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造船业历史 悠久,目前也是世界主要造船大国之一,沿江、沿海有不少大型船舶生产基地,如上海、江苏沿江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广东、福建沿海等。
一、我国部分省市船舶业历史及现状
(一)南京
坐落于600年前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之上的宝船遗址公园是南京市为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而投资开发的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性公园,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当年宝船厂占地1000余亩,开作塘(船坞)七条,史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明清以来逐渐废弃,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现仅存古船坞遗址三条,即4、5、6三个作塘。
2012年,江苏省船舶工业三大主要指标仍居全国榜首,造船完工量超过2000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4.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0%。目前,南京共有大小船企40 多家,列入全省重点监测的大企业3 家。从近期统计数据上看,在江苏省泰州、南通、扬州和南京这4 个造船重点地区中,南京市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均不靠前。由于地域限制的原因,位于长江沿岸的南京没有宽阔的水域可以生产或运输规模较大的海工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船企的接单类型。同时,由于大部分南京船企转型升级的步伐较慢,目前所造船型仍以低档的散货船、客货混装船、集装箱船为主,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二)福建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沈葆桢等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创办8年之后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全盛时期曾有中外工人二三千人,造船速度一度是江南造船厂的两倍,洋员撤离一年多,船政局的学生就自行设计并制造出“艺新”号兵船,后来更造出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和钢甲舰“龙威”号,代表了帝国晚期造船的巅峰水平。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目前,船政文化主遗址区——马尾造船厂旧址,将打造成为全球唯一的“活体”船舶遗址区。而马尾造船厂及马尾旧港区、中外运仓储等一批涉迁企业计划搬迁至连江粗芦岛。
福建海岸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并且有悠久的船政文化。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便提出了建设海洋大省的设想,打造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造船基地。目前福建与国内先进造船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总量小、起点低、企业分散、产业集中度差,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全省船舶造船量、工业产值和手持订单等仅占全国的3%左右,居全国第六位。福州和厦门,虽然总产值相对比较低,但分别因为海洋工程辅助船和汽车滚装船船型,被列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另外,修船业的利润水平在20%左右,高于造船业的5%到10%。福建将发挥自身的海岸优势,以泉州修船厂为主,重点发展修船业。在“台海对接”方面,厦门引进台湾的游艇资源,目前“国际邮轮母港一期”已经被列入厦门市海洋“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福建省也提出,加快厦漳湾游艇业发展,争创游艇制造业大省。
(三)上海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创建,后由李鸿章负责。目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该厂从原址高雄路整体搬迁到长江口的长兴岛上。
目前上海仍是中国第一大造船基地。
二、泰州船舶业历史及现状
(一)目前泰州市宣传的船舶产业品牌历史基因——中共渡江战役造船基地
中共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旧址位于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白马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共军准备渡江时,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设于此。1949年4月23日,中共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这里宣告成立。当时,泰州不仅成为共军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驻地,还是制造渡江战船的重要基地。1949年1月,驻泰州的苏北支前司令部成立了船舶工程处,负责赶造渡江用船。泰州老渔行、花园庄等地的造船业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以造船为生,司令部决定将渡江战役的造船基地设在老渔行的江泰船坞,承担修造作战运载坦克和榴弹炮的专用船只。
(二)泰州船舶业现状
泰州船舶产业目前形成靖江沿江、高港沿江、泰兴沿江组成的沿江造船板块,泰州市内河船舶工业集聚区海陵园、兴化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内河船舶制造板块。
1、靖江沿江:上世纪90年代,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 建造出第一艘万吨级船舶,靖江由此开启民营企业建造万吨级船舶之先河。近20年来,随着以新世纪造船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江苏东方重工有限公司、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靖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和江苏省船舶出口基地。截至目前,靖江市东方重工、亚星锚链、新扬子造船、格菱动力等4家船企已成功上市。新扬子造船是我国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民营船企,也是首家登陆台湾资本市场的大陆企业。
2、高港沿江:随着口岸船舶、三福船舶等技改项目的实施到位,高港区船舶产品开始向多品种、大吨位、大容量方向发展。
3、泰兴沿江:随着锦盛、港华、沪鑫、华泰投资泰兴,泰兴船舶产业开始崛起。新扬子造船与泰州一家船企在泰兴虹桥工业园区联合注册成立扬子鑫福造船公司,双方投入36亿巨资建设船舶生产厂区,使我国巨型集装箱船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4、泰州市内河船舶工业集聚区海陵园:目前拟作为江苏省级船舶产业园区的有镇江、仪征、南通、靖江、海陵五家,而以内河船舶制造为特色的仅海陵一家。
5、兴化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据史料介绍,竹泓镇曾经是一个出海口。早在宋代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之前,该镇就有了制作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制作拉网船、海溜子等木船。进入明朝以后,手工作坊主要以制作农用船和内河捕捞渔船为主。到清朝末年,竹泓木船制作已成气候,制作工艺更加精良完善,并延至现今。目前全镇从事木船生产的手工艺人约80人,60余户,年产各类小木船近4000条。2008年6月,竹泓木船制造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泰州船舶业品牌历史基因的重塑
(一)泰州工业旅游现状
泰来机制面粉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是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它用机器生产面粉,使以前只知用石磨磨制面粉的人们耳目一新。解放前,泰州工业的主力号称“三泰”,即泰来面粉厂、振泰电厂、华泰纱厂,“泰来”是其领头羊。因其厂址位于泰州城西南郊外的九里沟村,泰州人习惯称“九里沟面粉厂”。 创办者王贻哲和汪子恒,都是科举出身的清末知县,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开办工厂,取名“泰来”,寓安泰吉祥、生意兴隆之意。上世纪二十年代,泰来面粉厂生产的绿、红、黄“三羊”牌面粉远销东南亚。1929年,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质量评比中,“三羊”面粉曾获二等奖,成为全国品牌。这个泰州唯一健在的古老工厂,因为旧建筑上保留的时代印迹,被定为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7年编制的城西街区控规中,该厂区已经规划为泰州老工业展示基地,旧式建筑作为近代工业遗产文物也得到原地保护。泰州市将分别以泰来面粉厂和航海电气厂旧厂房为载体,创立泰来文创园,建设泰州民族工业博览馆,建成一批名人工作室、创作室,使之成为全市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二)泰州船舶业品牌塑造的基本原则
1、超越狭隘的党派政治意识,从世界产业发展的进程角度考虑泰州船舶产业品牌的塑造。
泰州对于其作为中共渡江战役的造船基地的宣传,虽然从短期功利性的角度看,可以争取到不少政治资源支持,但是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一定要超越狭隘的党派之争,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度来审视。“解放战争”作为中国的内战,死伤极大,是同胞间的互相杀戮,是民族的大悲剧。因此,目前宣传的作为党争战役工具的泰州造船史,在此视角下也就立刻黯然失色。所以,泰州的船舶品牌历史基因要重新寻找自身的参照系和价值坐标。
2、体现城市船舶工业发展的特色。
泰来面粉厂作为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利用原有建筑修建泰州民族工业博览馆是可行的。但是具体到泰州的船舶品牌历史基因,与泰来面粉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异。目前泰州市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其中有“兴化面粉”,兴化面粉行业完全可以利用泰来面粉厂作为自身的行业品牌历史基因。
而泰州船舶业的品牌历史基因其实也是很丰实的,建国以后,泰州海光机械厂(主营产品:船用空压机、船用增压机)、航海电器厂(主营产品:船用控配电成套设备)、光明机械厂(主营产品:船用热交换器、空调器)、泰州变压器厂(后更名泰州海田变压器厂,主营产品:船用变压器)、电工器材厂(主营产品:船用交流接触器、船用磁力启动器)等一批企业成为海军军工及船舶配套企业。(目前原国营海光机械厂已经不存在,但根据厂名命名的海光新村、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却保留下来,由原泰州海光机械厂主要精英组建而成的泰州市海光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在泰州经济开发区已建成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的新厂区。)
3、现有船舶产业与船舶品牌的历史基因可以是一脉相承、直接联系的,也可以是不相关联的,船舶品牌的历史基因只是作为城市船舶产业发展的象征。
一个地区船舶产业品牌的历史基因,可以是与该市现有的船舶产业直接相联系的,如福州马尾和上海地区;也可以与该市现有的船舶产业没有直接关联,如南京的明代造船和南京现在的造船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作为南京城市船舶产业发展的象征。
(三)泰州船舶业品牌基因重塑的建议
1、泰州的船舶产业品牌历史基因,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化竹泓木船制作工艺历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就是建国后市内的传统国营船舶配套企业群发展史。今后不宜再以狭隘的党争之见的“中共渡江战役造船基地”这一历史作为泰州船舶产业的品牌历史基因。
2、泰州海陵民国英才谭伯英是杰出的船舶设计家和公路工程专家,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因读书勤奋,受到校长蔡元培先生赏识,毕业后先到浙江大学历史系任教,后由蔡元培先生提携举荐到德国留学。受到当时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谭毅然弃文学工,选择了当时国内落后的内燃机(汽轮机)专业,经过7年苦读,获得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回国后担任上海公用局第四科科长,负责水陆交通。他第一个将柴油驱动列车介绍给祖国,还开辟了上海市轮渡,并主持修建了闻名于世的具有重要抗战意义的滇缅公路。谭故居为乔园东侧的西式小楼,将来可开发为景点,成为泰州科技文化(船舶)的一个展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