 | 虹口文化情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copy;版权所有(1997-2001)

  沪ICP备000187

  上海市曲阳路574号 Tel:021-55540472

  :master@grasst.org

网络文章 版权共享绿土书话

标签: 转载 1997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