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记 @冯唐的《三十六大》

erjian 52 0

  因为其作者的关系,这注定是一本尚未出世就争议不断的书。

  说起来,冯唐大概是我所知道的所有作家里最不关注销量和排行的一个了。堂堂华润医疗部的老总,年薪百万计都是兜着说的。印刷之前没有宣传,出版之后没有签收,默默上架,默默脱销,默默再版,只看见他在微博上转了几个或褒或贬的评价,某个经济报纸定期复制出来的其中一篇,从不二开始沿袭至今的“今宵欢乐多”的美女书照网签活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关于内容:

  里面三十六篇,连着出版商路金波友情相赠的后序,都在网上贴出来过原文。且迄今未删。去冯唐的官网上,甚至能找到他写过的所有文字的完整版,没有任何删减。或许考虑到相赠生活节奏和阅读工具的问题,还提供了ipad版epub格式,方便下载阅读。这三十六篇原本登在GQ杂志的专栏上,稿费想来是多过收获跟读者,加之作者本人亮瞎了俗人双眼的身份和身家,还有人说这是把网文搜集一下重新出版圈钱,就真是脑子被驴踢了。

  所有的东西都明晃晃的放在那儿,买与不买,自主权从来不在别人手上。你觉得他在骗钱你就别买,但是别人买了,你也无权怀疑其智商。

  这世上还是有人会支持正版,喜欢纸捧在手上的触感。而不是一个文件夹的txt。

  所有文章之前跟着他的微博都看过。由于作者发博频率不定,所以我一直以为是不定期更新,什么时候想写就写。想起谁来就给谁写。

  古今,中外,老少,物城,虚实,老友,神交。三十六封信写给了与其关系最亲密的三十六个对象。

  诚恳至极。

  开篇问好,收尾问安。不知是出于何意,才在一个时尚杂志上开了专栏用这种题材刊登,不过想来刚收到约稿的时候也并未想到会整合出书,并未想到会因此书被誉为“青年导师”,虽然说的都是多年来在俗世打滚摸爬的经验,可并没有一副居高临下教育人的姿态,明明扉页上印的作者简介中,各项身份都符合现如今“成功”的标准,(甚至是“生于北京”四个字,恐怕都会引起很大一部分人妒火中烧),却没有借机兜售汤药。三十六篇中没有任何一篇是讲述本人的成功路,奋斗史。通篇的逗号句号和文体所限不得不用的问号,除了引用,没见到一处感叹号。一切轻描淡写,不抱怨,不装逼,不教唆,不吹捧。语气平淡,没有大起大落,所有道理,常识,深浅,坠花,随着叙述,徐徐展开,铺陈,毫不突兀。写了成长,写了疑惑,写了肿胀,写了期望,写了叹息,写了忧虑。

  明明是以当今俗世为大背景,却没有一篇逼着去思考人生和人性,咒骂着操蛋的社会。

  整本书里面,没有别人,全是冯唐。他的世界观,他的价值观,他的处事,他的愿景,他对人性的包容,他对文字的敬仰和尊重(比如该写屄的时候从不写逼,该写屌的时候从不写吊),他对偶像的尊重,他对未来的信赖。在世人的标准和眼中,如此“成功”的一个男人,坚持阅读与自省,信仰常识,毫不避讳自己小事拧巴纠结,这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标杆。

  想事儿清楚是能力,能把想清楚的事儿说清楚是另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他能。他每次都说的特别清楚。却从不多下教科书的定义。看过了之后胸中一团念气起伏,细嘬之下,回味无穷,把这一口气缓缓呼出体外,所述之事,清晰明朗。

  我们被中国式教育填鸭填了这么多年,缺的,恐怕就是这种诚恳的意识层面上的交流。

  花非花,雾非雾。

  如果没有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惊奇,又怎么会有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惊喜呢?

书评一记 @冯唐的《三十六大》

  关于内容以外:

  从个人观点上,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他妈的没有腰封,有书签。

  这在现在,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现如今,基本上每一本新书再版的书,都有腰封,都有塑料膜包裹。而腰封上,无一例外,莫衷一是,全都是作者的各路好友不遗余力地帮呲牛逼,写的婉转造作拗口装逼,乍看之下,其实每条都差不多,根本看不出区别在哪儿。著名公知、出版大鳄、影视明星、总之谁粉丝多谁上,谁市场号召力强谁上。也不知道有没有确切数据统计说有了腰封之后这本书能比没有的时候多卖几个百分点,但看这股天下大同的趋势,想来是会有所帮助的。不过站在读者的角度,这个设计就很是鸡巴——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把书塞回书架的时候挤破旁边两本的腰封了,若不是其质量不好,真想通通剪了,当书签用。有次恶趣味顿生,把所有书的腰封全拆下来,无脑打乱了之后再随便安回去。如果忽略掉颜色搭配问题的话,单看上面力捧狂顶的文字,竟然,毫无违和感!

  真是操蛋。

  也不知道是不是原本做书签的那部分预算全划走做腰封了,现在的书,有书签的,简直百中无一了。

  真是想吐槽各位大佬,麻烦注重下现在还会买纸质书的土鳖读者的阅读体验,一份精美突出主题的书签,着实能为这本书增加不少的人文关怀。现如今网媒来的铺天盖地,这么不注重细节的一味破罐子破摔也终究不是办法。而腰封那种东西,看多了就跟山呼万岁没什么区别了。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封面的时候,我也以为它有腰封,只不过腰封是作者的黑白照,没有斗大的人名和冗长多余的马屁。后来书到了手,才知道只是封面上颜色印制的强烈差异而已。

  还是精装……

  更显分量。

  翻开,书签滑落……

  跟着眼泪都快掉下来,甚至都管不了书签上其实是他另一张自恋照了。

  苗炜的新书,《寡人有疾》,最后几页中有一页列的竟然全是冯唐的书目(关于这点我迟迟没想明白),这本书里也有,只是少了第一行标明的“敬请关注更多冯唐的作品”。里面有一个《冯唐诗百首》,下面跟了一行小字,写的是“其实我写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除了那本被禁的《不二》,我就差这本《冯唐诗百首》就凑够冯唐全集了。(之所以没买,是因为实在欣赏不了所有的现代诗,每逢有人说自己是个诗人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湿裤裆的湿)

  所以,在我眼中,除去诗不说,小说和杂文的顺序,是应该颠倒一下的。

  从北京三部曲开始,他独有的这套创作方式便已成形,大概处女作出版的时候其本人的积累修养已然足够,这么多作品下来,文风和习惯并没有一丝改变。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再没有过进步。小说中,不分题材,所有男女都是半仙儿,时不时的吐槽出一大堆只有主语跟谓语的短句,抖个机锋,接连着七八个的排比下来,具有相当程度的视觉冲击性。这一点倒是几乎能和一代宗师里面的人有的一拼,所有的人不管身处什么层次什么地位,说话都拿着架端着腔,就盼着能有其他人拿着纸笔把话抄走回去细细研究这里面到底包含了多么广阔的哲学空间和小宇宙。所以哪天王家卫写剧本找不到人了,冯大老爷完全可以代劳。

  他说要继续探究汉字表达的可能性和极限。听起来异常豪迈励志。可看了《天下卵》,里面的短篇给我的感觉,却是他的极限,《不二》已经到过了。

  倒是杂文写的有理有据,逻辑理性客观样样不缺,时不时疑似跑题的来一句,可深究之下从未离题。多少遍读完,都觉得眼前一亮。无数次模仿,却终究学不来这幅神韵。究其原因,大概是沉淀不够积累不足。

  像跟着大师傅学做饭。菜的切法,加各种料的时间和剂量,火候的控制,仪表盘上指针的偏离角度,甚至于挥勺的动作,都记的一清二楚,烂熟于心。自己接手,照着做了,在厨房墙上开个洞,旁人从洞中只能看到锅跟拿着大勺的手,前后两人所有动作完全一致,简直是完美复制。可是,偏偏,做出来的菜,就是两种味道。这些东西说起来玄乎,科学也解释不了。可却现实存在。

  不过能真正做到完美复制的,大概只有伟大的反革命剽窃犯郭敬明老师了。

  再次致敬。

  关于书的其他:

  一,年底了,二叔开着车出去收一年到头的债。我看着他刚四岁的儿子,趴在床上拿着书教他识字。十几分钟之后,才把这几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字,认了清楚,而不是记住了音节。换个个儿,也能念对。

  “来,念,这四个字,是什么?”

  “三,十,六,大。”

  二,刚上大一的表弟放了寒假回来,一脸的青涩跟兴奋,向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橘子。时刻抱着一种家门不踩便要出去找人大酒一场的亢奋,我是再也不行了。回家三天出去喝了五场酒,真是惊人的战绩。

  明明年纪上只差了两岁,可因为年级差了五级。尽管生理上来说各种激素分泌指标类似,活跃程度大抵也该差别不大。可研二跟大一之间的差别,却决定了外在行为的一切。所以青春从来跟年龄无关,而是所处的阶段跟心态。

  相比起生理定义,它更趋近于心理定义。

  我煞有其事郑重其事又含情脉脉苦口婆心地跟他说:“我这个年级了,才看到了它。转眼就要毕业了,就算是践行,也要边摸索边来了。你刚上大一,有的是时间揣摩跟消化。我若是大一的时候看到了它,恐怕现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想起来还真是羡慕你。”

  他乜了一眼书的封皮,见个留着胡渣的男人装逼地端着红酒杯,卖萌地挤着眼。一脸的不屑跟鄙夷,不屑是对书,鄙夷是朝我。

  “你当年跟我说断背山,春光乍泄是好电影的时候,我就该想到的。不过你不用担心,我不会跟我姑妈说的。难怪你从来带回家的都是些大老爷们,一个女的都没有过。哎。”

  说着从书包里面掏出了本书,牛逼闪闪地冲我晃了晃,眼神骄傲,画外音大概应该配上:“这才是一个爷们应该看的书!”

  我看了看封皮,没有腰封。上面写着,

  《当李晓峰成为sky》

标签: 十六大 一记 冯唐 书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