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东频道 采写:记者 杨春南 吴俊 赖少芬 编辑:崔凌云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正当中国经济高歌猛进,频频发出震撼世界的信息之际,中国文化界面对全球化竞争似乎也不甘落后,奋力打拼。然而,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市场潜力不可估量的流行音乐界,一种不和谐趋势正在撩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本土音乐在年轻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为"排行榜"公信力的下降而痛心疾首,批量生产的"原创"在获取观众的努力中显得捉襟见肘;流行音乐歌手千军万马争过北京"成名独木桥";以致于有乐评人士感叹说,"中国原创流行音乐在走下坡路"。
事实上,当今的流行乐坛正如同当今面临全球化冲击的我国众多产业一样,充满了许多变数,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一场争夺流行乐坛文化市场、避免中国乐坛成为海外及港台"音乐殖民地"的"无形拼杀"正在酝酿之中。谁将被置于这场风暴的旋涡中心?谁将是这一场大变局的赢家与主宰?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独领乐坛风骚的广东,由于处于开放前沿地带,面对这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敏感。
陈小奇说起今日广东乐坛仍不失乐观
李广平
流行乐坛的"广东之痛"
--昔日勇争第一,而今屈居人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或许是信天游简单粗犷的腔调已不能抚慰现代人焦渴的心灵,自广东乐坛飞出的柔声小调迅速俘获了在改革大潮当中奋争的人群,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几乎是毫无争议地接受了这座率先开放的城市在歌坛当中的领袖地位。一批走红歌手从这里孕育而出,广东成为音乐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或许正是因为过去"炫"得骄人,面对后来之风云突变才越发"痛"得惊心。细数流行乐坛的"广东之痛",很难有人能不为之扼腕叹息。
--从据统计,广东流行音乐人推出了数以百计、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创下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多个第一: 广东创造了中国流行乐坛第一个音乐茶座;第一个轻音乐团--紫罗兰;第一个原创歌曲排行榜--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健牌广播新歌榜;第一个于文革之后出现的唱片公司以及第一盒立体声录音带--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了中国的第一盒录音带;第一个原创歌曲大赛--1985年的红棉杯原创歌曲大赛;第一个流行音乐学会;第一首电视广告歌--《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此外,广东还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最早兴起"包装",出现了第一批"包装"歌手。如此多的第一,催生了1994年广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国第一个党政部门举办的流行音乐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政府予以广东流行音乐极高的评价:"流行音乐在广东的崛起,与广东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独领风骚是一致的。"北京著名音乐人苏越在会上发出了"广东是流行音乐的延安"的感叹,给予了广东流行音乐极高的评价。
然而今天,在流行乐坛上已经很难看到广东的影子了。在各种或实或虚的歌手大赛上,"来自广东的选手"越来越少地被提及;五花八门的"好歌排行榜"上,"广东"二字也渐渐失去了它昔日所具有的标榜意味;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从1995年起就不再专程南下征集广东歌曲,广东歌曲在观众面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少……曾经以它的歌曲而骄傲的广东,如今已经尝尽了被冷落、被离弃的滋味。
陈妃平
陈明
--昔日"黄埔军校",而今燕去巢空
那时候的广东不仅被视为财富的集散地,更被视为音乐人的圣地,无数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随着南下的打工潮来到这里,为广东积聚起丰厚的音乐资源。许多在今天依然广受追捧的歌手,追溯他们的发迹史都不能不提到广东,毛宁、那英的第一个奖是在广东拿的,杨钰莹是在广东被"包装"起来的,不久前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的陈妃平再三强调"我还是广东歌手"。还有那些熟悉的名字:陈明、毛宁、杨钰莹、李春波、林依伦、甘苹、陈汝佳、周冰倩、周艳泓、廖百威、张萌萌、林萍、高林生、光头李进、麦子杰、火风、伊扬、王子鸣、张咪、金学峰……更有那些卓越的词曲作家:陈小奇、李海鹰、陈洁明、李广平、李汉颖、李小兵、杨湘粤、王钢、许建强、朱德荣、刘志文、王文光、张全复、吴颂今、毕晓世、解承强、陈珞、浮克、捞仔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从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当年"广货"在全国大行其道的两大品牌,一是海鲜,二是流行音乐。广东的流行音乐,可说是广东第一艺术文化品牌。
然而今天,媒体在争相抢发这些当红明星的趣闻轶事时,还有几人记得他们曾经是广东歌手?歌手纷纷北上,当年歌手云集广东的"燕南飞"景观如今换成了"南雁北飞":中唱广州分公司的甘苹、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了北京;陈明转签SONY公司(北京);李进到北京与中国之路网站推出《拥抱internet》歌曲后,也"落户"北京;林依伦和毛宁去年分别签约北京新乐公司和Sony公司(北京);周艳泓在上海、广州转了一圈后,签约星工场文化娱乐公司(北京);原广东新时代公司歌手陈妃平目前在北京发展;张咪回国后签约北京麒麟童文化公司;王子鸣、火风、伊扬等也均已离开广东,到北京发展;当媒体宣告"广东最后一个一线歌手金学峰日前签约金轮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时,曾经被视为音乐人的"黄埔军校"的广东,此时已是不折不扣的燕去巢空。
当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如陈小奇、李广平、陈洁明、刘志文等,至今依然如苦行僧一般坚守在广东,以他们创办的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为根据地,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希图重振广东流行乐坛的昔日辉煌。
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说,广东有30多位著名的词曲作家活跃在全国各地,创作了100多首经久不衰的优秀歌曲,广东在以巨大的规模与产出输出当地的文化与影响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那时制作唱片的成本低,利润高,一首歌写出来,一盒磁带可卖出一百多万盒,可赚三、四百万元,CD可赚七、八百万元,所有与之相关的行业都盛极一时,磁带、CD、VCD、歌舞厅、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出版社……形成一个巨大的音乐产业链。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全中国的盗版碟有一半是以广东的流行歌曲翻版的。"那时候,作为广东第一艺术文化产业的广东音乐产业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辐射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曾经日进斗金的广东四大唱片公司中唱、新时代、太平洋、白天鹅影音公司如今或连年负债,或濒临崩溃的边缘,不再有钱包装新的歌手,只能偶尔成全一两位自费包装的新人;也不再有钱制作新歌,只能靠发行一些非原创的东西,比如翻唱一些歌曲来勉强糊口;华纳、环球、索尼、EMA等唱片公司进驻中国时瞅都不瞅广东一眼就直奔其他城市而去……
甘苹
杨钰莹
历数流行乐坛的"广东之痛",远不止这一条,两条,三条。流行乐坛的"广东之痛",又岂是笔墨所能穷尽?历经疼痛创伤的广东音乐人,在内心深处隐忍这份苦痛的同时,也将审慎的眼光落在伤痕累累的广东乐坛上,希图从中发现"广东之痛"的根源并找到纾解疼痛的良方。
广东流行乐坛是如何跌落的
为什么广东这个流行音乐大省会失去它曾拥有的桂冠?据记者调查,有几个原因值得关心中国流行音乐命运的人们重视。
南北夹攻的外部环境:北京乐坛吸引力大增,港台音乐强风劲逼 广东流行乐坛的衰落首先是在外部环境的南北夹击之下开始的。北京的乐评人金兆钧认为北京流行乐坛的吸引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强于广东:
第一,近四五年来,北京文化投资逐年增加,颇具吸引力,而作为国内最先使流行音乐火爆起来的广东,90年代初其高峰时期,比北京还好,但如今的文化投资环境大不如前。
第二,北京演出市场优于其他城市,歌手及词曲作者纷纷北上。原广东音乐人陈梓秋目前是北京喜洋洋文化公司的老总,李海鹰、捞仔、浮克等也经常活跃在北京的文化活动中。
第甘苹庞大,总是不断有叫座的作品问世。当一些人的作品没有出彩时,另一些人的作品却大放光彩,正因此,北京流行乐坛虽有起伏,却总有亮点,既有民歌,也有摇滚,既有柔情的,也有豪放的,歌手、听众总能找到共鸣点。而广东乐坛在创作上拓展不够,即使在乐坛最为活跃的90年代中期,也只固定在都市抒情歌曲的圈子里。
北飞的人让出的巨大空洞,更让南风满城劲吹,一次地域文化的大挪移出现了。港台歌手出一个红一个,来一个牛一个,留守广东的音乐人面对这股大潮似乎只有观望的份,尽管他们不解而愤懑,但也无可奈何。港台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广东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李广平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宣传制作的资金雄厚,比如大国文化最近投巨资包装歌手王蓉,仅仅在广州就投入几十万的宣传;另外,他们的制作确实比我们精良,手段也高明,写歌的技巧也比我们圆熟,歌曲的新潮感确实是比我们有创意,当然他们的歌词也比我们大胆一点。"
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说,当初广东流行乐坛的兴盛得益于媒体宣传,而今广东流行乐坛的衰落,媒体同样难辞其咎,可以说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在著名电视人策划人付小平策划的"广州歌坛师徒对话"系列专题当中,一些曾在广东发展的歌手谈到广东歌坛的起起落落,他们大都认为这是音乐氛围、新闻媒体等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他们大都在北京发展,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全国性媒体,有很多机会。
电视传播是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广东的电视媒体在面向全国的宣传上没有优势。中央电视台在1993、1994年之后设置了流行音乐板块,并且经常播出各种晚会,这种机会对各地歌手具有巨大的诱惑,使得在广州成名的歌手几乎全部北飞。而曾经号称"中央二台"的广东电视台原来领先于全国的娱乐综艺节目《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在1995年前后熄火,另一个功德无量的《岭南新歌榜》和以滚动播放原创MTV作品为特色的《MTV星座》因种种原因也停了。
广东的音乐人尤其表示不可理解的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流行的歌曲不上榜,上榜的歌曲不流行。而广东的乐坛也出现了两种音乐人,有一批作家专门创作获奖的歌曲,另一种则是走市场化道路,完全由市场来评价歌曲质量的高低。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创作的《高原红》是近年来在全国流行甚广的歌曲,这首歌在广东没有得过任何奖,却得到了全国最高的音乐奖金钟奖。还有《九月九的酒》、《潮湿的心》、《你那里下雪了吗》等都是红遍全国的歌曲,这些歌没在广东得过奖,却成了盗版市场的重要目标。
广东的平面媒体对流行歌曲的宣传比较多,但由于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缘故,报纸上的新闻太注重八卦的东西了,绯闻的分量重了一点,歌曲、歌手的评论比较少,这也是业界不争的事实。即使有乐评,也只是集中在评摇滚,评台湾、香港的流行歌曲,"港味"太重,都忽视了内地原创的东西,特别是广东原创的东西。
林依伦
毛宁
李春波
流行乐坛的双重压力:盗版成风,版税太低
广东流行乐坛的衰落,同时也是唱片业所固有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李广平说,"流行音乐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渠道是出版、发行,通过这些渠道它才能被社会承认、接受,然而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盗版的阴影。"他说,从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中国的第一盒录音带开始,盗版就盯上了中国的音像市场,好卖一点的唱片,无论港台地区的,还是内地的,百分百都会有盗版,作为流行音乐发源地的广东,受到盗版的侵袭最为惨重,90%的市场都给翻版占领。这样一来,音乐制作人投进的钱收不回来,这样宣传就不敢做那么大,投入的钱也不敢那么多。还有,盗版影响了创作者、出版商的积极性,在音乐界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一个问题是内地的音乐版税太低,这影响了词曲作家创作的积极性。一首有影响的新歌问世,歌手可以从中获利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词曲作者写这首歌可能就几千或者几万,没有什么版税。这就导致了唱片公司挣不到钱,词曲作者也挣不到钱。
许多词曲作家都表示,在翻版与版税低双重压力下,在中国做一个词曲作家是很悲哀的,很清贫的,没什么积极性。相比之下,港台地区和国外就大不一样,如李宗盛和小虫为"滚石"写歌,一年收入将近千万台币(三百多万人民币)。
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缺失:草率经营,急功近利
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认为,广东的流行乐坛是在市场大潮之下催生出来的,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来得及形成一个健康的成长机制。这就造成了音乐人行为的短期性,只顾应对眼前的变化,而忽略了长期效益,这为广东流行乐坛日后的跌落埋下了伏笔。
广东流行音乐之所以在八九十年代出现鼎盛时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卡拉OK兴起,而广东的作品很适合卡拉OK演唱,所以那时的卡拉OK就成了广东流行乐坛赖以生存的基础,后来卡拉OK渐渐淡出市场,广东乐坛一时间找不到新的拓展机制,于是各逃生路:有一部分创作者心浮气躁,坚持不下去改行做别的了;歌手们也走得仓促,没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港台乐曲的冲击;唱片公司更是急功近利,不再积极推出原创歌曲,因为搞制作、做歌手、作宣传要花钱,可钱投进去了,由于盗版等原因也未必能收回来,所以他们干脆来实惠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这些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的做法,是导致广东流行乐坛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南方都市报评论员严明说,"港台涌过来的东西确实不少流于表面,我们歌手留下来的话,实力跟他们完全有一拼,只因为歌手们走得仓促,南方也未能创造更好的条件留住他们,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毫无疑问,北京乐坛的一统天下和流行乐坛的"广东之痛"是分不开的。对于这样一个音乐大本营的存在,究竟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是任其"一股独大",还是缓解"广东之痛",形成多个中心任百花齐放?广东音乐人对此有过激烈的论争,而今,共识逐渐形成。不能让"广东之痛"困扰中国流行乐坛,广东流行乐坛必须突破困境,重拾昔日辉煌。
首先,要大力扶持流行音乐"南方流派"。因为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中国在流行音乐上存在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的音乐由于其政治文化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了主流的地位,而南方的音乐即使曾经辉煌过,最后也在北方乐坛的强大压力下走向衰落。陈小奇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中心能够释放的,建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新文化需要多个"中心"来承担,正如中国只有形成多个强大的经济中心才能支撑整个中国的经济腾飞。因此,发展文化,必须形成一种百花齐放、全面竞争的态势。没有全国各地的流行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就只能是北京的"金鸡独立"。而缺乏竞争,则只能导致音乐的一言堂和音乐的萎缩。中央媒体应该顾及到全国的审美趣味、审美多样化,打破垄断,形成流行音乐的多中心发展,才有利于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副会长李小兵认为,"南方流派"覆盖广东、广西、湖南、上海、江西、江苏等地,以长江为界线,长江以南的地区都可以包括在"南方流派"之内。从历史上看,南北形成了不同流派的民歌,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不同流派的流行音乐。从美学上看,南方的流行音乐的风格都是接近的。"南方流派"的最大特点是优美、含蓄,这种特点以广东为突出代表。南北流派的音乐风格迥异,应该形成不同的中心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各自风格的展现。
其次,要重新认识流行音乐。陈小奇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不能认为流行音乐就是低俗的。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很多的主旋律作品,如为广东创作的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会歌《跨越颠峰》及九运会会歌《又见彩虹》等。唱红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的词作者蒋开儒也是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的会员。陈小奇告诉记者,温家宝总理参加CEPA签字仪式后引用黄遵宪的的诗《赠梁任父同年》来祝愿香港,他已经为这首诗谱上曲,而李小兵也将"三个代表"作为歌词来谱曲,这些歌都对政治宣传有一定的作用。而拥有最大的受众和最多的从业人员、吸收了最新科技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流行音乐无论如何也不能游离于我们的文化视角之外。
第三,把发展流行音乐纳入文化发展战略。李广平说,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年产值超过千亿美金,是仅次于电影业的出口创汇的文化大产业。广东目前已占全国音像业的半壁江山,流行音乐不仅至今仍然是广东的第一艺术文化品牌,其相关产业还能够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我国正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而广东在区位、历史和语言上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广东影响东南亚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语言和音乐,广东流行音乐可以成为我国新文化的先锋和桥梁,在粤港文化经济进一步辐射华南,密切港台,影响东南亚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此外,广东音乐人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加快完善版税制度,使唱片公司的运作机制能够更健康;广东音乐人面对危机,要拿出当年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保持创作观念的新潮,注意培养新的歌手。
音乐强省,音乐兴邦。而今,重振广东流行乐坛的昔日辉煌已在广东音乐人当中达成共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卧薪尝胆,一刻也没有松懈过对广东乐坛的责任感。在2002年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成立大会上,陈小奇代表流行音乐界喊出了"救亡图存,守土有责"的口号,广东流行音乐界又一次在困境中团结起来,举起了振兴广东原创音乐的旗帜。而广东的媒体也痛定思痛,开始了对广东流行音乐的"第二波"强力支持,音像唱片业由于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强也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一些流失到外地的音乐人和歌手也由于广东流行音乐环境的回暖而逐步回归。所有的这些都给了广东音乐人以极大的鼓舞。他们期待着流行音乐能成为文化和经济的最好结合点,在促进粤港合作当中发挥应有的力量。
中国流行乐坛结束"广东之痛"的日子,大概也不会太远了。(以上图片由羊城晚报 朱帆提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