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成西就:跳好“双城舞”,写就“双城记”
——关于高原东部城市群与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
文/裴有青
西部开发,机遇无限。区域竞合,大势所趋。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正迎来了新一轮的城市群发展机遇期,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为第一梯队代表的三大城市群,已经或者正在迈向世界级城市群,展现出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雄心壮志和强大实力;以“成渝城市带”、“关中-天水城市带”、“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郑州中原城市群”等为第二梯队的主要城市群,正逐步向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快速迈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以“兰西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贵安城市群”等为第三梯队的城市群虽然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但目前它们各自的影响力也只限于区域级别,正迫切需要通过整合升级来提升综合竞争力;以“高原东部城市群”等为第四梯队的省级城市群战略,其影响力大都限于省内,同时也是省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以城市群的聚合力量和共同作用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又能促进构成城市群每一个城市个体快速稳健发展,是今天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作为青海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高原东部城市群战略,其两大核心城市——西宁与海东的一体化进程一直是近几年来青海发展的热门话题,也是高原实现崛起的关键所在。可以说,高原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东部城市群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目标,西宁-海东一体化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首要命题,而如何定位两座城市的发展关系,走好区域融合发展的每一步,充分发挥区域功能价值,使青海进一步融入更高层次的国家区域战略中,更是东部城市群崛起和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
本篇将通过对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和一体化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总结一些有益经验做法,重点从高原东部城市群的战略走向和西宁-海东城市一体化的战略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战略推进提供更多的合理建议,为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更多更科学的有效路径。
一、战略走势:重点城市群与重心城市一体化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东部城市群的发展、西宁-海东城市一体化,既要以青海的实际来谋划未来,更要跳出青海谋发展、站在国家层面促融合,以宽广的格局和长远的态势来看待青海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合拍,与国家的战略走向相融合,推动本土区域化进程。
在此,我们调查研究国内一些重点城市群的优势发展理念和重心城市一体化背后的规律,通过所处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影响力等因素,概括总结出三种主流发展模式。
(一)“双子星”模式:强强联合谋全局
此类型的城市群及城市一体化,主要由两座实力相当的城市组成,在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环渤海区域的京津一体化与西南区域的成渝一体化。
京津一体化:以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重镇天津这两大直辖市为主导的环渤海城市群,同时也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由于特殊的功能地位,京津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战略角色最为重要、经济体量最为庞大的两座超级城市的一体化生动案例。但两座城市的融合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争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都想将最好的资源、最佳的产业、最大的企业、最全的功能都集中到各自的城市中来,直接导致两座城市的定位模糊,竞争内耗不断加剧,多年来其区域综合竞争力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直到近几年,两座城市才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对明确分工和发展重点进行梳理,使北京作为首都和世界级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而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两城清晰的定位和发展重点的转变,再次引领环渤海区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成渝一体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区域发展力量的持续升级,造就了西南地区两座超级大都市,同时也形成了围绕成都和重庆这两大主力城市的西南新型城市带。一个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一个是西部第一大省会城市,西部地区两座最大城市的一体化进程,目标直指形成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在产业方面健全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的发展机制,重庆在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成都则在商贸物流、互联网产业、服务业等方面位列西部各大城市中之首。两城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发展方面的默契配合,极大地提升了成渝城市带在整个国家的重要地位和角色。
(二)“互补型”模式:你中有我齐发展
此类型的城市群及城市一体化,主要是由发展水平均较为强劲的“主副城”组成,在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华东的沪苏一体化和华南的广佛一体化。
沪苏一体化:以中国经济第一城上海为龙头,集合了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和江苏两省主要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总量最为庞大的区域,三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互通互补有效途径的顺利推进,使得这一区域诸多产业形成完善的配套支撑和强大的竞争力。在这个城市群中,沪苏一体化是一个极易被人忽略、但事实上却已经是一体化进程推进极为深入的重要案例。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世界级城市,在金融、信息、物流、商贸等高端服务领域在国内有着首屈一指的影响力,而苏州作为中国“准一线”城市,在工业制造、加工贸易、园区经济、旅游业等重点配套产业领域是国内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从经济契合度和发展粘合度来看,上海和苏州是国内目前由市场化行为推动进程最成功的大型城市一体化案例之一。尽管苏州已经是国内前十大城市了,但凭借与上海为邻的地理优势,以主动姿态融入大上海的国际化进程中,积极承接上海的一些优质产业转移资源,争做上海“后花园”,并服务上海全球化之路全过程,两城在一定程度上将发展互补理念做到了极致,同时充分验证了“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一道理,合理的定位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上海、苏州双双成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大赢家。
广佛一体化: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构建的第一个超级城市群,以两座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为“双龙头”,由广东珠江口两岸经济最为发达的九座城市构成,珠三角地区以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产业链、最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技术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耀眼的超级区域之一。在这个城市群中,广州和佛山分别是广东第一和第三大城市,也是目前全国城市一体化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和最具价值的典型代表之一。广佛一体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一体化,而是以广州和佛山极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将这个概念更进一步升级,通过交通连接、产业互补、信息共享、产城融合等步伐的加快,正在努力使“一体化”向“同城化”转变逐步成为现实。佛山在与广州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被广州所同化,而是利用广州的国际化大平台,使自身制造业技术触角和市场服务延伸到更广领域,在搭建一流创新研发平台和“互联网+制造业”的方向上走出了更宽阔的路子。而广州以佛山广阔的腹地为基础,释放出自身国家中心城市的巨大能量,力促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以其先进的制造业作为广州坚强的后盾基础,进一步强化广州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提升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产业服务能力和城市辐射范围,成就珠江三角洲城市一体化实践最佳案例,成为中国最发达城市群和典型城市一体化的先进样板。
(三)“融合型”模式:龙头带动共进步
此类型的城市群及城市一体化,主要由经济实力悬殊比较大的两座或多座城市组成,在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关中地区的西咸一体化。
西咸一体化:以千年古都的影响力,通过西咸一体化为通道,更将触角延伸至三百多公里外的甘肃天水,从而构建起跨大区域一个多点位城市群,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城市一体化案例,西咸一体化的品牌效应和聚合发展优势效应明显:西安作为西北第一大城市,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但与同样级别的西南第一大城市成都(直辖市重庆除外)相比,西安近十年来的发展势头相对较弱,两座城市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西咸城市一体化的推进,一方面通过资源、产业优势互补,进一步向甘肃天水延伸,以城市一体化推进城市群建设步伐,集中力量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大西安,另一方面,作为西安周边最具融合价值的咸阳,可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与经济体量和各种发展资源都远远强于自己的西安进行无缝对接,主动将自身融入大西安战略中,在与西安以及城市群发展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关中经济带在国家级区域战略中的形象和地位。
二、高原新势:东部城市群与西宁-海东一体化
(一)高原东部城市群初探
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西宁、海东两市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高原东部城市群,可谓是青海乃至整个高原地区最为耀眼的区域:两市以占全省不到百分之三的面积,聚集了全省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三分之二的GDP。高原东部城市群在多项指标,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方面,早已成为整个高原地区的冠军,特别是在生态相关产业的开发利用、特色有机产业的品牌中心首位度作用发挥以及高原地区产业转化资源平台辐射影响力等方面,东部城市群有着相当的资源优势。
但站在国家层面看区域,高原东部城市群所创造的成绩,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又显得微不足道。按照经济数据来看,2016年东部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宁和海东的GDP总和仅为1670.96亿,即使与隔壁的兰州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跟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一些中大城市相比,高原经济发展的短板效应尤为明显,区域相对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不明显,大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
1.省会西宁:高原第一城的“小经济”
西宁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和青海省会城市,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其在省内发展主导型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作为青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通讯等各项领域“领头羊”的带动作用特别明显,这一基本常识和判断,是推动青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西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营销升级方面的大手笔,使得西宁的区域影响力和城市综合发展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在全国层面上看,高原经济发展的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经济总量占青海省半壁江山的西宁,2016年的GDP为1248.16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高于拉萨。这除了跟高原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生态使命有一定关系外,也跟自身发展理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度不够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看,与沿海地区和内地发达城市相比,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产业不够突出、特色不够明显、品牌不够响亮、营销不够到位、竞争力不够强”的态势,在对外开放程度和引进投资力度方面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缺乏具备长远发展力的主导型产业和大型企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度不足,这些发展短板直接导致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西宁作为整个青海高原和东部城市群的核心,同时也作为青海融入兰西经济区的主要城市,需要高度重视发展短板对城市发展所造成的成长限制,重新梳理发展要素,在培育新型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产城融合等方面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头作用,以区域一体化的成长力量推动高原经济跨跃式可持续健康发展。
2.门户海东:青海新增长极的困惑
海东作为青海人口第二大市、农业第一大市,又是连接青海与广阔的中原地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等中国大部分区域的地理“东大门”, 并且作为高原东部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兰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青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个年轻的地级市,海东撤地建市五年以来,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融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的参与度、城市规划和城市框架构建以及在一批特色项目引进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海东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海东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低,2016年GDP仅为422.8亿,以农牧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附加值较低,其潜在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以制造和生产 代表的第二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处于初加工模式阶段,而且处于转型期的新型工业成长力量相对不足,以品牌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应不明显。产业层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海东的发展存在着由于先天优势不足而导致发展后劲相对缓慢的现状,这对于海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基于这个认识,再来看海东发展,在东部城市群中如何破解“既要总体以西宁为中心、又要体现自身独特优势”这样一个发展命题,在新形势下作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路径。而按照省委、省政府“将海东打造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殷切期望和战略方向,海东承担着青海东部发展的重任,同时也主动承载着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成长提供先行先试的样板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讲,海东需要从高度、广度、深度、强度、关联度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布局和谋划,期待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能够展现新格局、创造新奇迹。
总体看来,海东是青海高原东部区域的“优质资产”,同时也是一块资源优势明显、但仍需大力挖掘和亟待着力培育的“隐性宝藏”。因此,海东的发展既要放置于高原的特殊性,又要对标“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的大背景,首先要在城市定位和城市角色上来一次深刻梳理,按照海东目前和今后在整个区域发展长远战略意义来看,海东之于青海的角色,应该是相当于深圳之于广东、厦门之于福建、宁波之于浙江、苏州之于江苏、青岛之于山东、大连之于辽宁,发挥出与省会西宁一起构建高原东部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双城记”强大功能。
3.互补发展:共建繁荣东部城市群
把握和谋划东部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步,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趋势、中国新时代城市化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机遇、青海与东南沿海地区战略协作发展为契机和抓手,深刻梳理东部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问题,创新发展思路,以提升长板、补缺短板的方式,整合全球更多优质资源,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和东西部合作发展模式,在跨跃式发展道路上为青海乃至西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从青海总体发展角度看,作为高原东部城市群战略的核心城市,西宁与海东的关系定位和发展潜力,直接影响到东部城市群的发展前景。关于东部城市群和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谋划推动,我们不仅要积极总结和吸取相关区域典型案例的发展优势,同时又要规避一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典型的冲突现象。在具体战略推进过程中,多一些包容性的融合模式,尽量减少政策和规划中的无序重复竞争甚至对立面,才能使以西宁和海东为核心的高原东部城市群的发展能量,逐步成长为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兰西经济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从西宁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单纯以经济总量比较,西宁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毫无竞争优势,但同时它的一些特色化优势资源却具有极大的成长潜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优劣势互补发展的理念问题,要在自身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方面寻找突破口,综合分析,西宁可以在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重点规划:一是在推动高原旅游升级方面,在打造自身精品旅游路线的基础上,可以作为辐射整个高原旅游的中转接待站和旅游集散地,做好高原精品旅游优质服务品牌,打通相关运营机构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全方位服务节点,一来一去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应不言而喻;二是在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方面,西宁完全可以打造成为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品牌的研发和孵化基地,以整合省内外特色行业的优质产品为主要形式,强化“互联网+”的高原总部效应,打造高原品牌营销服务中心,成为高原优质品牌走向世界的首发站;三是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方面,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聚集优势,在以服务型为主的功能价值方面做好全省的排头兵,尤其是在商贸、物流、会议会展、旅游度假等方面对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的辐射影响力上,西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是在强化中国夏都品牌方面,西宁还有待在规划和营销上进行战略升级,通过强化支撑大品牌的实体建设运营水平,不断提升西宁在国内外的特色品牌识别度和社会影响力,在积极的品牌构建行动中树立自身的独特优势。
从海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东部城市群中,海东既要加强与西宁的融合进程,更要在错位互补发展上下功夫,以潜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来提升城市产业价值。一是在农牧产业带动方面,集中力量打造高原特色农牧现代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农牧业种植养殖为基础,以绿色有机产品的供给为竞争力,开发培育多层次的农牧产业结构,在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一二三产融合方面做足功夫;二是在工业制造升级方面,运用现有政策资源和技术经验,加强创新与国内外重点企业和优势资源的合作开发模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海东制造业对区域工业领域的整体影响力,构建高原东部新型制造业基地;三是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以生态产业作为发力点,着力培育智慧型生态发展体系,构建起旅游、文化、工艺、生物医药、农业深加工等行业和领域的市场运营模式,通过充分开发自身潜在优势来获得市场经济品牌效益;四是在特色民俗旅游方面,海东有着特别的优势,应着力发展根植于本土的特色河湟文化及民族精品特色文化,尤其是在精品民俗旅游的深度体验式发展方式和民族特色工艺产品的研发推广方面,海东要牢牢把握新一轮行业快速增长机遇,以市场消费需求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内容。
不管青海总体发展战略如何推进,或者说高原东部城市群应该是何走向,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进程是难以阻挡的趋势,但这个进程不是通过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完全以适合自身利益的排他发展方式来实现的,而是要在谋划各自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该融合发展的方面强化融合意识,该错位发展的方面实施互补策略,西宁和海东要学会更加融洽地拥抱未来,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推进兰西经济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等国家战略上,有着许多合作共赢的机会,通过以点带面,以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逐步推进,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二)东部城市群战略思考
青海目前相对成熟、也最具潜力进行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试点的两大城市就是西宁和海东,但与国内相对成熟的广佛和西咸等一体化融合程度较高的城市群相比,西宁与海东的关系和定位却不尽相同,从整个青海发展优势最大化角度来看,两城应该从有区别的融合发展开始,找准互补内容,最终形成如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一样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和互补,又各具典型和特色,在不断竞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着南中国“双子星”的耀眼光芒,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和产业创新驱动等方面创造独具竞争力的“广深现象”。这是东部城市群战略中西宁与海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且,东部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是青海自身发展的大战略,也是青海在融入兰西经济区这个国家级战略中极其关键的环节,一个强大并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原东部城市群,是提升青海在兰西经济区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因此,围绕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首先要在思想认识和总体方向上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前期主要应该把握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定位:高原新型智慧谷
东部城市群作为高原地区经济活力最明显、示范效应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东部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关系到青海经济发展走向的晴雨表,将直接影响到青海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在中国区域版块上的地位。而且东部城市群是高原地区多项资源优势最为集中的区域,是集各种智慧型和成长型资源为一体的高原新中心。因此,东部城市群要在引领高原新型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在创造力和创新力方面成为高原的“智慧硅谷”。
2.产业方向:生态产业先行区
区域的发展,不仅靠城镇的发展,更需要产业带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所能起到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青海发展的特色优势和东部城市群成长的资源优势,东部城市群应当在生态相关产业上进行长远规划。从符合高原优势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在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绿色金融业、有机产品开发、健康养生等重点行业和产业方向上,以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为根本,通过转变市场思路、提升核心技术、创型发展模式、重塑营销理念,力争在某些领域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级生态产业试验先行区。
3.人才资源:区域最佳汇聚地
丰富优秀的人才资源,永远是区域和城市可持续长远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对于高原东部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而且目前青海与沿海及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在这方面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17年以来,以武汉、长沙、广州、深圳、成都、西安、郑州、南京、东莞等大中城市为代表的区域拉开了数十年来最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这项人才政策将会在三至五年以后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高原地区各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兰西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和吸引力,但作为区域重要的中心角色,发挥着承担区域最主要发展潜力的重大作用,东部城市群有着区域独特的人才聚集资源客观优势。下一步,在充分吸取重点城市相关政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来减少克服东部城市群区域客观存在的劣势,积极发挥市场化主观能动性和有效调节机制,在人才引进和主力人群吸纳方面作出超常规行动计划,将是高原东部城市群长远发展的关键点。
4.营销策略:共创夏都大品牌
近十年来,西宁的夏都品牌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西宁夏季宜人的气候放眼于全球都是颇为稀缺的资源之一,但事实上,以夏都特色作为主要功能旅游角度来讲,即使在国内,西宁也并非是首选之地,比如西南的昆明和贵阳就远远领先于西宁,而在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做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排行榜上,西宁也只是名列第六,在“中国十大避暑胜地”排行榜上,西宁意外落选。这一方面是与西宁城市营销相对落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是在软硬件设施相对不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相关,还有就是西宁目前所开发的有限旅游资源和基础服务能力,难以支撑起日益增长的国内外游客的多面需求。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夏都品牌的打造上,西宁与海东有着大量可以共享的优势资源,不管是在融合还是互补方面,两城的合作机会远远大于竞争态势。在这方面,西宁与海东的旅游定位关系和运作模式,在国内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广西的桂林和阳朔,两城统一理念、丰富完善“山水甲天下”概念,以资源共享、资源共进的方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标杆。西宁和海东在共同打造“夏都”品牌概念上,也同样有着纵深合作机会和巨大发展潜力,一旦深入挖掘出来,将会成为东部城市群城市旅游崛起的金字招牌。
(三)西宁-海东一体化战略
1.旅游一体化:打造共建共融的旅游升级计划
西宁与海东在旅游业态方面有着相近的地位,青海目前仅有的三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宁和海东就占据2个,青海“四大景点”中有2个在西宁和海东,而且两城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多家国家5A级景区,在打造东部城市群旅游圈中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关联。另外,西宁和海东的旅游资源和平台不相上下,有着诸多可以共同开发合作的内容,比如在打造一些共同的民俗旅游理念和区域特色宣传品牌概念方面,可以考虑加强互补互通的市场营销思路。只有推进两城的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各自的平台服务能力,才能使高原特色旅游概念更加完善和成熟,在区域级平台上更具竞争力。
2.生态一体化:构建互通互助的生态守护机制
生态一体化,是关乎关联区域上下游共同打造以生态发展理念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合作方向,西宁与海东在生态方面最大的交融点在于对湟水河流域的共同守护,重点在于湟水河上下游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互通互助的共享理念构建共管共治区域内长效联动的守护机制。西宁和海东应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发展理念,在合作机制、区域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合作,抢抓机遇,推进两城生态产业培育孵化一体化步伐。
3.交通一体化:构筑同城同步的便捷交通枢纽
相对而言,交通一体化是区域融合发展中最容易实现的部分,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首要推进工程。近几年来,以南绕城高速、民小公路、109国道改造等项目为主的城际之间交通路网的进一步完善,使西宁与海东之间的交通硬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应继续在打通西宁与海东各县区交通一体化网络、继续推进“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基础上,重点加强在软件方面进行同城化融合管理,在公交一卡通、路网收费、交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等关联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加快推动西宁、海东在综合交通领域的一体化步伐。
4.产业一体化:建立互补互信的协同发展理念
产业一体化,需要对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刻梳理,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以促进融合的角度划定产业发展的相对界限。东部城市群在一些高原特色产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有机农牧产业、高原民族文化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高原新型制造业等方面,西宁和海东应加强以互为补充理念推动成果转化,在优势产业上抱团发展,在加强产业互补性和培育发展抓手方面进行有效衔接,打通从生产到市场的运营全过程,全力提升东部城市群特色品牌的市场化价值。
5.规划一体化:健全融合融通的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发展规划是一门大学问,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可以说包括城市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青海省内最重要、最关键的区域发展战略而言,如何做到在规划方面的统一协调性、充分融合城市群发展大理念,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接下来,西宁和海东应当在“各具特色化、规划同城化,发展一体化”理念基础上进行更为高层次的发展规划,从根本上防止同区域内不同城市规划内容过于排斥的相悖理念。
6.信息一体化:强化共联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
以构建高原大数据中心为契机,利用政策推动和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加快青海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合作交流,快速提升高原地区信息产业和大数据利用效率,建立西宁和海东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共享机制,共同打造高原地区最具成长价值的信息服务体系架构。
三、竞合态势:战略协作推动区域融合大发展
青海的长远发展,不是靠一市一州的个别发展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省域内八大市州摒弃隔阂、精诚协作、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同时,青海总体发展的战略推进,也不是靠短期的利益驱使就能完成,而是融合融通、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的美好愿景和转变思路、扎实推动的工作作风来共同推进实现的。
高原东部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理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先后顺序,梳理东部城市群发展尤其是西宁-海东一体化进程的战略意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利害关系,在更高层面上着力解决发展路径上的各种理念性问题。
(一)融合而非合并
作为目前只有两座地级市、而且是地级市数量全国最少的省份而言,它们是青海一项极其重要的稀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西宁与海东这两座城市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是青海统筹发展中缺一不可的必然要素。因此,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同城化发展,或者是合并式的“圈大饼”发展理念,而是各有特色、互有补充、协同发展,在产业融合和理念融通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突破城市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共融进程,共建具有新型竞争力的高原东部城市群。
(二)竞合而非对立
中国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跨跃单个城市、协同推进的高层次、融合性竞争,这种竞合发展趋势将会在下一阶段更加明显,也更加激烈。因此,高原东部城市群的快速稳健发展,西宁-海东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需要两座城市在重要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共同展示一体化方式的协作意识和共同进步。具体来说,强化两城的合作进程,就近处来看,是青海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手段之一,往前走一步,是青海充分融入兰西经济区的重要途径,放眼大未来,是高原经济崛起的根本保证。
(三)互补而非雷同
每座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互补的力量才能使区域发展更加完善,向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西宁与海东,各有各的特色,也有发展的相似点,尤其在旅游、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顺带而来的诸多合作机会,能够让两城可以同时获得更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可以说,两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伴随着各自优劣势并相而进的,所不同的只是对优势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劣势方面的改善能力上,这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发展命题,也是两城在特色化发展中始终保持互补关系的现实基础。
(四)共享而非独有
今天的社会,共享经济已经不局限于某些产业的发展,而是在区域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发展中,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也是一种难以阻挡的发展趋势。西宁与海东,往小里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睦邻,往大里说,是国家战略兰西经济区中青海省部分的功能集合体。从这个意义上,每个城市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不同城市互相之间的资源互补共享,不仅能够获得超出自身N倍的优势资源,还能通过资源共享,衍伸更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于西宁和海东这两座自身资源更为贫乏的城市来说,积极培育这种共享意识更加难能可贵。
以上内容是就高原东部城市群发展的一些战略性和方向性的思考,至于具体操作思路和执行过程,则需要逐项进行更为详细完善的规划和部署。总之,一个区域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和理念的问题,其次是战略和方向的问题,再次是规划和布局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决心和开放的勇气。在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东部城市群战略和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在这个大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既要有科学合理的战略指引,又要有具体可执行操作的细节方案。不管之前两座城市在为共同打造高原东部城市群发展和兰西城市群崛起的过程中有过多少合作,同时也走过一些可能的弯路,甚至是偶尔出现过的个别“排斥现象”,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矛盾综合体”,西宁和海东也不例外。但从长远来看,两座城市都应该从全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诸多经验教训中,清晰地认识到“合则两利”理念对于提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融合互补、共同进步才是西宁和海东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两座城市应该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理想信念,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通过高原东部城市群核心组成部分两座城市的共同繁荣成长,在位于偏远“世界第四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高原地区,开辟出一条极具各自发展特色、又能够探索出符合未来高原发展方向的和谐生态之路,以“跳好双城舞,写就双城记”的愿景和毅力,携手共进,共同实现属于两座城市共进之路上高原东部城市群的辉煌梦想,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开拓出更加自信的“东成西就”式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