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广州国际名酒展上看到,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全球30余个葡萄酒主产国组团入穗,不少地产商、温州商人亦由炒房转战酒业投资,组团参会抢夺进口葡萄酒市场“蛋糕”。据展览主办方介绍,广东四川商会、贸促会、浙江商会等各类机构为会员申请了众多参观门票,展期三天参观人员突破4万人次。
蹿红的消费市场吸引世界
2011年的进口酒消费市场已经远非几年前可比。进口酒的“野蛮”增长有目共睹。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的消费者尝试境外的不同口味的酒品,而欧美的红酒所伴生的异域餐饮文化更成为内地新富阶层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红酒消费的热潮;其次,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无疑对中国红酒消费市场影响巨大,由于前期货币量的超发,随着国内抑制通胀的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原有传统投资领域的房地产、股市、期货等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内地投资界迫切需要新的投资热点与途径,而数百年来,在欧美流行的酒品投资开始引起国内投资界的关注。由于植根于欧美文化体系,红酒投资在西方是一项收益可观的中长期投资项目。
目前,规范渠道的境外红酒进口仍以名庄和著名产区为主。记者从法国葡萄酒协会获悉,2010年7月至今,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总出口量达19.660万升,同比增幅达23%,其中出口量和交易额的“双料冠军”中国对其贡献最明显。“中国已赶超日本,成为德国葡萄酒在亚洲的最大出口国。”德国葡萄酒协会市场主管Steffen Schindler近日也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旧世界法国、意大利,新世界澳洲、美洲智利已经达到或超越高峰期,在内地的渠道与布局已经初见雏形,进入相对稳定的拓展期;而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欧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二线名庄与产区酒开始更加急切的奔向中国市场。如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罗马尼亚;美洲的阿根廷;非洲的南非等国的法定产区酒。这一特点在进口酒的前沿口岸广州表现得尤其突出。此次名酒展上,最为醒目、占地面积最大的不是法国和意大利,而是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展位。这些国家的红酒庄园围绕法定产区概念集体组团参展,显示了强大的阵容。
各路资本频现进口酒市场
与进口酒产区和庄园的繁花迷眼相对应的,是内地各级经销商们的高涨热情与按捺不住的冲动。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社会投资热点的转移,各类资本纷纷涉足酒类市场,而进口酒更是以其独有的特质吸引了众多热情。有资深投资人士指出:与白酒相比,从事进口酒销售,来源广,可选择余地大;门槛低;见效快。国外酒庄少说有几十万个,使得行业进入门槛不算很高,即便是10万元也能争取到某些进口葡萄酒品牌省或市的总代理,这也是催生各路资本疯狂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最主要的是国内拥有热情高涨的消费市场。由于沿海和内地消费观念的“时差”,利用沿海口岸优势,投资进口葡萄酒市场几乎没有不赚钱的道理。“温州的一个红酒商三年前入行,今年其葡萄酒进口量已达800个货柜,总额已高达4亿。”近年来一直关注进口酒发展的广州科通展览公司董事长贾燕萍告诉记者,在本届酒展上部分温州酒商更是组团到场参展或采购,而广州温州商会中,则有企业在广州瞬间买了100多个商铺,经营进口葡萄酒。
温州商人携资本进入进口红酒市场并非个案。香港世界葡萄酒中心大陆首席顾问曾微对记者表示,现在个人资本在红酒投资收藏领域很活跃,小至几百万,多至上亿都有。在新一批掘金者中,还频现房地产商的身影。“湖南一家房地产公司今年批量采购了西班牙红酒、火腿;一位潮汕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房地产商在参观完今年的广州国际名酒展后,决定进入,现正与外国酒商洽谈。”业内人士指出,资本进入进口葡萄酒行业,第一阶段是进出口企业掀起行业的第一轮掘金;第二阶段是建发酒业等众多白酒经销商向进口葡萄酒商转型;而第三阶段则是房产、药品、饮料等行业的资金流向进口葡萄酒市场。
支撑热钱大量涌入的是投资葡萄酒可观的利润,特别是在高端市场丰厚的增值空间和回报率。据上海红酒交易中心发布的报告,以投资拉菲2009年期酒为例,首轮、二轮和三轮的发行价分别为每瓶4230元、7050元和9400元。
报告显示,2002年以来,中国富商对拉菲、拉图、木桶等法国五大酒庄的产品投资持续增加,其中拉菲年增幅30%,超黄金17%近两倍。
在各路资本的热捧下,反过来促使全球各葡萄酒主产国纷纷向中国市场转舵,而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外向型出口,不少进口葡萄酒产区国家政府官员的身影也在各类进口酒推介会上出现。日前的广州名酒展上,西班牙、捷克、希腊、阿根廷等多个国家驻广州总领事都到场热推本国的葡萄酒。
热潮涌动下的冷思考
进口酒的“大热”是近年来出现的酒业现象。一方面,进口酒进入中国市场的大潮体现了中国酒类消费市场的包容与潜力巨大,充分体现了我国酒类营销界彻底摒弃了旧的狭隘的国货优先的传统观念,向成熟的市场经营理念更进一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从经济规律的层面,对这一市场现象做出分析与判断,避免走上过热调控的老路。
首先,国内进口葡萄酒的经销商与渠道存在过快增长。记者在进口酒最多的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抽样统计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受访经营进口酒企业成立不到两年,不少甚至是今年上半年刚刚成立,就代理了多国、多产区、多品种进口酒产品。此外,刚刚转行进入酒行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过多过快的无序增长,最终会导致市场规模的过剩与过热,“一窝蜂”现象是国人经商的旧习,在目前国内消费市场尚处于爬坡期,市场消费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过剩的规模只能招致消费者的感观与消费心理疲劳,消磨终端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引起购买力的下降。
其次,由于进口葡萄酒的快速无序的增长,以及国内进口酒研究型专家的稀缺,容易导致对境外品牌与葡萄酒文化理解的偏差,造成对生产国、产区、名庄、年份等概念的混乱,使经销商的进货来源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珠三角等进口酒消费量较大的地区为例,市场上绝大多数进口酒在其生产国仅售价10欧元左右,有些甚至低至2~3欧元,而在国内市场上却被认为是高端产品标以高价。目前,进口酒的混乱局面已经引起媒体与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进口酒乱象”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也会无形中让消费者造成不信任感,从而给大量的从业者带来负面影响。
记者在广州期间调查发现:不少商超的红酒消费80%是国产品牌,而进口酒的销路反而不好。近年来,广州地区的酒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红酒渐渐成为日常消费的酒品之一,消费者在节日也愿意购买些红酒送礼,但由于“品牌乱象”,进口酒品牌给消费者的印象较乱,送礼者不敢购买进口红酒,怕引发不妥,所以干脆选购国产品牌红酒,甚至名优白酒。
第三,目前的进口酒收藏引起的投资热潮,说到底仍是一种过剩资金流动的结果,与炒房、炒姜、炒蒜的原理是一样的,均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支持的主流投资方向,国内目前也仍没有形成权威可靠的进口酒交易与投资模式,而混乱的品牌信息、随意性很强的终端定价、过热的炒作与“全民皆酒”必然会招致政策层面和社会媒体的“关注”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从而引起全行业的振荡,而投资者也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和风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