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们:印度的头象
世纪经济报道
华碧云
2006年10月,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欲以80.4亿美元收购比其销售额大4倍的英国科鲁斯钢铁公司(Corus),消息一出, 轰动世界。虽然在巴西国民钢铁公司的竞价阻击下,目前未能如愿, 但印度跨国公司的抱负却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格兰特桑顿公司的研究,2006年印度企业境外收购266宗,金额为153亿美元,名列世界境外收购排行榜的第5位,仅次于西班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印度企业的平均境外收购规模也从3年前每次1000万美元上升到4200万美元。同年印度的对外投资额也超过100亿美元。
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说,“虽然与世界标准相比,印度对外投资数额比较小,但我认为这仅是一个开端。”目前,印度已有36个工业家族年产值在10亿美元以上,它们是印度跨国公司的主体。
成长三阶段
印度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密切关系。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私营企业的发展从受限制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
第一阶段为半封闭半管制时期,发展自给自足经济。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外汇紧缺,政府限制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直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能够跨国经营的只有比尔拉、塔塔、马法特拉尔等少数几个大工业家族。
艾迪泰雅·比尔拉依靠输出成套设备和技术,在东南亚和西亚建立了14家合营企业,被人们认为是“敢于跳入深水掀起波浪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印度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小,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不过一两家。大部分投资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主要部门为纺织、人造纤维、造纸、机械、油脂和食品加工等,小部分投在欧、美的餐饮、旅店和汽车零件等行业。此后的十几年中发展并不快。
第二阶段始自1991年的改革开放,印度经济向自由化和全球化过渡。政府取消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并鼓励外国投资。1992-1993年度,国大党政府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在外国发行股票和债券;取消企业以现金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规定无需批准的对外投资限额为200万美元。此后,人民党政府放宽现金投资限额到400万美元。但这些松动都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的需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5个国家1997年资金外流所作比较,印度在限制资金外流的国家中居第二位。
在改革初期,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始跨国经营,但规模有限。到1995年底,印度的境外企业只有185家,投资额为22.2亿卢比。大部分对外投资集中在石油开采和信息技术部门,少量投资于制药。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加快。《2000年外汇管理法》生效后,印度储备银行对境外投资限制大大放宽,允许印度公司对外股份投资和设立独资分公司的投资额上限达1亿美元。除银行和地产外,允许跨行业投资。现政府允许企业在境外投资额超过企业净财产的一倍;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外金融机构融资。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企业跨国经营。
随着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电信、石油化工、制药、钢铁、汽车和零件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印度跨国企业。近几年,商品类如汽车零件、能源、石油化工和钢铁的境外收购也成为热点,反映出印度制造业在外国投资和新技术的带动下日趋成熟。跨国经营的信心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诀窍、品牌和高超的管理水平。
2001-2002年度印度批准境外投资905项,协议额为30.25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9.749亿美元。2002-2003年度批准1029项,协议额为14.703亿美元, 实际投资8.4718亿美元。近3年实际投资分别为15亿美元、45亿美元和75亿美元。
跨国先锋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硅谷的印度人与祖国的联系使印度企业捕捉到商机。由于信息技术主要靠智力,所需投资资金少而成为印度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印度软件和服务得以在西方市场上捷足先登,并很快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2006-2007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包括硬件)达478亿美元,占GDP的5.4%,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310亿美元。
大部分印度软件公司创始人来自中产阶级,他们以所受高等教育学到的技术知识或专业生涯作为智力资本,吸收国内外风险资金,通过不断创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它们把在境外收购对口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捷径。2006年印度企业在世界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部门的收购交易占印度境外收购交易总数的20%。印度学者Carol Upadhya称他们是新 “跨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有阿齐姆·普雷姆吉(Azim Premji)、纳拉亚纳·穆尔萨(NR Narayana Murthy)、萨特亚姆计算机服务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 Ltd)董事长拉马林加·拉贾(Ramalinga Raju)、HCL公司的董事长希夫·纳达尔(Shiv Nadar)、电信企业家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等。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已经在世界上收购了一些中小信息技术和服务公司。虽然外国员工平均年薪为10万美元,而印度员工平均年薪只有4万美元,从近期看收购并无丰厚的利润,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和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阿齐姆·普雷姆吉被视为“印度的比尔·盖茨”。2000年他是印度的首富,连续6年被列入《福布斯》10亿美元以上富豪名册,2006年以133 亿美元财产,居世界信息技术富豪的第6位和印度富人的第3位。他拥有维普罗技术公司84%的股份。该公司是印度第三大软件公司,其实力在于向客户提供终端对终端的整套服务解决软件、多种文化劳力和对业务流程质量的保证。它通过在国内外的164个服务中心、125个站和42个地区办公室为客户服务,在英美设立了全球指挥中心和网络运营中心。
该公司在收购在波士顿的Nervewire咨询公司后停顿了两年,但现在的收购节奏加快,自2005年12月至今,已收购6家公司:以4700万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的NewLogic,以2800万美元收购美国的mPower,2006年2月以2000万美元收购美国的cMango,5月收购美国的Quantech,6月以5250万美元收购葡萄牙的Enabler Informatica和以4600万美元收购芬兰的Saraware。 维普罗技术公司把收购这些发展不快的小公司看成是“一串珍珠”。它们在被收购后推出维普罗的品牌产品,很快即实现了盈利。其首席战略官Sudip Nandy说,“以往在境外收购的公司价值在2000万美元到5500万美元。现在我们准备收购1亿美元到3亿美元的公司。我们有信心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进行协作。有1家符合条件收购1家,有5家符合条件收购5家。” 可见其气魄不凡。
纳拉亚纳·穆尔萨创办的信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在过去两年收入翻番,市值达260亿美元,列入纳斯达克非金融类股票前100名内。该公司居印度软件公司的第二位,在海外有30个办事处和研发中心,雇用来自33个国家的550名专业人员。2005-2006年度的软件和服务出口金额超过20亿美元。总经理S. Gopalakrishnan说,“现在打算进行更多的战略收购,希望收购年收入在1亿-2亿美元的当地公司,以便更快地扩大市场或进入特定的行业。公司在美、英已有稳定的市场,将增加在德、法、拉丁美洲、日本、南非和中东立足点,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将扩大到2000人。”
版权归作者及原载网站所有,如果有侵权,请告之,将立即删除.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