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开元寺·洛阳桥·惠安女(旅居中国之十四)
原创 2018-04-15 才村老李 才村老李
闽南仔:爱拼才会赢
去年年底,接到泉州博友yaya5059(小林)的旅居邀请,我欣然应诺。
泉州,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全球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晚唐诗人曹松,在《送陈樵校书归泉州》中写道: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泉州)迷。可见当时泉州之魅力,媲美无限繁华和荣耀的唐都长安。当今旅游界有一种说法: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亦可见泉州人文资源之丰富。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怀着对神秘东方的向往,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在中国游历了17年。后来他从泉州港启航,沿海上丝绸之路踏上归途时,盛赞泉州为“光明之城”。
今年三月底,中国大部分地方乍暖还寒,东南沿海的春天总是捷足先登,泉州旅居,于是提上了日程。
我跟小林联系,问3月底来泉州是否方便。小林爽快回答:没问题!
小林详细对我介绍说:我老公在做公寓出租,正在装修一批复式带院子的公寓,本以为给你安排这种条件好的,但尚未装修完毕。现在来的话,给你提供单间配浴室的,可以吗?
我说:旅居是过别人的日子,您提供什么条件,我就住什么条件。我去旅居,您的老公和家人欢不欢迎?
小林说:我们都很欢迎的,有朋自远方来,欢迎!我明天去给你挑一间新的房子,给你准备被子枕头生活用品。
我突然想起来问:您来过大理我的小院吗?或者曾经见过我?
小林说:没去过大理,也没见过你,只是听朋友推荐了你的微博。
原来我们是陌生人,来自陌生人的友善和热情,让人心里温暖如春。
大理-昆明-厦门-泉州,一路火车摇摇晃晃。出泉州站,稍候,小林和她的老公小黄驾车抵达。虽素不相识,他们真诚的笑容,毫无生分、违和。
坐上他们的车,我简要介绍了下旅居状况和方式,以不打扰他们的生活为前提。但如果他们的工作、生活、社交,愿意让我旁观和参与的,我很乐意,这是深入了解泉州市井、人文的契机。或者什么都不管我,也没问题,我自己悠游。
至此,小黄才第一次听说,我的旅居中国生活。关于我是谁、来泉州干什么,小黄在见我之前一无所知,太太小林只是跟他说,什么时候要来个人,住半个月左右。小黄一直记着这件事,然后预留好房子,然后来车站迎接。
我觉得,这对夫妻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度,超乎常人,一般老公至少得问一声:这人谁呀?来干啥呀?
更别说小肚鸡肠或控制欲强的男人,说不定还会刨根究底,追问来追问去:你们怎么认识的?等等等等。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男人的控制欲,女人太容易误解为,是对自己的关爱和在乎。
车到泉州市区,已是中午,小林夫妇带我去吃泉州特色美食:蚵仔煎、肉粽,等等。饭后去住处,居晋江岸边,挨着浦西万达,较繁华。
据小黄介绍,这一带原是城中村,拆迁后建的安置楼,有些村民一家分了十几套。小黄租下了其中一些房,装修后做长租公寓。附近的万达写字楼里,员工上万,租房需求旺盛,所以长租公寓非常紧俏,往往刚装完,就一租而空。
我说:给我一间不容易租出去的房吧!
小黄笑说:给你一间最好出租的房。这就像房地产商卖楼,不好卖的房型先卖,好卖的留着,随时可以出手。
我说:有道理!
既如此说,小黄提供的一室一厅套房,我也就欣然入住。进入房间,小林帮着铺床、拖地,小黄检查房内各项设备,发现冰箱不工作,立即拉到隔壁房去换了一台,动作麻利。
晚饭去他们家,他们住在紧邻泉州的晋江,大家一起洗菜、炒菜、做饭,老友重逢似地喝酒畅聊。饭后,去旁边的五店市街区闲逛,露天喝茶。
我说:长租公寓项目,我是看好的,去年的现在,我曾经写了公众号文《炒房客的末路》,就倡导、看好长租公寓。就是不知道,你们的拿房成本、利润,会怎么样?
小黄说:以单间户型为例,拿房成本大概在700、800吧,拿过来隔断、装修,配齐家居用品,大概能租到1500。
我说:毛利率近50%,应该还是不错的。租期一般多长呢?
小黄说:一年起租,特殊情况,也有租半年的。现在行情还不错,不知道碧桂园、招商、万科这些大企业都进入长租公寓了,以后怎么样?
我说:租房和买房一样,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万科进来,也拿不到您这么好的地段了。好的地段就是优质、稀缺资源。成功的投资,不管在楼市、股市、艺术品市场,本质上来说,不是争夺资源,而是争夺优质、稀缺以至垄断的资源。
小黄跟我们聊天时,不断地接到微信,多是租房、装修诸事。他略一沉吟,便笃定地决策和答复。年纪虽轻,生意上却显得老练、沉稳、游刃有余。
以我的观察,小黄跟我一样活得单纯。不一样的是,我只想让此生更丰富、有趣;而小黄,只想怎样把生意做得更好。我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小黄关心商业机会在哪里,勤勉,奋斗。我们的人生,各得其乐。
小黄和阿祥,曾在同一个建材市场做生意,铺面相隔不远。他们都代理北欧瑞典的家居,相熟之后,彼此甚为投机,又合伙做起长租公寓生意。
我问:合伙做生意,会不会闹矛盾?
小黄说:不会呀,我们彼此完全信任,有什么开支,说一声就行,都不需要解释。
后来我见了阿祥和他的太太,夫妇都是温和诚恳之人,相由心生。
当晚我住在小黄他们家,小黄劝我在他家的指纹锁上,留下指纹,好随时进出。我想实在没必要,我既然住泉州,没必要老去晋江叨扰他们。虽然没留指纹,但他们对人的善意和信任,可见一斑。
在泉州古老的蟳埔渔村,我碰到另一个闽南仔小黄(以下简称蟳埔小黄)。他在本地一所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做生意,像他们的先辈一样,漂洋过海,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
闯荡海外几年后,蟳埔小黄回到泉州、厦门一带,做旅游产品,外贸进出口。
尽管很忙,每个周末,他还尽量赶回蟳埔村,开了一个蟳埔文化馆,传承蟳埔渔村文化。蟳埔人,传是阿拉伯人的后裔,文化别具韵味。
蟳埔小黄,跟博友老公小黄,这些闽南仔,有着差不多的状态。衣着修身得体,开着SUV,为人和气,谈起、做起生意,无不精明能干、游刃有余的样子。
有一次,我回所住的公寓,等电梯上楼时,旁边一个闽南仔,身形不高,扶着一个竖着的床垫,也在等电梯。
电梯到了,我准备帮他一把,还没等我伸出手,瘦瘦小小的他一使力,高高、庞大、沉重的床垫,便倏然移入了电梯里。
在电梯里,我夸了他,他笑得很开心,同时不忘了向我推介,说:我这个床垫800块,是好的、加厚的,一般床垫300块就买到了。
我想,那首脍炙人口的闽南歌《爱拼才会赢》,写的、唱的,就是闽南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大抵早已融入了闽南仔生活的日常。
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兴衰:亦思巴奚兵乱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相传五代时的节度使,在环城和巷陌中遍植刺桐,枝繁叶茂,花红似火,遂使泉州得名刺桐城,泉州港得名刺桐港。
泉州港距今1300多年历史,曾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著名的海上通商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从这里扬帆起航。
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和元初。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运载的胡椒,一般的国家每次只运去一船,而刺桐港,则有船舶万余艘,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繁荣的景象难以想象。
泉州港彼时为何如此辉煌?历史学家们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泉州四湾十六港水深域宽,为天然良港。二、泉州造船业发达,船队先进。三、泉州物产丰富,比如茶叶、瓷器、铜锡器等。四、朝廷重视对外通商贸易,专门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五、泉州人滨海而居,开拓进取,勇闯天下。
港口贸易的繁荣,带动泉州出现了“涨潮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泉州街头。各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在泉州和谐、包容、融合发展,使泉州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泉州还是中外专家心目中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汇集泉州。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就在泉州涂门街。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徒弟三贤、四贤的墓葬,也在泉州,被称为“圣墓”。
据传,穆罕默德对三贤、四贤说: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于是,二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泉州求知、传教,并最终长眠于此。
曾经无限风光的刺桐港,其由盛而衰,亦与伊斯兰教有关,史称亦思巴奚兵乱。亦思巴奚军,是当时泉州波斯人的武装。
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叫蒲寿庚,宋末元初时期著名的穆斯林海商,“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是阿拉伯商人后裔,南宋政权待他不薄,任命他为泉州市舶司。蒲寿庚官商合一,主营香料国际贸易,很快成为泉州首富。
然而,在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际,蒲寿庚为了投靠元朝蒙古人,恩将仇报,把居住在泉州城的南宋赵氏皇室3000多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杀死,其中有些人被剁手,活活折磨而死。甚至泉州城包庇宋朝皇室宗族的,也赶尽杀绝。
泉州穆斯林世代受到南宋优待,却在南宋危难之际,杀戮南宋皇室、官员,又大肆屠杀数万汉人平民,连泉州清源山少林寺僧众,也被屠千人,只剩数十人逃出。
通过对汉人的残酷屠杀和镇压,蒲寿庚将泉州控制在了自己手中,成为土皇帝,泉州城迎来了史上所谓“伊斯兰黄金时代”。
到了元末,蒲寿庚家族又故伎重演,勾结当时的泉州市舶司色目人作乱。解释一下色目人,是元代对来自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他们后来跟汉人等混血,成为回族。
但这次,蒲寿庚家族再也没有宋末那么幸运了,乱兵被元将领陈友定的军队强力镇压,蒲寿庚等人被掘坟戮尸,遍及泉州城内外的清真寺除一座外,全部被愤怒的汉人捣毁。
据《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记载,当年蒲氏家族杀汉人时,“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后蒲氏再次叛乱被镇压后,“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蒲氏家族信仰伊斯兰教,故“裸体,面西方”。穆斯林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于挖墓刑尸,那场屠杀,亦必是无比残酷的。
历史上的宗教或种族冲突,都是非常残酷的,比如清末同治年间,回民穆斯林惨杀陕西、甘肃等省汉人,达骇人听闻的2000万(数据参见《中国人口史》、互动百科等)。后左宗棠西征,杀死回民500万,才平息回乱。
蒲寿庚家族的噩运,尚未终止。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特令将泉州蒲寿庚这一脉的蒲氏举族,全部打入贱籍,世代不得入仕。至此,伊斯兰教在泉州渐渐式微。
尽管亦思巴奚兵乱,最终平息,但长达十年的战争、宗教种族屠杀、抢劫、奸淫等暴行,重创了泉州城和泉州社会。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泉州城,大伤元气,就此衰落。
泉州港的历史,和泉州城的历史,不可分割。说到泉州,人们第一想到的,便是泉州港。
然而2012年,福建省交通厅受命公布,泉州港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建新的湄洲湾港。这就意味着,世上再无泉州港。
此消息激起了泉州民众的反弹,热爱家乡的市民连续集会抗议,各机构、社会各界、媒体持续关注,引发轩然大波,影响波及全国,形成了泉州港更名事件。
2012年4月8日,泉州副市长尤猛军公开表示:泉州港继续保留。
泉州政府、福建交通厅从善如流,值得点赞。那么,请问黄山市府:黄山市的名字,要不要恢复历史深厚、人文荟萃的徽州?
请问北京市府:西城区、东城区,是否要恢复古都古韵的崇文区、宣武区?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佛教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讲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常常讲儒释道。儒,以孔孟为首的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释,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重视心灵的进步和觉悟。道,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追求天人合一。
晋太康九年(288年),泉州九日山始建延福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到延福寺,翻译佛教经典。
到了唐代,泉州的佛教就相当发达。著名的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莲花道场遂改称开元寺。
泉州历代建筑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大多建筑精美、巍峨壮观。以佛教之兴盛,泉州的清源山、九日山、青石山,都有“泉南佛国”的摩崖石刻。
南宋大儒朱熹,幼时曾随父居住泉州,成年后又在泉州为官,后来又在泉州游历、讲学,对泉州十分熟悉,他曾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泉州佛教的兴旺,还随着泉州人开展的国际贸易,向日本、高丽、以及南洋各国,传播佛教信仰。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其中也有泉州高僧昙静相追随。
与泉州开元寺有缘、最为我们熟知的,是在僧俗两界都享有盛誉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生命最后的十四年,修行、弘法、著述等活动,都是在闽南泉州、厦门一带。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开元寺圆寂。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家族经营盐业和钱庄,为天津巨富。
李叔同幼而聪敏,翩翩少年,青年时在民国文艺界声名日显,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单以书法为例,弘一法师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
然而就在如日中天之时,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李叔同39岁,入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
弘一法师入佛初期,深入研读佛学经典,博览广纳,渐渐形成自己的佛学研究体系,他著成的《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对佛学的律宗,做了研究和弘扬。也因此,弘一法师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带世祖。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尽享红尘之浮华和欢愉,甚至跟一些名妓来往密切;出家后,他一洗铅华,过着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寂,弘一法师的一生,让人高山仰止。
林语堂评论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弘一法师半生繁华,半生空门,一念放下,万般从容。名门之后、冷艳情痴的上海滩才女张爱玲说:不要以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弘一法师病重,在一张纸上写下“悲欣交集”,交妙莲法师,并嘱咐: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欣交集所感。
13日晚8时,在众生念佛声中,弘一法师安详往生。
参观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耳畔不由想起李叔同创作的那首歌曲《送别》,感情真挚,意蕴悠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西街偶遇泉州姑娘
走出庄重、清净的开元寺,便到了泉州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自唐朝时已经“列屋成街”。到了宋朝,西街商贾如云,行人如织,成了泉州最繁华的街区,象征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昌盛。
西街的美,在于时光流逝后留下来的古朴、天然、鲜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雕饰、元朝印度教的花纹、古色古香的木楼、风姿独特的大厝、近现代洋楼------
还有,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各种泉州小吃------
在西街的两边,还有一些更窄的小巷,典型的南方式小巷,我随意走进去。
没走几步,见有一独立书店,便移步进去看看。
一位姑娘坐在店里,见我进去,望了望我,我说:您好!我的习惯是,只要跟人发生目光交接,必然要微笑或问候一声。姑娘也很友善地报之一笑。
我说:这年头开书店,总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请问,您是本地人?门面是自己的还是租的?
她说:我是泉州人,不过门面是租的。你从哪里来?
我说:云南大理。
姑娘说:大理,我去住过好几个月。
我说:哦,您住在大理哪里?
姑娘说:大理才村,一家朋友开的青旅。
我说:大理才村?我就住在大理才村,已经五年了。
于是聊起她住的那家才村青旅,老板亦是我所熟悉的,一个浙江台州姑娘。在离大理才村千里之外的泉州,随便走进一家小书店,竟然碰见曾经同住一个小渔村的人,顿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姑娘说她叫彬彬,文质彬彬的彬彬。她喜欢旅行和读书,标准的文青。她说她喜欢家乡泉州,也喜欢大理。她说:漫步在泉州西街,看着蓝天白云,古朴悠然,恍若走在大理古城人民路。
我说:哦,大理古城人民路,曾经号称文艺青年的圣地。全世界的文青,到了这里,唱歌、跳舞、摆摊、晒太阳、搭讪、休整,然后再出发!
正聊着,走进来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此前大概来过,有些熟悉的样子,径自上楼顶去了。楼顶有一个平台,摆着几张桌椅,可以喝茶、喝咖啡、读书、观景、静思。
彬彬说:你要不要上楼顶看看?
我说:好呀!
楼顶风光真是不错,四周都是古老的建筑,对面便是开元寺,能看见参天的古树,更能看见开元寺内矗立的东西塔。这座双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历经沧桑。
我想,这个楼顶小酒吧,小巧玲珑,西街风貌尽收眼底,估计能产生一些收益,补贴些卖书之难。
那对年轻男女,坐在那儿闲聊,见我也上楼顶来,姑娘跟我对视一笑,我说:您好!
姑娘问:你哪里来的?
我说:云南大理。
姑娘说:大理人?
我说:不是,在大理洱海边租了一个院子,闲住着。
姑娘说:我很喜欢大理,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去,什么时候也去租个院子住下来。现在还不行,还在创业阶段,公司业务太忙。
我问:您做哪方面的业务?
姑娘说:我是做媒体的,你就叫我媒体人叶子。我们主要是帮助政府部门、企业,运作新媒体。
我说:新媒体?我也有个公众号,叫才村老李,你们给指教指教?
从谈话中显而易见,媒体人叶子,是个精明能干的事业型女孩。她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说,她的公司,是在一个会馆里办公,还可以自己做饭,下周等她去福州出差回来了,请彬彬和我去吃顿饭,她亲自下厨,做泉州菜。
对于她的故乡泉州,叶子是这样形容的:假如把泉州和厦门,比作两个男人,那么,厦门是有魅力的男人,而泉州是有内涵的男人。
这时,没怎么说话的小伙,拿着他的手机,指着我的公众号页面,对我说:你的公众号文章,可以把它分类,比如分成旅游类、生活类等等,这样读者找起来方便。这个很快,5分钟就搞定了。
我说:谢谢您的建议!您是理工男吧?话不多,善于琢磨,行动力强。
小伙说:是呀!我早就在公众号上,把有关泉州的一些关键词,都注册了。这样只要有人搜这些关键词,我们的东西就跳出来了,流量自然就产生了。
我说:你们闽南仔,财商都高啊!
喝了会茶,媒体人叶子和小伙,走了。
彬彬说:每周末,我常常有些朋友来,我们自己做饭,大家一起吃。明天周末,你来不来一起吃?
我说:好呀!我很愿意跟您和您的朋友们聚聚,聊聊,了解泉州和泉州人。
然而,第二天,没等到彬彬电话相约。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她没接,也没回。我打电话,不是上赶着要吃她一顿饭,而是想在电话里告知她,当时我正在惠安小岞美术馆看画展,偶然看到有一位画家,画了她的西街书店,画得挺好。
至于下周,媒体人叶子说亲自下厨,请我和彬彬去吃饭的,亦杳无音信。
缘来缘去,我自安然。
郑成功收复台湾:超级海盗的儿子成了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提到郑成功,誉为民族英雄,功绩是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籍泉州南安,但他生于日本九州,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他罕见地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都被誉为英雄。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明末清初,是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
郑芝龙发迹于日本平户,离开日本后到台湾建立根据地,设官建置,组建了一只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形成了割据政权。
郑芝龙(百度百科):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海战中,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海盗之难,居历朝之最。其中既有日本强盗,也有郑芝龙这样的中国人的武装力量。大明水师一度号称世界第一海军,在郑和时代,以及后来的俞大猷戚继光统兵时代,战力强大,但并未完全清除海患。
面对郑芝龙强大的海上势力,明政府剿灭很难,转为招安,册封郑芝龙为福建总镇。郑芝龙被招安后,转而率军讨伐昔日海盗集团的结拜兄弟,大获全胜,一时权倾朝野。
然而,后来当清兵入福建后,在降清的明臣洪承畴的斡旋下,满清许诺郑芝龙以闽粤总督之位,郑芝龙决计投降清朝。由于郑芝龙对明朝的背信弃义,清军很快攻克福建,明隆武帝被擒,绝食而死。
但清军并未守约,进劫郑芝龙老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自缢而死。
郑芝龙在决计降清时,郑成功坚决劝止,未果,去孔庙哭泣、焚儒服,对父亲郑芝龙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后率部出海,继续反清。
郑芝龙降清后,被移送京师,他的部队被编入汉军正红旗。兵权旁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江洋大盗、军事将领,就成了案板上的肉。清政府给他的任务,就是招安儿子郑成功,但郑成功永绝抚议,绝不降清。
1658年开始,郑成功率兵北伐,会师浙东张煌言武装,进入长江流域,连克镇江、扬州、芜湖,包围南京。后因郑成功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袭,只得退回厦门。
清廷多次令郑芝龙差家人见郑成功,相劝就抚,郑成功绝不动摇。清廷恼羞成怒,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将郑芝龙在京师的一家老小,斩于燕京柴市,也有书载,斩于宁古塔。
郑成功军数年转战闽、浙、粤东南沿海诸省,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侨居东南亚等海外,他们在海上打着郑府令牌和旗号,受到郑成功军的保护。但郑成功的数万大军,后勤补养消耗很大,亟需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
另一方面,郑成功北伐失利,如果清军南下围困,以厦门背靠大海之地理地势,断无退路。在军事上,郑成功亟需要战略纵深和战略腹地。
他的目光,瞄向了汪洋大海中的台湾岛,他的家族曾经统治过这个岛。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岛进军。
当时的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郑成功军抱着必死的决心,顶着澎湖海面的狂风暴雨,在防御相对薄弱的台南附近,击沉荷兰军舰,登上了台湾岛。郑成功军登岛后,乘胜击败了荷兰陆军,包围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
郑成功先礼后兵,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明确指出,中国人收复台湾,是不可动摇、妥协的意志。
赤嵌城被郑成功军围困七个多月后,弹尽粮绝,尽管中途荷兰调兵增援,但在海上被郑成功军击退。同时,台湾岛上的土著高山族人民和汉人,都来欢迎、援助郑成功军,荷兰殖民者成了强弩之末。
十二月初八,揆一修书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随后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带着残敌五百人退出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重回中国人手中。
攻下台湾后,郑成功听闻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菲律宾,华侨华商被大量屠杀,达至数万人。郑成功遣使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但西班牙人接信后,反而又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大怒,决定挥师征伐,为华侨报仇。但尚未出兵时,得到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火上浇油,命令部将郑泰去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急火攻心,又患疟疾,骤然病逝,年仅39岁。
据《闽海纪要》、《台湾外志》记载:郑成功当时病情并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却猝死,怀疑是有人下毒。这种推测也不无依据,因为郑成功治军极严,有一些被他严惩过的部下,早已怀恨在心。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到了清末1895年,清政府又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形成日据时期的台湾,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距中国大陆仅1.8公里、离台湾岛210公里的金门岛,在大陆行政区划上归福建泉州管辖,在台湾行政区划上,归台湾“福建省”,实际由台湾当局控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湾当局的行政区划里,也有一个“福建省”,辖金门县、马祖地区。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对金门发起了炮击,随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反击,双方海军舰艇和空军,也多次参加了战斗。到当年10月5日,炮火逐渐平息。
炮战后,金合利钢刀店老板吴君,搜购岛内的废弃弹壳,将其用于锻造刀具。由于弹壳的钢铁质量极佳,以之打制出来的菜刀,锋利无比、永不生锈,使金门菜刀远近驰名。
据估计,金门炮战留下的炮弹,大概能产最少6000万把菜刀,台湾用不完,大陆赴台游客也纷纷买回,做纪念收藏品。炮弹和菜刀,寓意战争与和平。
小岞大美,惠安女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 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 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 成为传奇。
当代诗人舒婷,祖籍泉州,这首诗就是描摹她的故乡女子,题为《惠安女子》。
事实上,惠安女早已在画家、摄影师、电影导演的手中,被描摹和塑造。我看到过许多画家笔下的惠安女,也看过电影《寡妇村》、《双镯》里的惠安女。
到了泉州,博友问我有什么计划,我就说,要去泉州下辖的惠安县,去见识一下惠安女。
有天下午,小黄来电,问我去不去惠安。一问,原来他的生意合伙人阿祥夫妇就是惠安人,而当天下午,他们要赶回惠安,参与第二天一早的迁祖坟仪式。如果我要去惠安,可以一起去阿祥家看看。我说,太好了,求之不得。
小黄、小林夫妇,开车接上我,直奔惠安。阿祥有点工作,晚一点才回,届时在惠安回合。
惠安女主要生活在,惠安东部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这四个滨海小镇,我们去的是小岞。
一进入小岞,就看到巨大的广告牌:大美小岞。显然,小岞正在培植发展旅游业,但刚刚起步。
传统的小岞经济,一是捕鱼业,二是建筑业,尤以石工闻名。不限于小岞,整个惠安石工,都是金字招牌,如果工程队对甲方说:我请的师傅是惠安的!就意味着,工程质量和品质,已有保证。
我们先去参观小岞美术馆,这是一座配合旅游业建起的新美术馆,正在举办“丝路山海情”中乌当代美术交流展。中国、乌克兰艺术家们,画了渔港、古镇、礁石、沙滩、惠安女,以及乌克兰喀尔巴阡山的异域风情,构成了两种海洋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参观完画展,阿祥夫妇已到,还带着他们童稚可爱的儿子。也许,迁移祖坟这样的家族大事,男孩再小,也是应当参与的,孩子代表了新的一代人。
阿祥夫妇从小便生活于惠安小岞,先带我们去参观惠女之家。然后,穿过惠女林场(惠安女们当年参加集体劳动培植的树林,海边防风用),便到了海边。海滩上空无一人,原始、天然、海浪阵阵。
风车岛,则算是小岞的一个旅游景点。这里是泉州的东极,每天清晨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跟台湾岛隔海相望。
站在岛礁上眺望,无垠的天空、湛蓝色的海、白色的风车、金色的沙滩,展开一幅美丽的海滨画卷。此情此景,让我有一种跳入大海一游的冲动,可惜来得早了点,尚未到夏天。
阿祥说:我小时候读书时,经常去玩的一个海岸,我们去看看,不知还能不能找得到?
于是,阿祥带路,去往他儿时嬉戏的海岸。车开了不久,便到达了一个港湾。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残阳如血,千帆待发。
站在海岸边,我们谈论起世代惠安渔民的艰辛。阿祥说:为什么以前这里有定娃娃亲的习俗?因为好多男人,每次出海前,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惊涛骇浪、还能不能平安回来,所以先把孩子的婚事定好,相当于安排好家里的后事。
我问:据说,您和您太太,小时都定了娃娃亲。但你们俩,都没有按当初定的娃娃亲成婚,而是自由恋爱走到了一起。
阿祥太太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发生过惠安女为反抗娃娃亲、集体跳海自杀的悲剧,自那以后,娃娃亲这种习俗,就松动了!
逛完海岸线,我们去阿祥的堂哥家,他们家族的人今晚聚在这里,一起吃饭,商议明早迁祖坟的事。
小黄开的车,在阿祥堂哥家附近的街边停下,我刚下车,街边的屋里走出来一位老人,向我说着什么,我听不懂。这时小黄、小林下车了,我问老人说什么,小林说:他问我们找谁?
小黄说:开始我还以为,他不让我们把车停他家门口呢!原来是热心地问我们找谁,看来,这里的人,还保留着淳朴。
老人的家门口,生长着一棵树,盘根错节,十分有趣,我问他是什么树。他说是夜来香。哦,邓丽君小姐的《夜来香》: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凄怆,月下的花儿都如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
阿祥的大姐,在泉州做海鲜生意,这次也回来了,正在堂哥家厨房干活。阿祥夫妇的娃娃亲没成,但阿祥大姐的娃娃亲,是成了的,据说现在日子过得也挺好。
阿祥夫妇,基于相爱,走到一起。阿祥大姐,则是父母定下的娃娃亲。也许,婚姻的和谐与稳定,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因爱而走到一起,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劳燕分飞的也大有人在,而更多的在于,夫妻之间的珍惜、包容与平衡。
大姐见弟弟阿祥夫妇回来,还带了几个朋友,满脸笑容,张罗着要去市场,再多买点海鲜。于是,我们一同前往,逛一逛小岞小镇。
这时已近黄昏,菜市场人不多,只剩几个惠安女在那里,售卖剩下的一点海鲜。这些惠安女,穿着传统服饰,一望可知。
传统的惠安女装扮,一般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成为惠安女的标识。
惠安女服饰的风格,起初是为了适应海边的劳作、生活。现在生活方式变迁了,走在小岞街上的惠安女,未必恪守传统的服饰装扮,但五彩缤纷的头巾和斗笠,仍然随处可见,显露着惠安女独有的风情。
有趣的是,有些惠安女因为常骑电动车,将电动车头盔戴着,充当斗笠。走进屋子里,头盔也不取下,大约是头上不顶个什么东西,已经不习惯了。
回到阿祥堂哥家,喝了一会茶,晚饭开始。阿祥的堂哥坐主位,还有阿祥专程从深圳赶回的叔叔,觥筹交错,边吃边聊。
桌上一大盆一大盆的海鲜,海鳗、虾爬子、鲳鱼------,阿祥堂哥客气地说:大姐刚才去市场晚了,没买到什么海鲜,我还说请你们去饭店吃呢!
据说阿祥堂哥做典当和资金生意,做这种生意的人,多是白道黑道都通的社会人。但阿祥堂哥身上,少有霸凌气质,言谈和笑容,亲和、舒服。
我问阿祥堂哥:您这房子,大约七八百平吧,你们常年在外做生意,平时也没什么人住,用的着盖这么大的房子吗?
阿祥堂哥说:我们这里都这样啊!你还没去莆田,那边的房子更夸张,都是大别墅。
我问:你们这次兴师动众迁祖坟,是个什么情况?
阿祥堂哥说:这次是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块风水宝地,所以赶快召集大家回来,把祖坟迁过去。
我问:我看你们这里,好多种菜的地里都有坟,为什么不从地里迁出来?
阿祥堂哥说:迁坟这事,哪那么容易?一是,能不能找到风水宝地。二是,兄弟当中,其中一个要迁,可是发了财的兄弟就不允许啊,怕动了风水对他不利啊!像我们家族比较团结,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
阿祥堂哥一边和我们随意喝着酒,一边客气地邀我们吃菜。有一道菜,油煎海蛎,他们都很喜欢,我觉得有些腥味,浅尝辄止。
阿祥堂哥说:你在云南吃海鲜少,到惠安来,就是要吃一吃不一样的东西啊!
我说:我很认同您这话,出来旅行、旅居,就是生活在别处,过过别人的生活。您大约是走南闯北多了,思维比较开放!
阿祥堂哥笑着纠正我说:我不是开放,是开阔!
大家都笑了。
我说:惠安小岞风景很美,惠安女也有独特风情,现在发展旅游,有什么起色没有?
阿祥堂哥说:也有一些艺术家过来采风写生,邀请我妈妈他们,穿惠安女服装,去做个模特,画个素描,十几分钟,给个100块。
我说:惠安女除了服饰独特,还有闻名于世的,就是勤劳贤惠。您看,我们在这里吃喝闲聊,你们家里的惠安女们,一直在厨房忙忙碌碌。我从远方来,得敬惠安女一杯!
阿祥堂哥说:惠安女就是这样,你们客人吃得越多,他们忙得越起劲、越高兴。
边说着,阿祥堂哥叫来阿祥大姐,阿祥大姐笑说:我不会喝酒!然而她还是倒上一杯啤酒,说是代表了在场的惠安女,大家举杯,一饮而尽。
阿祥大姐只是站着喝完酒,并不上桌,跟我们坐一起。一会,厨房菜炒完了,她们几个惠安女,聚在旁边一张矮小的桌上吃饭。她们也边吃边聊着,不知道在聊些什么,但脸上洋溢着笑容,恬静而知足。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洛阳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弘一的芒鞋 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布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最后是我 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 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 桥下的石墩 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 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 回首已耄耆
几个月前去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祖籍泉州,少小离家老大回,写下了这首诗《洛阳桥》。
洛阳桥不在洛阳,在泉州。洛阳桥(万安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其工程规模之巨大、结构工艺技术之高超,名震寰宇,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余光中的诗中,传达了洛阳桥的诸多信息:泉州湾、北宋、蔡公、一千零六十步、七亭九塔、石墩、牡蛎------
洛阳江在泉州东郊,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当年“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
时泉州太守蔡襄,深谙民间疾苦,不畏艰难,主持建造了洛阳桥。其历时7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十景之一。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洛阳江而得名,洛阳江则由唐朝时中原到泉州的移民,思念中原而取名。
从洛阳桥南出发游览,先必在桥头参观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泉州百姓,为纪念蔡襄的造桥之功而立。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蔡襄所撰《万安桥记》,记述建桥过程。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品格,对这项造福民众的丰功伟绩,毫无居功自傲之气。全文仅153字,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扬铿锵。此碑文章之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工之生动,世称三绝。
从蔡公祠出来,往洛阳桥走去。突然,路边蹿出一个醉汉,或是精神病人,向我冲过来,拦住我,不允许我走向洛阳桥。
一个醉汉或疯子,我不能跟他较劲啊,只得往回退。退居50米开往,有中年男女,坐在那里撬海蛎(将海蛎肉从壳中取出,有一定技巧性的工作),我问:那人为什么不让我去洛阳桥哇?
他们对这种情况,或已司空见惯,跟我说:他是酒喝多了,你不要怕他,直接走过去就行!
我稍稍观察了一下,趁那个醉汉不注意,就快步走了过去,他也没上来追我。
洛阳桥桥头的两侧,矗立着两座石雕,石雕武士持着剑,守卫着这座宏伟的大桥。
走在洛阳桥上,你一定会惊叹,在北宋年间,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那些巨大的石墩和石桥板,怎么运送和架设的?
原来古人们发明了“筏型基础”: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上的大石板,则是等涨潮时,利用潮水把船高高浮起,把石板搭上去。
你还会奇怪,当时没有焊接设备、水泥,如何巩固那些桥的石基?
当时的桥梁工程师们,可谓聪明至极,他们在基石上大量地养殖牡蛎,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洛阳桥长834米,修长古朴,漫步桥上,桥下水流汤汤、船来船往。想象这座桥已经矗立近千年,而现代人建起的桥,有的不到几十年便成危桥,不禁对蔡襄他们倾注在洛阳桥上的智慧和心血,心生敬意。
洛阳桥的建成,实现了泉州港海上贸易品的陆海联运,可以说,洛阳桥的建成与刺桐港的兴起一脉相承,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洛阳桥现在还在使用着,有人在上面步行、有人骑车,但桥上并排的大石板之间,有着明显的缝隙,甚至能从石缝里看到桥下的水。这些巨大的石板之间的缝隙,显然不会影响它的牢固性,但走起来,心里还是稍有怯意。
走到洛阳桥的中间,有一道分界线,标注着晋惠交界。意思的,洛阳桥的南半部,属晋江;北半部,属惠安。桥南,是蔡公祠;桥北,是蔡公石像。走下桥后,还有一条蔡襄路。
蔡襄是莆田仙游人,跟泉州有缘,一生中两次为官泉州。
蔡襄不仅是北宋名臣、大书法家,还是茶学家,著有《茶录》一书。据传,在杭州惠山泉,风流倜傥的苏轼,曾和蔡襄斗茶。雅士之斗,实为切磋、交流,彼此久仰、惺惺相惜而已。
阿拉伯风情的蟳埔村:蚵壳厝、蟳埔渔女
蟳埔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
蟳埔村离泉州市区,仅10公里。公交车快抵达时,车上只剩下我一人。我问司机:我去蟳埔村游览,是在蟳埔路口站下,还是蟳埔菜场站下?
司机说:蟳埔菜场。
一会,司机又主动对我说:你要是前不久3月中旬来,蟳埔村纪念妈祖出巡,人山人海,热闹得很。现在去,没什么!
我笑笑说:是吧!
其实司机不了解我这种游客:到哪里玩,不预设、不期望。热闹、清净,各有其趣,遇见什么都是风景。
在蟳埔菜场下车,右边是茫茫大海,海岸边停留着大大小小的渔船。左边,就是蟳埔村了。
走进蟳埔村,映入眼帘的,是坐在各家门口、撬海蛎的人。其中夺人眼球的,便是蟳埔女的装扮,头盘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裤脚。
蟳埔女的头饰,大红大绿,非常鲜艳,还横插着一根象牙筷。据说,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宋代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而蟳埔人,则是当初阿拉伯移民的后裔。
在一对撬海蛎的老夫妇旁,我蹲下来,跟他们闲聊。老年男士跟我说,他们夫妇,都70多岁了。旁边还有一个撬海蛎的老妇人,男士介绍说:她已经80多了。
我问:一天能撬多少海蛎,卖多少钱一斤?
老年男士说:一天撬20多斤,一斤25元。
老年男士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个塑料手指套,以减少坚硬的海蛎壳(方言也把海蛎叫做蚵)对手指的磨损和伤害。而他的夫人,则整只手带着手套,跟他并排坐在小凳子上撬海蛎。
稍稍聊了几句,老年男士看看表,放下手中的活,洗洗手,说:4点半,我要上班去了!
我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什么班?
老人笑呵呵地说:帮人家工厂看门,每天下午5点上班,明天这时候下班,一月2000块。明天下了班,再来撬海蛎。
老人离开了,我起身继续往村里走,在一个巷道口,遇见几个中老年女人,一样地身着鲜艳的服装,带着醒目的头饰,在那儿撬海蛎,见我走过,其中一位向我笑了笑,神情友善。
我问:你们每天都撬海蛎吗?
她说:有就撬。
边说,她边指着旁边那位更年长些的、默不作声的女人,说:她从8岁就开始撬海蛎,现在70多,都撬了一辈子了。
我顿时想,海蛎这东西,怎么亘日持久地有这么大的需求量?是制作蚵仔煎(海蛎饼)吗?
蚵仔煎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经典料理,材料有海蛎、鸭蛋、猪肥膘肉、青蒜等,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在闽南漳、泉、厦,蚵仔煎甚至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菜。
我问:你们头上戴的花,真是太漂亮了,是真花吗?
她说:以前是纸做的,现在多是塑料做的。她(指8岁开始撬海蛎的老妇人)头上这个花是真的,你凑近闻一闻,好香。
我稍稍凑近一闻,她头上戴着的是一圈白兰花,散发着清香。
她问我:你是来游玩的?前面有座海神庙,你可以去逛逛。
我笑说:好呀!说完,继续往村里溜达。
深入村中心,便能看到一些蟳埔村别出心裁的老建筑,原来是用蚵壳砌墙做成的房屋,他们叫蚵壳厝。将大而空的蚵壳,垒砌在墙表,既美观又冬暖夏凉,还不惧咸湿海风的腐蚀。
许多年以前,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出发,驶往南洋、印度洋、非洲。返航时往往是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运回来后就随意堆放在海边。
直到有一天,渔民们望着堆积如山的蚵壳,突发奇想,试着用来做房屋的建筑材料。没想到效果竟是极好,甚至推崇备至,俗语说“千年砖,万年蚵壳”。
海神庙很安静,空无一人,旁边的屋子里,传来喧哗的麻将声。一会,一位六旬左右男士从那间屋子走出,走向他停在海神庙门前侧面、古榕树下的电动车。
到了电动车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清点着。我笑问:今天赢了多少?
他抬起头来看向我,笑笑说:我们老了没啥事,打打玩的,输赢也就几十块钱。
说着,他打开后备箱,拿出一包蓝盒芙蓉王香烟,抽出一支递给我。我推辞说:谢谢您,我不抽烟啊!
他把抽出的那根烟,放到自己嘴上,点燃,指着烟盒对我说:这是我侄子从国外带回来的,折合成人民币七八十块钱一包啊。
有亲属在国外做生意,这在泉州,是太平常不过的现象。据官方资料,泉州人出洋旅外,源远流长,早在隋初便已开始。目前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750万人;台湾同胞中,有900万人祖籍泉州。
因此泉州作为侨乡,名副其实,至于是否排名中国第一侨乡,或许还要跟广东江门比一比。国务院侨办主管的华侨大学,就设在泉州,厦门设有分校区。
我问:这烟是您侄子带给您的,您平常抽什么烟呢?
他说:我平时就抽一二十元一包的烟,这个烟,只是拿出来散给别人抽。
说完,他深吸一口烟,跨上电动车,跟我挥挥手,说是回家吃晚饭去了。
在蟳埔村的小巷里穿行,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沧桑和宁静感。建筑也许是新的,但生活是旧的,时光在这里,停留在从前。
在小巷拐弯处,一栋房子前,有一个老太婆,赤着脚,独自坐在那里撬海蛎。我望着她,她望着我,脸色无比平静,或许是语言障碍,她并无交谈的欲望。她看起来似乎很孤独,也许是心如止水:幸福吗?抑或完全接纳宿命?
而年轻一代的蟳埔人,已经跟大城市、世界潮流完全接轨了。在蟳埔村文化馆,我碰到了前面写到的蟳埔小黄。
蟳埔小黄的文化馆里,有他淘来的各式老物件,如鲸鱼化石、大的乌龟壳、古旧家居,等等。他还开了一个只有四间房的民宿,房间里沿袭着蟳埔村老式的旧家具和摆设,古色古香。这于他也不算是个生意,他说能保本就行。
他的妈妈,在蟳埔文化馆里,帮有兴趣的游客,扮成蟳埔女的模样拍照。我进去时,正好有一个女子在装扮着,不过二十分钟,寻常的城市女子,变身穿红戴绿的蟳埔渔女,别有一番风韵。
蟳埔女习俗,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前不久,凤凰卫视窦文涛带着歌手任贤齐,也来到了蟳埔文化馆,体验、拍摄蟳埔渔村,和蟳埔女的民俗风情。
随着蟳埔文化的被关注,曾有一个投资商过来,跟村委会谈,要投6000万开发蟳埔村旅游。村领导在跟投资商洽谈时,把蟳埔小黄也叫去了,听了一番投资商的开发理念,最后婉拒了这个投资项目。
蟳埔小黄给我倒了一杯咖啡,跟我谈起这些,我大为赞同。就我的感觉,现在的蟳埔,原生态,有韵味,如果急功近利地开发成过度商业化的景区,丢失了原有韵味,就毁掉了这个地方。
我问:据说蟳埔村人,是阿拉伯人的后代,是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比较多?
蟳埔小黄说:也不一定,村里有回族穆斯林,但有些也汉化了。我姐嫁到中东迪拜了,我姐夫信仰伊斯兰教,但我姐信仰佛教,相互并不干预。
我说:相互尊重信仰,这样很好。您的姐姐,怎么就嫁到迪拜去了,跟阿拉伯血统有什么关系吗?
他说:是我姐在迪拜做生意,认识的我姐夫。
我说:蟳埔女,跟惠安女、湄洲女,是福建沿海有名的三大渔女。蟳埔女,现在大体是个什么生活状态?
他说:蟳埔女,现在大多还是在做海鲜生意,泉州市的海鲜市场,到处能看到头上插着花的蟳埔阿姨、蟳埔女。像年轻一代的蟳埔女,现在做海鲜批发,给大酒店供货,一月能挣3万左右吧!
我问:我在村里看到的蟳埔女,哪怕像您的妈妈那样年纪的,往往有着少女般的身材,少有臃肿变形的,有何养生之道?
我问这句话时,正在一旁忙碌的蟳埔小黄的妈妈,注意到我这个提问跟她有关,抬头看了一下我。
但这个问题,还是蟳埔小黄回答了,他说:勤于劳作,不乱吃零食。像我妈那一辈人的生活,一般都是男人出海打渔,女人清晨3、4点去码头接船,然后抬鱼、分类、用水养好、批发,辛苦得很!
我在想,泉州被称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闽南语也起源于泉州,那么到底什么是闽南文化呢?
闽南文化,其实是闽南土著文化,吸收采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有机地融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
蟳埔文化,自然也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意:奇特而美丽的花朵)。闽南文化中,妈祖文化是举足轻重的,普渡海上众生的妈祖(海上女神、天上圣母、天后、天妃),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如果有机会去莆田旅居,再详述。
天色已近黄昏,我说:我要回泉州市区了,晚了怕没车了!
蟳埔小黄说:我正好也要去泉州市区,你坐我的车,一起走吧!
快到我的住处,他把车停下,我下车,道别。之后,他的车又汇入了滚滚车流,消失于灯红酒绿的夜色中。
他告诉我,有一个弹箜篌的姑娘,在等着他。
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我隐约闻到了夜来香的芬芳。
(特别致谢:泉州博友yaya5059、小黄,提供了本次旅居的住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