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你为何坐立不安(值得浙江人好好思考)

erjian 80 0

  —杭州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思与想

  西子浓妆溢彩,湖滨、南山路灯火阑珊。

  行走在街头,迎着熙熙的人流,你被无情地淹没:大饭馆的嘈杂,酒吧刺耳音乐的喧闹,茶馆、咖啡馆的甜言蜜语,武林路、延安路的匆匆脚步……添了一分珠光宝气,多了一份荷尔蒙的刺激,西子的肌肤依然柔软。

  房里屋后老K麻将音碎,城里郊外拆房打桩声咽。

  一个渲泄着,浮躁着的都市,让人坐立不安。

  可是,高傲的杭州人,从来没有感觉坐立不安:这里的房价最高,这里的治安最好,这里的生活最乐惠,这里的世界最精彩。

  外面传来的数字,却让杭州有点不痛快。

  最近,2003年2月,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200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调查显示,收入平均水平,杭州(11778元)在上海(13250元)、宁波(12970元)绍兴(12133元)之后,杭州人很有点不服气。还是最近,200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蓝皮书》面世,《蓝皮书》对全国包括港澳地区200个城市作综合评核,结果综合竞争力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门、广州、东莞、苏州、天津及宁波。杭州根本找不到,唯一能找到的是其中一项“最具营销能力的城市”中杭州名列第12 。可气的是苏州列第8,宁波竟也挤进第10。杭州人真有点弄不明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苏州放在杭州之前,杭州人一直不以为然:那是为了韵律的顺口。现在,苏州却堂堂正正地排在杭州前面,招杭州人极度的不痛快。苏州不仅吸引外资总额是杭州的6倍,其完成GDP总值连续多年超过杭州。2002年国家统计局GDP统计显示,苏州(2080亿元)还是超过杭州(1780亿元),更要命的是其增幅(14.5%),也是超过杭州(13.2%)。杭州人终于没招了,耍起江南人的小聪明,常常使些文字游戏,以掩饰心中的不痛快。杭州的媒体上出现的往往是“居省会城市第二”云云,这样就把苏州这只拦路虎无情地撇开了。而宁波的咄咄逼人,更使杭州人难以痛快。至今宁波的很多经济指标已经超过了杭州,杭州的浙江经济中心的地位摇摇欲坠。杭州人开始坐立不安了。

  面对这个瞬息变幻的世界,安逸的杭州,你应该坐立不安!

  一、 “世界工厂”向我们走来(略 见附录)

  二、杭州 你往何处走

  曾是记者的王志纲已被称为“策划大师”,他的“城市定位”说,颇有点意思。他说,经营城市的市长是城市的掌舵人。我们的掌舵人往往是扯着帆蓬的船老大,凭感觉摸水路、把方向。现代化城市的掌舵者要求船老大变为船长,要会使罗盘,用卫星导航仪,看航海图。

  经营城市是摆在当今中国城市经营者面前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城市的定位。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从概念上说起来简单,但经营者往往被表象的、短暂的、历史的、俗定的等因素所迷惑,产生定位的错觉。这往往要求城市的经营者具备智慧的眼神,科学的思维和全面的眼光。

  再看杭州,一直在自己的城市定位上左摆右晃,严重地耽误了杭州的城市发展。以例为证,开口闭口风景优美的国际旅游城市,“东方日内瓦”。沾沾于“三面湖山一面城”而自喜,乐乐乎“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之类的诗句而不能自拔,细心地呵护着一草一木,潜心打造者他的“国际旅游城市”王国。

  上海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雏形的形成,“长三角”龙头地位的确立,杭州坐立不安。为显示其紧密接轨的步伐,提出了“上海的后花园”的定位,甘当上海的配角。还是囿于“风景优美”的思维,还是把杭州定在旅游城市消费城市。于是,加上几代人的努力,把杭州人培养成了游离于“浙江精神”之外的浙江人另类,成全了一批“围着西子湖,端着龙井茶,老K麻将不分家”的“杭州泡泡”,同样也培育了一些茶坊、酒肆的经营精英,崛起了一批拼打在全国的高级“火头军”。

  国际上IT业飞速发展,也正是杭州一帮IT后生们干得虎虎有生气,杭州已成为中国三大软件基地之一。由此就贸然认为:“杭州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没有港口,缺乏资源,杭州就不可能发展实体型的大工业项目,而IT正是杭州的方向”。于是,就有了“天堂硅谷”的理想。

  同时出现的“游在杭州,学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看起来经过深思熟虑,但过于分散的主题往往词不达意,使之产生行为的偏差。要么侧重旅游,使城市的经营者常常大兴土木,急功近利,刻意于城市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细节;要么突出“学在杭州”,大规模地创造“大学城”。我们当然惊叹其成绩,但如此短时间的迅速膨胀,也浮起了丝丝泡沫。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办大学更是如此。更令人忧虑的是,盲目的求高贪大,把中专、技校消灭了,产业技术工人到哪里去找?“住在杭州”,使杭州成为一片大工地,楼飘亮了,住宅宽敞了,房价飞涨了,土地发疯了……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眼睛发红的杭州背景的寻地者。而恰恰是“创业”两字,被轻轻地忽略了。

  城市的成长必须有相应的内涵去支撑,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的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养和建设上,否则,一旦把宝贵的资金都用在了城市的表面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内涵的充实,城市经营就象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还是樊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一些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忽视制造业的做法非常不可取。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如此。同样,高新产业要发展,但世界上没有一个科技大国不是制造大国,因此不能做“高端”就把低端丢掉。我们的经济增长要以制造业来创造机会。

  杭州的IT确实让国人刮目相看,也体现了“浙江精神”的内涵。但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高端科技不可能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事实上,实体业经济也是杭州经济的最主要贡献者。杭州IT的欣欣向荣,正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确实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花园旅游城市,应该脚踏实地地把祖宗留下的遗产经营好、打造好。但把主业定在旅游,就抛弃了很多创业者的参与者,某种程度上与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不相符的。旅游业虽然利润丰厚,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界的经济环境。而且依赖旅游来推动GDP是力不从心的,从杭州来看,只占15%。当然,发展制造业不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尤其是杭州,严把工业的环境关尤其重要。对杭州,旅游不仅不能忽略,还要提升档次,广吸海内外客源,以增加对经济的贡献,而环境恰恰是现代工业的强大吸引力。

  值得庆幸的是,杭州的经营者终于看到了问题的实质。2002年7月,提出了“工业兴市”的口号。市政府大张旗鼓地召开“工业兴市”大会,拿出900万分别奖给三位代表杭州创业者的精神领袖。从此,杭州走到了“工业兴市”的轨道上。新一季的春风乍起,杭州市再次强调“要把杭州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显示其勃勃雄心。

  确实,这是一次历史的机遇,国际制造业重心正在转移中国的事实不能忽视,尤其浙江,是这个重心转移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以“民营经济“为龙头的“浙江制造”,2001年的增加值就占全省GDP的46.3%,制造业比重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浙江制造”正在静悄悄地称雄中国,渗透世界。

  杭州,浙江的首府,你一定如坐针毡!

  三、 杭州 你前有狼后有虎

  目前,国际上已经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带视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长三角也一定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杭州在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更在发展。沿着沪宁、沪杭甬高速的一连串城市群中,大家都在咬紧牙关,屏气拼搏。

  要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天堂,杭州前有猛虎堵截,后有群狼围追。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这是一种吸纳了吴越文化的精髓,糅合了西洋文化的内容,经过百年而锤成的阴柔和包容。至今,海派文化时兴了,上海已成为一个符号,它意味着国际化、赚钱、市场、机会、小资或中产。APEC、世博、大小洋山港、磁悬浮全都是她的了。照相机的快门已比不过大上海的变化快。在新一轮城市竞赛中,上海的各项指数均排名第一,超越了北京、深圳和广州,更有人议论上海会用几年超越香港……

  2003年第一个工作日的早晨,陈良宇亲自乘公交车出行,体察民情,回来后,一系列措施很快出台,政府官员的特权被取消。接着,他对媒体说,上海的发展,关键是培养上海的城市精神,并说,城市精神首先是公务员精神。这些做法本身就是城市精神的体现。

  上海人的契约精神,效益观念,开放胸襟;上海政府的建立人才高地,拓展资本市场,创新制度和科学技术,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这一切的一切,是号召人们往上海进军的螺号。

  外资的宠爱情意浓浓。世界资本的“恋海”情结是如此缠绵,一部分原因是外滩使他们足以找到“家”的感觉。于是,有了大众的垂青,别克的落户,英特尔、西门子的蜂拥而至。目前,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跨国公司已达184家,区域性全球研发中心50多家,上海成了他们在中国乃至亚太的指挥中心。

  迁都上海,也成了国内实力企业的时髦。宁波杉杉的郑永刚,嘉兴茉织华的李勤夫,四川希望的刘永行,直接把注册地改在了上海。国内屈指一数的一流家电企业如海尔、春兰和长虹都先后从自己的创业城市出走,把各自的技术总部迁往上海。对于温州的一大批民营企业来说,“迁都”与其说是一次悲壮的远行,倒不如说是一次投奔未来的狩猎。数字的不完全统计是一个证明,仅去年上半年,外省市企业来沪开业的公司397户,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就有21户。

  “上海制造”本身也在锻造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的中国品牌。集成电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轿车43.6%,空调压缩机35%,电站设备30%,光纤25%……2002年,上海工业利润突破500亿。奔走在上海大地,西边的安亭是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东北方是以宝钢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区,东边是浦东的微电子工业区,东南杭州湾则是金山石化工业区。四大产业群,挺起了上海工业的脊梁。

  面对强大的上海老大哥,小弟杭州感叹:撼山易,撼上海难!可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可以学。而杭州要在接轨上海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杭州市长茅临生一语破的,他说上海叫响的是先进制造业中心,杭州可以是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是桥头堡,是窗口,杭州是大本营,研发中心,是生产基地。

  碧螺春

  杭州以产龙井盛名,苏州以碧螺春为名产。同是名产,商业意义上的龙井名声远远大于碧螺春。

  碧螺春多种在果树下,茶叶吸收了果香,而果树吸收了茶香,茶树与果树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现在这种现象被苏州人形容为苏州与上海的关系。苏州温柔而不失刚劲,古朴而不失精美的吴文化正是暗合着碧螺春的精神:吸收别人的,发展自己的。我不由地说,从文化、经济意义上,碧螺春击败了龙井茶。

  是的,在碧螺春的吴文化精神激励下,苏州高歌猛进。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西抱太湖,南接浙江,北依长江。处于苏南和浙江的结合带,以及环太湖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20年间,苏州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两次跨越。其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苏州的乡镇企业大发展,被称之为“苏南模式”,即“内生型”农村推动型经济,大大加快了苏州的农村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第二个跨越在90年代,一个新加坡老人沿着深圳、珠海、厦门、宁波、杭州、苏州、青岛、大连转了一大圈,最终回到苏州,停在那里画了一个点,建立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同时,借助上海的浦东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内生型”的农村推动型转向“外向型”的城市辐射经济。苏州下大力气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搭起了吸引外资的平台,大批国际资本涌入。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也标志着苏州以扩张城市为内核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的到来。如今围绕着苏州市区,崛起一批现代化的城市群,如张家港、常熟、昆山、江阴、太仓、吴江等。

  不知道当时的苏州是什么魅力感动了李光耀,使得杭州显得如此苍白。当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后,苏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他地区。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却有了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权限。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它成功借鉴了新加坡的先进经验,有效进行了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当浦东开发的号令吹响后,苏州又第一个修沪宁高速。谁先搭上上海,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说到这件事,杭州人真有点哑巴吃黄连。现在大量的外资公司在苏州设厂,上海港80%的集装箱货源是苏州和上海的。有人戏言,沪宁高速一堵车,电脑价格就要翻一番。

  苏州作为GDP全国第5位的成长型城市,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为各界所嘱目。2002年苏州创造的GDP达到2080亿元,递增速度达到14.5%,引进外资100.6亿元。制造业的比重在苏州经济增长中占50%以上,东吴大地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制造”的气息。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价的:苏州,这座历史上以刺绣、丝绸等著名的“丝绸之府”,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高科技前哨,它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2%,完成进出口额占全国的4.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9%。

  至今,苏州累计外商投资企业近万家,其中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83家落户,这83家企业在苏州累计投资项目203个,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研发中心也迁入苏州。外资的投向为什么会如此咬定青山,抱定苏州?台湾明基的老板一语道破,在苏州办厂,人才资源成本便宜只是一方面,产业链的聚集使得我们的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下降。明基来了,在明基的产业链上,很难数清有多少家尾随而来的企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州人把一个“人间天堂”经营得有条不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座杭州永远的姐妹城市,显得比杭州更有大气,更有文化。苏州把“古要古得透,新要新得高”定位成发展理念。说白了,就是既要保护传统文化,又要打造现代化的“人间天堂”。现在苏州老城还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格局和“三纵四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俨然淀成了城市的性格和文化。而城市的发展又另辟新地,合理布局,真正体现了“新要新得高”。正因如此,苏州理所当然地被列入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人的努力,使得苏州既拥有两个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又拥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城,真可谓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又高度融合,苏州不仅是人间的天堂,也成了创业者的乐园!

  苏州与杭州这是永远的姐妹,而今妹妹先嫁了,姐姐怎么办?苏州是杭州的一面镜子。

  “宁波帮”

  “宁波帮”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商业文化现象。

  “宁波帮”起于明,壮于清,盛于民国时期;发源于甬江,回旋于滨海,面向大洋;横行于上海,延续于港澳台,遍布于全球。“宁波帮”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开拓、创新、冒险的精神,崇商利、重教育的观念,钟乡情乡谊、团结协作、风雨同舟的品格。

  “宁波帮”的这种历史的商业强势地位,文化的深厚内涵,始终影响着宁波人的商业品格和宁波的经济发展。

  宁波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具有7000多年“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底蕴,近千年繁荣的中国港口贸易重镇的枢纽地位,在30多万散集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宁波帮”的纽带连接下,新一代“宁波帮”、“帮宁波”(指创业在宁波的外地移民)创造着宁波经济文化的辉煌。

  东方大港。宁波港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杭州湾西侧。东北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航道水深,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港区水城总面积270平方公里,最深航道18.2米。全港现有500吨级以上的生产泊位62座,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24座,有能适应现有国际第六代国际集装箱码头。至2002年底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集装箱185万箱。连续4年保持国内主要港口增幅第一,稳居全国除上海外的第二大国际港口。去年,与香港李嘉诚的和记国际港口集团结盟,再使宁波港如虎添翼。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枢纽和华东地区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呼之欲出。相信中信在大榭岛的开发,上海的大、小洋山码头建造,一定能使这个地区成为世界海港经济的“双赢”。

  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一直受到地缘居长三角边缘而苦恼。宁波人充分发挥“宁波帮”的智慧,寻找甩开杭州,直通上海的大通道。终于在200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跨海大桥的项目。杭州湾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桥长36公里,总投资约107亿元。此大桥的建设将使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由300多公里缩短到120多公里,这将大大扩大宁波港的腹地。同时大桥南侧的桥头堡慈溪、余姚两市本身就是宁波经济的支柱,促使两市快速与宁波市区连接,可使宁波市扩大为3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经济大市。一说到宁波,就会使人想起“红帮服装”。走在宁波的街头,满街都是服饰企业。但宁波人的开放心态使之各得其所,形成了今天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太平鸟、培罗成等名牌企业的雁形梯队。今天的宁波人是自豪的,在服装方面的“顶级加工水准”,加上名扬四海内外的传统“红帮”的精湛技艺、敬业精神、良好信誉,使之能与世界服装名城巴黎、米兰对话,共同引导时尚潮流。除了服装,慈溪的家电、余姚的塑料、宁海的文具、象山的针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强大块状经济,共同推动着宁波的经济发展。

  相比杭州人的浮躁与自得,宁波处处显得宁静温馨满是诱惑。宁波人从不把杭州人放在眼里,全省多少人为杭州的房地产“抬杠”起哄,没有看到多少宁波人追捧的热情。尽管上海人称宁波人为“小宁波”,但宁波人心里在嘀咕,上海才是“小宁波”。有句话说的好,宁波看上海就像不列颠人看美国,你看,只要是地道的上海人,大多数都有宁波的血统,几乎每家每户的上海人都有宁波亲戚。尽管面对上海人可以中气十足,但宁波人还是很谦逊,碰到上海人往往自称“瘪三”。可“瘪三”一直不瘪,从近代横行上海滩的“宁波帮”,到如今南京路上的宁波货,浦东的宁波商,宁波可以挺起笔直的胸膛。而今从普通宁波人口中念叨着的“港口”“外贸”“办厂”“创业”等词,相比杭州人的“喝茶”“蒲吧”“休闲”,上海人的“外企”“OFFICE白领”“ 时尚小资”,可看出涌动在用甬江大地的创业热情。

  宁波是低调的,宁波人又是智慧的。宁波人说“我们没有模式,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他们先是不看成分看发展,不看比例看贡献,不看规模看效益,实行多种经济齐步走。后是打破所有制界限,淡化企业“成分论”,以规模实力和发展潜力“论英雄”,出现了国有、集体、乡镇、个私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哪个转得快哪个先转的竞争势态。据专家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报告表示,宁波的制度竞争力是很强的,但少为人所知。他们不争论、不声张,静悄悄地进行企业变革。当杭州还在大张旗鼓地讨论冯根生的3%股权是否合理,这300万股金由哪里出时,宁波人已悄悄彻底地完成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制度改革。

  如今的宁波已是长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000亿元,财政收入250亿元,直逼杭州,瞄准苏州。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的地位触手可及。

  应该说,宁波是杭州的弟弟,弟弟正在奋力直追,杭州,加油啊!

  除此之外,与杭州处在同一起跑线的经济“小狗”正在变成一只只“小虎”。具有“永嘉学派”精神的温州,“酱缸文化”底蕴的绍兴,“贷郎挑”“铜匠担”传统的义乌、永康之辈正如猛虎下山,直捣黄龙。还有无锡、昆山、嘉兴、湖州……

  杭州,面对前狼后虎,你没有理由“歌舞升平”、“高枕无忧”、“麻木不仁”。

  四、 杭州 你照照自己的脸

  杭州的魅力是无穷的。

  环 境

  杭州得地利之优势,可谓美仑美奂,上天赐予杭州的太多了。“滚滚钱塘潮,轻波西子湖,浩浩良诸辈,吴越南宋都”。得天独厚地拥有优美的山水和繁荣的经济、悠深的文化。一个西湖生百媚娇态,一条钱江现气宇昂轩。真可谓是“三面云山一面城,一江清水城中流”。而冲出云山,放松抱紧了几千年的西湖,进入钱塘时代,顿使杭州人豁然开朗。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中心,浙江的东部核心,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的腹地,幅地广阔,发展自如。加上“活力浙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使得这一切都是一个日益发展着、成长着的企业理想的归宿。

  纵观浙江大地,第一代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在并不优越的环境下夜以继日地耕耘着,等他们长大了,要跳出小塘进大湖,寻找更优良的栖息地。杭州不正是他们的一个理想选择?外资也同样。德国工业联合会 罗戈夫斯基说,人文环境是外资选择的重要因素。我们聘用的工程师,如果让他们到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工作还比较乐意,但到其他有些地方就不行了。

  水资源

  杭州人陶醉在优美环境的同时,往往是一句“资源贪乏”,抱怨祖宗没给自己留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里要说,杭州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城市。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这本身是很大的自然资源。同时,杭州还拥有一大与矿产资源相对应的更大的资源——水资源。钱塘江,这条杭州的母亲河,依托其庞大的水系,借助新安江水库巨大的调节功能,源源不断地将清澈晶莹的液黄金奔腾着穿越城市,纳入东海,加上大运河及其支河密布全城,为杭州输入清纯的血液。

  10年前,在联合国的水资源会议上,专家警告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的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的危机”。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水资源更成为本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长江以北的很大一部分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危机,不要说工业,连生活用水也难以保证。大量的地下水被开采枯涸,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大城市一到旱季,生活用水限时供应,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有专家估计,到2010年之后,这些城市的水资源将很难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

  杭州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切切珍惜!丰富的水资源不仅能提高生活品质,也是发展工业经济的首要资源。要成为世界工厂,杭州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两所大学

  杭州的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此不必多言。而拥有两所顶级的大学,是杭州的内力与品位的源泉。

  拥有一所浙江大学,一直是杭州人的骄傲。浙江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显示了她的显赫。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和整合,在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照耀下,至今已是光鲜夺目。最近,《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尽管争论不断,还是把浙大置于清华、北大之后,名列第三,显示了其真实的力量。

  浙江大学自1998年四校合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以来,站得高,看得远,不断强身健体,招摹海内外拔尖人才,把目标直指斯坦福。2001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张德江携潘云鹤访问斯坦福,他悄悄地问潘云鹤斯坦福有多大,回答是44平方公里。潘校长趁机说,浙大目前加上新增的紫金港校区,还只5平方公里。我们无法与44平方公里相比较,能否有14平方公里?张德江说,浙大会有这个发展空间。回来后,在城西3100亩的紫金港校区边又规划了5000亩,并预留了大片土地。浙大的目标是打通新校区与玉泉校区,使之成为把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区、西溪景区、杭州高新园区、西湖区科技区囊括其中的科技风景区。在此同时,浙大不断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控制本科招生规模,重点往研究型发展。目前浙大的研究生远院已是一个涉及11个学科门类的138个博士、2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在校研究生16000多人(本科生25000多),成为中国实力最强、声望最高者之一。中国斯坦福雏形已成。

  国外大学的发展表明,一个研究型大学办在哪里,科技园区就在哪里兴起。事实也是,浙江大学每年源源不断地输出的优秀人才,很大部分留在了杭州,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琼浆血液。

  当然、在褒扬浙大的同时,不否定浙工大等其他校院的作用。

  杭州还拥有一所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的贡献有目共睹,而认可中国美院在杭州经济文化贡献的如此地位者寥寥。

  中国美院在中国艺术界的地位是穿越历史和时空的。1928年蔡元培创立的“国立艺术院”就以“思想自由,兼收并蓄”为办学宗旨,几经磨难,但其探索艺术真谛及在中国艺术教育最高学府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回头看,聚集和造就的一大批艺术家就让世人瞠目结舌,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苦禅、李可染、常书鸿、吴冠中、王朝闻、赵无极等一批抗鼎人物,直使美院人乃至杭州人语调洪亮。而今,新一代的中青年力量,无时不在决定着中国美术的走势。

杭州 你为何坐立不安(值得浙江人好好思考)

  中国美院是个艺术的殿堂。她远续千年艺术之流脉,近得西湖山水之为意蕴,使杭州多了多少艺术家、设计师、评论家,直接影响了杭州的城市品位与杭州人的艺术眼光。你看杭州的一园一林,一草一木,街道一装饰一招牌,城市一建筑一小品,无不渗透着美院的力量。尽管湖滨的“美人凤”依然飘然,但总不能飘得那样潇洒,尽管黄龙体育中心的浮雕依然呆立,但总不是立得那么自如,因为杭州人已知道什么是美的。近几年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新院系建设,又使艺术与时代携手共进。造型艺术、设计艺术涉及的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纺织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与陶瓷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实干人才,也为浙江工程学院、科技学院、杭州商学院等的输送了大批的教学力量。杭州的“女装”文化就是美院精神的直接张扬。吴海燕、张辛可、赵伟国们为杭州的服装业默默耕耘着,杭州人应该向他们致敬。

  当然,在赞美中国美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浙江工程学院等院校。

  诚然,杭州的遗憾也不少,它始终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软肋。

  伤 痕

  如今的杭州,西湖边的楼高了,高架桥通畅了,违章拆了,河坊街仿回去了,南山路亮堂了,雷峰塔安装完工了;湖滨在积极改造,西湖又向西挺进……杭州正在争分夺秒地亡羊补牢。其苦心,其方略,其举措,不能再去留与后人评说。

  不要与国际名城相较,对比苏州,杭州明显缺乏“大气”。一开始规划的头绪零乱,“围着西湖摊大饼”,把一个传承千年的历史古城折腾得千疮百孔,直至将要消失殆尽。如今要看杭州的“浣纱”清流,“中河”市井,“中山路”的辉煌,皇城根的恢弘,只能到城皇阁内的模型中去寻找历史的碎片。当杭州人从周庄、西塘、乌镇回来,才发现“老杭州”的平凡已成为电影中的镜头,画框中的艺术。如今,中河高架像一条深刻的刀疤把美丽古城的轮廓划成两半。十多年前,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声嘶力竭的呼喊,终没能阻挡住西湖视野内高楼的成长速度。而正在进行的湖滨路沿线的改造,也让一个杭州的地产奇才宋卫平“最为揪心”。

  杜撰了一个城皇阁的故事,看到了她的大而无当且张牙舞爪;雷峰塔不再残缺,仅从那“大卖场”似的电梯、钢体结构的冷硬就难以镇住法海的魔力。真正体现着“杭州速度”的河坊街复古,西湖南线的改造,看到了经营者们对历史文化的如此急功近利。要知道,修理法国巴黎圣母院的脚手架,经历了五年的精心呵护至今还没完全撤下,而造一个新景,深圳能,上海更能。可见,杭州人可能还没有从“给你一天,还你千年”仿古“杰作”“巨大成功”的愉悦中回过神来。行走在河坊街与南线,看着那一幢幢布满着粗糙雕刻的新木料或以水泥钢筋砌成的仿古的、现代的建筑,踩着那铺满的电锯切割雕琢成的青石板,才体会到乌镇人的艰辛。他们漫省遍县地寻找充满“包浆”和“年轮”的古石板和老房子来修补这座古镇,可为之振奋。也能体会到一个加拿大商人的城府和一个美国企业的用心。即将被淹没的山峡库区内的老城小镇中被中国人遗弃的让历史踩得光亮的石板,被他们以低廉的代价用集装箱运往枫叶之国;一座徽南的经典民居被安装在曼哈顿的街边。可为之哭泣。西湖南线公园里总算移了两座老桥和三幢古老的民居,摆在那里显得如此清高。这些都是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对于城市建设的解读,中国美院的许江有他自己的见解:“我们旨在提供一种独特的东方战略和一种全球化都市的概念”。

  末了,建议大家细读这样一种阐述,对杭州一定有所启发:

  西欧回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保存得那么完整,而旧城在建设中与新城的各种关系也处理的那么协调。因此那些饱经岁月的古典建筑和雕刻,那些曾经为一代文化名人留连的古老街巷和路灯,在各种新事物的比照中显得更美。厌新喜旧和破旧立新也是中国的传统之一。从某一方面来说,它对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是致命的。历史之旧与发展之新,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关键是如何对付处理。留下那些记忆历史的建筑,保存那些反映年轮的氛围,并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想要做好这些“表面”文章,却是有学问和修养的。

  毛昭晰老人的一段话更触动杭州人的神经: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杭州市区仍保持着吴越到南宋、明、清以来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面貌,躲过了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却倒在了现代化建设的误区中,实在令人遗憾。

  劣根性

  杭州被世人称为女性化的城市,几千年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造就了杭州人的品性。作家李杭育先生概括为“南宋遗风,软弱不争,胸无大志,小家碧玉”。

  杭州、杭州文化、乃至杭州文化背景下的杭州人,除了古代白居易、苏东坡乃至马可波罗极尽赞美之词,近代李叔同的感叹、徐志摩的愤怒、鲁迅的规劝、余秋雨的愠骂乃至一本《杭州泡泡》的不痛不痒,都只摸到了大象的大腿。现在的杭州人准确地说是个各种因素碰撞中生长着的“夹缝”人。位于地球温带的中国中部,没有北方爽快的凛冽,也没有南方干粘的燥热;紧挨华夏东部,没有内陆的顽固封闭,也没有享受蔚蓝色季风的直面吹拂。其个性,既留有南宋迁来的直率,又有呢喃吴越的粘“千”(杭话);干事业,既有北风的豪情万丈与安适懒逸,也有南风的“坚韧”“自强”“创新”“实干”,但在自然环境的醉人消气下,显得不伦不类。这些“夹缝”现象的融合的不伦不类,在杭州话的生硬中得到直接的印证。

  杭州人没有温台人闯天下的勇气,近跳不出西湖,远走不出钱塘;贪图着享受,消磨着意志,没有下大功夫干大事业的努力和气概。成大器的企业家中,宗庆后是另类,鲁冠球算是杭州萧山人,新锐中的汪立成是老余杭的,都没有泡过西湖水,至于其他颇有影响的人物大都是新近的移民。当然,杭州人不是没有在干事,从热热闹闹的商场、市场、餐饮服务业的比拼,到服装、IT行业的蠢蠢欲动,显示了杭州人的创业精神,但总显得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杭州人的耿直与大气的“杭铁头”精神,在贬视上海人的“精明”与“小气”的快乐中变得一文不值。

  “夹缝人”在夹缝中求生存,需要挤开缝隙的勇气和力量。说这些不全是玩文字游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一点没道理。

  音乐的或缺

  我们为拥有一所中国美院而自豪的同时,应该为没有一所高尚的音乐学院而遗憾。这也是潘云鹤院士的感叹。

  美术的影响还是能看得见摸不着的,音乐的影响更是这样。她的激情,她的舒扬,她的委婉,她的悲畅,无不渗透着人的精髓,直接影响着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直至生活的心态、事业的成败。

  世界上哪一座有品位的城市的上空不是弥漫着音乐的清香?音乐之都维也纳,她的文化之都,建筑之都,装饰之都都与音乐相辅相存,波士顿的交响乐、百老汇的歌剧甚至好来坞文化,正是美国精神脱离欧洲殖民地的真正独立,也在不断反哺美国人的创造激情。从意大利到法国,从伦敦到东京,音乐无时不在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创业。

  确实,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铭心刻骨的。人们常说,如果没有音乐,世界将会怎样?音乐的高潮与低潮,平缓与激奋,由此感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杭州人美丽的心灵正需要音乐来愈补。人们也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因为建筑风格与音乐风格同样是对美的追求,理性的享受。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一些表象的东西。杭州人对生活的态度,建筑的形式与神韵的把握,多少体现了音乐素质的或缺。无数次世界级的音乐家光临,不能使小小的音乐厅厅堂满座。去年的赴欧竞争“国际花园城市”,结果被排在厦门之后,也是输在音乐的元素。

  看看魅力,信心百倍;瞧瞧缺陷,应该努力克服。杭州,你应该走在前面!

  五、 杭州 你该做些什么

  亚里斯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说“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的环境和所营造出的生活方式越有吸引力,有头脑和有资本的人才就越愿意聚集过来。”

  杭州的魅力与遗憾、优势与劣势明明地摆着,杭州人应该怎么办?这个问号不仅仅是给杭州的船长的,也是给杭州的各级经营者、管理者,甚至是生活、创业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

  “工业兴市”的口号已经叫响,但口号的朝令夕改已被人们所厌倦。对于杭州来说,加强制度创新,重新进行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现有企业的产权,加大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是至关重要的。光是拿出几百万元钱来激励创业者,只能起造势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目的。当宗庆后在不久前再次接到上城区的100万烫金红包时,我看到了他笑容背后的一脸尴尬。同时壮大自我力量,让杭州人从西湖边的缠绵中走出来,形成一批新型的创业者。更要切实改善软硬环境。从软环境上说,要建立科学的管理者服务体系,降低商务成本,真正地体现以诚信为根,服务为本的机制。

  再扩一个“西湖”,再造一个“东海”,使杭州成为国内外大中企业的深水港。

  从“孔金瓯”加盟浙大想到的

  这是去年年底出现在杭州各大报上一条不起眼的新闻。

  孔金瓯,一个中国人并不熟悉的海外华人,一个罩着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院士和光学学会院士的光环,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电学研究所所长及电磁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头衔的中国人,定居杭州,受聘浙大,对于一个浙江人,一个杭州人,是多么的荣耀。从金庸到孔金瓯,从安南到霍金,从玉泉到紫金港,面对潘云鹤、张浚生们经营者的浙江大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国际名校的佛光在西子湖畔闪烁。

  从经营一个大学联想到经营一座城市。

  同一天,杭州的另一条新闻同样使人激动。一个锐气十足,被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最有冲击力的年轻企业——吉利,开到了杭州,把它的管理、营销、研发总部从台州“迁都”杭州。我们听到了李书福“立足杭州,放眼全国”的豪言壮语。

  近几年,杭州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东芝驶航母而来,UT斯达康稳居滨江……但我们已失去了很多机会。眺东莞,看苏南,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眼下,养大了的浙江企业一个个往上海搬,能不焦急吗?我们不能再失去机会,但我们还有机会。

  只要拿出浙大人的精神,抓住任何稍纵即逝的机会,耐心细致、苦口婆心、三顾茅庐都不为之而过。据说,为了霍金能到浙大,浙大人为此忙碌了整整半年,从中的辛苦与耐心难以言表,但浙大人做到了。同样,还有安南,孔金瓯……我们可以想象浙大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为大家所敬慕的苏州今天所得到的馅饼,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1994年,苏州开始大规模招商,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的苏州市台办主任谢鸣。他曾3次去台湾10次去日本招商洽谈,后来台湾已经把他列入黑名单了,他们不让他去台湾,说谢鸣把台湾掏空了。

  也是谢鸣,他把政府作风精辟地概括为6个字“安商、扶商、富商”,也就是说要完全开绿灯地做好服务。这次东芝把年产240万台,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设在杭州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芝1991年与杭州合资的“杭芝机电有限公司”与东芝有良好合作基础。是“杭芝”人以他的“安商、扶商、富商”作风赢得了东芝的信任。为此,我要说,杭州市政府应该把“工业兴市”的奖匾隆重重地挂在“杭芝”人的头上,而不在于300万、500万的奖金。

  市场是残酷的,也是有情的。有时候,初看一件小事,但小事能变成大事。当初昆山人以闻名的“大闸蟹”来诱惑嘴馋的台商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每年的10月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时节,全年最重要的招商洽谈会借着大闸蟹的名头举行。再说三菱与数源的手机婚姻。据数源章国经说,他在北京最高档的饭店请三菱高层吃饭花了7000多元,在杭州还是请他们吃饭,吃的海鲜更高档,只花了1300多元。两顿饭,最后让三菱选择了杭州。当然,招商引资没有象说的那么轻松,但细节能折射出本质。

  东芝来了,杭州人自豪,还有IBM、明基、宏基呢?不知做了多少工作。吉利来了,杭州人满足,浙江省内那么多长大了的民营企业,都在老巢翘头张望着,想寻找一个合适的窝。比如,如雷贯耳的德力西、正泰、飞跃、雕牌……再比如波导,这可是一条通讯产业的大鳄。在滨江,已拥有了东信、UT斯达康,如果加上连续3年位居国产手机产销量第一的波导,再加上数源科技的三菱数源手机,杭州就拥有了全国最大,威震世界的通讯产业基地。波导已于2002年注册了“杭州波导软件公司”,专攻手机研发,可喜可贺。可它最近又在大本营奉化圈地千亩,建立波导新工业园。机会不是没有了,任何条件都可谈,这样一个通讯产业的聚集地,对波导不是没有吸引力,而是一次飞跃的契机。杭州再不能错过。

  孔金瓯来浙大是一个现象,透过现象应该看到浙大人的敬业精神本质。愿杭州高举起“浙大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为“徐福新”塑像

  一张杭州人并不太熟悉的面孔,一副普通的眼镜后透着两支深邃的目光;步履矫健,精神矍铄;有爱用中指敲击下唇的习惯……在余杭电信局局长这普通的“俸禄”位子上,做出了震动世人的业绩。他是杭州人的骄傲,公务员的楷模。杭州要为他塑一尊高高的铜像,树在人们心灵的殿堂。

  他就是“小灵通”之父徐福新。

  被人们称为“阿福局长”的徐福新,是1970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30年的基层电信工作,18年的县电信局长经历,加上对通讯技术的潜心研究,使他积累了厚实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他于1996年担任浙江数字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不知为什么,竟还兼任着当了10多年的余杭电信局长。此时,正是电信和移动即将分家,当电信人正在为自己的前景担忧时,他却在默默地寻找着下一个业务增长点。

  1996年的一天,徐福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日本已经投入PHS(流动市话),他的眼睛发亮了:如果将日本作为移动通讯的PHS改造一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嫁接到中国现有的固定电话网络的闲置资源上,只要增加一些对固定网交换机接口设备和无线部分的投资,不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成本低廉的流动电话?徐福新为自己的新发明激动不已。次年,他去日本考察了PHS项目,回来后毅然辞去了多少人羡慕着的浙江数字移动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回到了余杭电信局,开始试验这项技术,并把自己的实验方案交给了UT斯达康,来共同实施这个项目。

  谈起徐福新,连杭州人也很陌生,而UT斯达康却如雷贯耳。谁知UT斯达康这个当初几位留美学生设在杭州的一个小企业,正是托“阿福”的福,靠着他们自身的胆识,他们的运行能力,他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直奔事业的巅峰。凭借“小灵通”项目,他们得到了孙正义的风险投资,在纳斯达克上市,并在竞争激烈、巨头云集的中国通讯市场气势如牛,日进斗金。

  “徐福新现象”说明,杭州是块创业者的乐园,更是UT斯达康的“福地”。UT的经营者们你们明白吗?

  他们明白了,尽管中国的总部在北京,但是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都设在杭州,最近又在钱塘江滨江圈地380亩,投资8亿元,建立一个24万平方米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在此我也向UT的经营者进一言。我不相信命运,但你们创业过程本身决定了会坎坷不断,安心做好做大杭州大本营不动摇,前面才能是久久艳阳天。

  浙江的企业家,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你们听见了吗?

  在通讯市场戒律森严的中国,竟能容忍“小灵通”居小小的浙江杭州余杭一角,点燃起撬动世界的星星之火,我敬佩浙江电信乃至杭州电信高层的宽容,更敬佩还是“公务员”性质的徐福新,能真正地“与时俱进”,“立足本职岗位”,自觉地实施“三个代表”(“小灵通”被徐福新称为“真正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让这个谁也没用过的技术,以一个县局局长的号召力,试验成功了空中话务控制ATC,解决了日本人没解决的地区漫游关键技术,大容量、大范围区域内用户移动通话等棘手问题。同时突破禁区,在余杭实现放号上市。

  徐福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时,余杭不仅成为“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顶级器材制造供应商的朝圣之地,也受到全国电信经营商的顶礼膜拜。在此禁不住插一句,在号称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肇庆电信局是全国第一个在余杭之外上“小灵通”项目者。上此项目后,顿时业务大旺,到年底他们得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表扬他们超额完成了放号和话务量任务,另一个是严厉批评他们越轨,擅自上“小灵通”。

  徐福新和UT斯达康获得了世界通讯史上奇迹般的成功。据统计,截止2002年12月,全国已经有320多个城市开通了“小灵通”。拥有1100万用户,其用户规模甚至超过了联通的CDMA。美国投资银行美林预估,“小灵通”中国今年的用户量将达到2500万。

  “徐福新现象”尽管争议不断,但他以他的行动和个性魅力改变着世俗的“杭州人”形象。杭州的管理者、公务员甚至每一个创业者,都需要这种典型的“浙江精神”的精神充电,杭州才能在新世纪成为真正的创业“天堂”。

  杭州人已经感觉到了压力。但在压力之下,不是举手无措,应该是练好内功,完善自我,奋起直追!

  六、杭州 天堂的梦想

  西子浓妆淡抹,钱江两岸灯火灿烂。

  此刻,尽情放纵思想,让梦幻无际无边……

  “小灵通”电话借用了叶永烈的“小灵通”之名,横扫九洲。此时,我也搭上“小灵通”的那辆“小水滴”车,乘着想象的翅膀,去漫游十年后的杭州,世界经济之都,国际制造业的天堂。

  遨游在杭州的上空,只见一片郁郁葱葱。那是一个6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仔细一瞧,树荫下隐藏的低矮小楼是一栋又一栋。不是说除了花园城市,还是个工业之都?可她没有一支烟囱。江南的高新科技园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已把滨江区与萧山区连成一片。如今的杭州也是一座滨海城市,占地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江东工业园让杭州城直接冲向东海之滨。东部的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吃掉了海宁市的一半,与江东工业区一起,把整个杭州湾紧紧地搂在胸中。城西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直延伸进西溪景区,这就是名符其实的“天堂硅谷”。城北,同样是占地上百平方公里的临平工业区,使临平区与拱墅区难分伯仲。

  天堂硅谷

  中国经济学巨人吴敬琏的神奇,再一次无情地得到应证:依托制度创新为先,“浙江精神”为源,浙江大学为本的“天堂硅谷”,正在跚跚中成长起来,成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印度的卡纳塔克。

  “天堂硅谷”座落于杭州城西,从原来的文教区延伸进“西溪风景区”内。如今的杭州人已经温涅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凤凰,花巨资精心打造好的“曲水潆洄,蒹葭深入”,具有自然野趣、水乡田园风光的西溪景区,已改变其单一的风光旅游功能,让那些国际国内的高科技巨头们,相聚在宋代遗风、“西溪芦洲”。

  芦荡秋色旁,百年柿树下,千年池塘边,一幢幢与环境相融的叭地小楼三三两两。雄起的微软大中华中心,奔腾着的英特尔研发基地,低调的印度TCS研发中心等国际巨头占尽“民族风情区”。杭州的信雅达、恒生、新中大、新利、兰德等十大企业固守“芦荡秋雪”。在“烟水垂钓”区,金山的求伯君还是不失新昌人的儒雅,在自家的小院内,与爱将雷军对垒,拼杀在黑白世界里;联想掌门人杨元庆,已没有柳传志阴影下的拘谨,踩在家乡的土地上是说不出的平实;高举“修身、养家、立业、助天下”理念的复星实业郭广昌从上海迁回家乡,也被称为“海归”。行走在景区内,碰到北大方正的张兆东,脸上还是写着他“台州人的硬气”,浸淫会稽文化的托普宋如华,笑咪咪的眼神透着“师爷”般的机智与狡狤。“探梅区”内,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中国IT新秀们,更是踌躇满志。

  门户网站行列的网易丁磊,因念念不忘家乡的海鲜,第一个把大本营的“最后1公里”光缆埋在千年池塘边;新浪的茅道临则紧随其后,享受着在河港里冲浪的惬意;张朝阳这只狡猾的“狐狸”,尽管不习惯江南的雨水,迁都确是出于无奈。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纺织网、包装网、塑料网这些商业网站,在鱼塘里真可谓是“如鱼得水”。

  西溪景区内,自然风光与科技人文显得如此相得益彰。游客们在呼吸着大自然的鲜艳气息中,到各家高科技庄园的门口张望着,寻找着自己的下一步创业梦想。

  这就是天堂里的硅谷,硅谷的天堂。

  通讯产业园

  钱塘江南岸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了世界级通讯产业园。

  占尽地利的普天东方通讯集团在占地3平方公里的临江桥头堡里,产值已超过一百亿美元。桀骜不驯的施继兴则已率其部分精干团队另辟蹊径,就在其洒过汗与泪的土地旁边高高地树起了他本人一股独大的“钱江渔村通讯有限公司”的大牌,与“普天东方”争霸天下。

  UT斯达康的今天,起码在中国已不把摩托罗拉、诺基亚放在眼里,从那三家并排着的大楼上三个大写的字母中,可以看出“M”与“N”已没有“U”字的霸气。占尽天下3G的“UT”门口,整天排着一溜想争分一瓢羹的通讯业务生产商的队列。此时,吴鹰脸上的大胡子已刮净,杭州大本营“3G”业务的如日中天,使他不得不把为“第三世界”人民服务的“小灵通”生产迁往武汉故里。

  “波导”则学着贾宝玉的腔调连呼“我来迟了”。当初杭州人的三顾茅庐没能打动“波导”人恩报奉化的慈心,此时只能在闻堰镇外的一环绕城线旁修造几万米的跑道,搭起生产“战斗机”的帐篷。还是华为的任正非脚踏实地,毕竟他的血液流淌着祖宗“婺江水”、“两头乌”哺育的实在。园区内只是他有资格能与盛气的吴鹰、内敛的余红艺平坐着轻声对话。

  唉!逝者如斯夫!站在瞬息万变的通讯世界大战战场上,感慨万千。

  吉利牌、万向车

  中国进入WTO后,尽管中国的汽车行业处处受到海外兵团的制肘,此时的中国一汽、二汽都被招安了,仅剩的中国两大民营汽车制造集团,则亮点频闪,象两条“鲶鱼”搅动着整个车行世界。

  与鲁冠球的铁匠铺一样,靠敲打铁皮冰箱起家的农民李书福,已不再是一个农民气质的“汽车狂人”,自把大本营迁到杭州江东开发区后,在他的海内外强手的智慧辅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他的“骏马工程”、“猎豹工程”、“雄狮工程”组合成的“吉利中国造”民族品牌。吉利的汽车年销量已达到2000万辆,他也成为中国中低收入者心中的“宗庆后”。

  岁月不饶人,此时的鲁冠球已经略显老态,常常叹息他过去“万向出击”策略的鲁莽,也叹息得政治人缘、经济体制、管理技术之先的中国万向集团,被一个草莽英雄拔得造民族汽车英雄的头筹。但鲁冠球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一个铁匠汉子的刚劲和韧性还在。好的是他的两位后辈,已能共撑一爿天,而他还在老骥伏枥、运筹帷幄。万向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适应新世纪环保和能源要求的“万向牌”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从江东工业园22平方公里的万向城中开出,潇洒地奔走在中国大地。

  每天电视频道上的一句雄壮的“万向前面就是路”的“万向”牌汽车广告语,终于圆了鲁冠球对杭州人民的一个承诺。

  服装之都

  今天的杭州,是一个与“米兰”齐名的国际服装之都。

  “四季青服装市场”得天时地利之势,经过大刀阔斧的整合和拓展,已远远超过常熟的地位,成为中国低、中档服饰的最大集散地。占常熟市场内三分之二比例的温州、台州、义乌服装售销生产商大都回归故里,因为人往高处走,月是故乡明。隅居江干区的“四季青”原来的腹地早已捉襟见肘。二桥和三桥之间的一条“四季青”跨江隧道,把“四季青”一直延伸到“万向”的老巢。江东“四季青”服装园内的“中国服装信息研发中心”大楼与“杭州大剧院”遥遥相对。大楼下气魄的广场上,一场“钱江杯中国流行色时装发布会”,正在从浙中移来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宅内,展示她的婉约和风姿。广场后一幢幢中国江南特色的别墅都是世界一流设计师的私宅。园区内,从260多个品牌中大浪淘沙出来的杭州“十大”女装名牌,其生产厂房占据最有利的地势。“雅戈尔”、“杉杉”、“罗蒙”、“夏蒙”、“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省内企业得到杭州政府特殊关照。而那些国外名牌的加工企业只能委曲求全,到江东工业园区寻找发展余地,因为土地没有了。

  再看市中心内,新华路的杭州丝绸城已是世界丝绸服饰的交易中心。龙翔服饰城撤了,延安路从武林广场到吴山广场,全被财大气粗的国际名牌所占领。以武林路为中心延安路与环城西路之间的一片,才是国内名牌角斗的窗口。

  欣欣然,世界时尚潮流,中国服装之都。

  包装中心

  10年前的2002年。上海、江阴、中山、杭州四城市的角逐“亚洲包装中心”的火并场景,至今列列在目。杭州人终于从失去“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噩梦中挣脱出来,吐了一口恶气。

  现在的“亚洲包装中心”,50平方公里的园区占去了临平工业区的一半。世界上最强大的包装公司都在此落户。原来已进驻中国的法国西博尔、新加坡安姆、香港鸿兴、台湾永丰、大日本油墨、SAP塑料软装也都顺势迁入。浙江本地的爱迪尔、胜达、中粮美特更是趁势拾级。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全国最集中的温州中小包装企业纷纷云集在此,进一步带动散居全国各地温州人的移民回潮。说实话,10年前的杭州的包装业如果不打温州牌,也难以摘下“亚洲包装中心”这块牌。当温州的揭牌欲望成为泡影后,则全力支持杭州。现今,与包装中心紧挨着的“天都城”,简直成了“温州城”,有人甚至戏称要让他成为杭州的“瓯江区”。“亚包中心”、“天都城”内,讲的都是外地人听不懂的温州话。连立足在江东工业园内的南存辉、胡成中也每天赶回“天都”,畅快着温州话和温州菜的淋漓。温州人喜欢群居,买房经常是左邻右舍一起整幢地买,早些年,硬愣愣地把杭州的房价吵上了天,迫使杭州本地人住到了郊外。现在,郊外房产的气候好了,温州人又舍城取郊,“亚包中心”和“天都城”的价格“噌噌”地往上升,窃笑着的是“总把赌注押对”的“广厦”楼忠福的脸。

  什么“亚洲包装中心”,就是一个“世界包装中心”。

  对于下沙工业园区也不能轻易忽略。整个园区被分成两半,一半是以东芝、IBM为首的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另一半是以娃哈哈、康师傅为首的饮食品工业基地。尽管那些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都是外方独资企业,大度的杭州人也不因其税利少而轻视他们。而宗庆后的娃哈哈却是横行中国,走遍天下。只是当初为逃脱体制的束缚,草草地与达能合作留下的后患,常常使他的胸口隐隐作痛。

  逛了一圈杭州经济美景,已经长大了的“小灵通”又贪恋在西湖山水、西子美人的缠绵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愿杭州成为世界制造业天堂的梦想成真!

  附录

  “世界工厂”向我们走来

  200多年前,一个叫瓦特的普通工人发明了一台蒸汽机,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200多年过去了,熬过了漫漫长夜,“幸运女神”终于向东方青睐,“世界工厂”正向中国靠拢,一头睡狮正在醒来。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一个自豪的标记。从玩具到电器,从服装到机械,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外贸出口连年递增。西方人说,中国制造正在创造一个制造业的“美丽新世界”。

  制造业,说白了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对零件装配的工业名称,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29个行业。尽管中国目前离真正的“世界工厂”差距尚远,但中国制造业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制造”至今拥有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业的80多项世界第一。

  过去2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有40%以上的比重。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商品出口的主题还是制造业。90年代来,制造业占出口额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同时吸收了一半的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能力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大制造大国。制造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世界已离不开中国。每年中国人为每个美国人生产约7双鞋子,10多双袜子……难怪美国人感叹离开中国就没鞋穿。世界也想制约中国。由于中国进出口持续强劲,反倾销案一个接一个,人民币明显受到西方要求升值的压力。一位叫盐川正十郎的日本财长在西方七国会议上的一项提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反全球通缩。中国人也终于牛了一回。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港澳地区,人民币已成伟起的硬通货。

  如今,通用来了,福特来了,沃儿玛来了……

  全球500强公司中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主要的电子通讯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来的,正在练着中国的太极以强身;没来的,则唾液击掌磨刀嚯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科尔尼公司2002年公布的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首选的投资国。可以说,中国正迎来新一轮跨国公司投资热。

  今年不出“元宵”,中国的“年”还没过完,但跨国公司频频传出信息,纷纷宣布增资中国,并调整投资的领域、方式、管理等方面,呈现惊人一致的新趋势:一是最新技术再入制造业。通用电气、松下、大众、LG都宣布宏伟的销售计划和采购目标,而惠普则加快新技术的引进。二是服务业成为最好的投资机会。韩国的SK、日本东芝要将服务成为中国业务发展战略的核心,开设在中国的流通领域的境外大型零售企业已有400多家,金融领域企业则纷纷申请扩展业务范围。三是加快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理光、戴尔扩大地区总部,瑞士的ABB,美国的雪佛龙,德国博世,法国普美德斯、西门子纷纷将地区总部搬到中国。

  有人在纳闷,中国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在哪里?人多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我国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有非常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降低了生产成本。我国还拥有一批很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同时这些技术工人有极强的学习精神。40年前,当德国大量投资巴西时,采用的策略是将德国的工程师派到巴西,而当他们来到中国时,则把中国的工程师送到德国培训。中国人的模仿精神强,配件商发展快。另一个是中国老百姓爱存钱。我国的居民储蓄在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有很高的国民储蓄力,至1月底已达9.8万亿,储蓄率占GDP的39%,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使得很多资本投资制造业。

  新锐经济学家樊刚说,现阶段是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阶段,这是最基本的。相信今后10年、20年都仍然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辉煌期可能会比其他国家更长。为什么呢?即使我们会制造宇宙飞船,但我们的鞋子、袜子还是有竞争力。

  前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世界历史,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幸运女神降临中国,长三角如火如荼。杭州,你有没有感到不安?

标签: 浙江人 坐立不安 杭州 好好 值得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