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4个情敌

erjian 28 0

  上海的 4个情敌

      风情万种的上海已经接住了世博这个绣球。就像在一场又一场的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的博奕中,她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众人的注目,希望自己能成为花魁——可是,在上海周围,她的情敌们正在虎视眈眈。这些城市和上海有互相纠结的历史,在共惠共利的现在,有争芳斗艳的竞赛,有拈酸吃醋的挑逗……香港、台北、北京、广州这4个上海的情敌,正和上海一起,各竞芳华。

      香港VS上海

      谁也抢不走谁的光芒

      华东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区就好像少林与武当,上海,很自然地成为了少林的方丈,但武当的掌门究竟是谁呢?广州?香港?

      文/冯木清

       中国入世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珠三角和长三角将会崛起成为中国两个最强大的经济区,上海会成为华东的龙头城市,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事。假若香港能全方位地融入华南,并继续保持鹤立鸡群那样的形态,那么和上海将会成为分别耸立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两座标志性大都市,就好像是天上的两颗星星,也许一颗星比另一颗星更耀眼,但绝不会因为她大耀眼而掩盖了另一颗星的光芒,因为两颗星的距离太远了。

       就现阶段的经济而言,上海的确在崛起,而香港处在下沉的通道内。但两地GDP的规模

      差距仍大,上海目前不过香港的二分之一左右,只要香港的“下沉”趋势不被确定化,则她

      相对于上海来说,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当然,随着中国的入世,随着上海被官方规划为

      未来中国的“经济首都”’,其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一段时期肯定仍会继续高于香港;但是不要忘记,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上海今后就算有再多的银行,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中国彻底解除外汇管制,我最乐观的预测是在十年以后,这包括考虑了政府财政亏空的规模,银行呆账规模以及民众对人民币信心等因素在内。这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差,香港在金融方面将会和上海继续拉开距离。除非香港作茧自缚,在自我萎缩中衰亡。

       当中国的经济活动全面地资本化,当国门完全打开以及执政党作出深刻的变革以后,香

      港今后相对于大陆各大城市的“中介港”及“制度港”,优势会丧失或大部分丧失。但“时间差”的优势仍然存在,一个良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全社会所体现的法

上海的4个情敌

      治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当然中国在进步,而上海可能进步得更快一点,但是要完全追上来也是不容易的。

       与上海及中国其它的中心城市相比,香港人缺乏文化底蕴,这是她今后在大中华圈竞争中的致命伤。在香港经济处于全盛时期因浅薄而过分自大的香港人视她国内的同胞为“大陆灿”。但近年似乎开始遭到报应。笔者和魏开星、关毅撰写的《危城一一新香港启示录》出版后,美国一个浏览者以中国留学生及新移民为主的网站,曾以“香港衰落的原因”为题,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六项选择中,次多人选答的竟然是“香港人质素太差”,比选择“董建华能力有限”还高出数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过去被瞧不起的国内同胞,已有人用俯视的角度审视香港。

       由于香港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也由于过去的相对发达,香港人的灵魂长期处于找不到“家园”’的状态。因为是炎黄子孙,她不可能对英国“认祖归宗”,但也没有太多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群飘荡的灵魂无从产生思想者,百多年来,这个小岛润育出无数的赚钱机器、管理精英,但未能形成一个思想群体。香港有饶宗颐,但那只是繁嚣街道一名孤独的老人而已。没有思想者的引领,民众在面对历史的急剧转变时充满彷徨与迷惘,对走出目前的“泥沼”,感到力不从心。

       但香港人勤奋、聪明、灵活、充满商业细胞,尽管从人文的角度衡量,香港人的质素不

      高,但是在一个开放社会,人们的观念容易在碰撞中改变,也容易形成国际视野。这块土地

      有资讯自由,社会有航行纠偏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文化层面上的缺失。

       与此同时,上海文化也有其致命伤,就像朱镕基说的:上海人精明,却不聪明。为了说

      明我不是人云亦云,只好向大家讲述一段这样的小经历:

       两年前,我还在媒体任职,陪经商的妻子到上海拜访一名旅游界的同行,饭后茶余之际,我问对方:连朱镕基都说你们上海人精明但不聪明,你们上海人是怎么看自己的?她连忙澄清:我们上海人最大方,最为他人着想,云云。不久我妻子和她的话题便转到了行内,这位刚才还很为他人着想的上海女子突然忿忿不平他说,最近她们接了个东北来的商务旅行团,由于担心做不成生意,故报价很克己,后来知道东北的旅行社赚的钱远比她多,心里一直很不平衡。

       现时国内商界流行一种说法:广东(香港)商人同对手做生意,只会盘算自己所赚部分是否合理,不会去计算对方赚多少,人家赚得多是人家的本事;但上海商人往往要盘算对方赚了多少,若知道对方赚的钱比自己赚的要多,这生意便有可能做不成了。或者这就是聪明与精明的分别吧!

       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是“海派”商人的天下,但是到了现在,绝大部分来自上海的商贾

      已在商海中被淘汰,执领风骚的是来自潮汕和五邑的后起之秀,这是否反映了岭南经商文化和海派经商文化的优胜劣汰呢?

       综观上述,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尽管上海目前是“来势汹汹”,但是若撇开

      其它因素不谈,香港未来仍不大可能是天上较暗的那颗星。但问题是香港以及大珠三角正受到上面未提到的“其它因素”困扰。大珠三角要崛起成为比华东更强的经济区域,需要先“安内”而后“攘外”。

       香港自身的问题在于与华南融合已耽误了三到五年的时间,主要是受到“防火墙”理

      论干扰造成的,香港掌控着社会资源的政界及商界精英,大部分人形成的是英国式的价值观,他们对内地的看法不致于“魔化”,但是由于惯性思维及视野上的局限,总是以“不变”来看内地的“改变”,像陈方安生那样被很多香港人肯定,而笔者也相当敬佩的政务官,因自身的局限性,常常是怀着一颗热爱香港的心,而不自觉地伤害着香港,陈方安生已经离开权力的中枢:但是和她拥有同样价值观、世界观的政务官仍充斥在港府各个部门中,他们的思维终有一天会改变,但时间却是香港浪费不起的。

       香港能否在经济层面肩负率领华南走向世界的重任,除以上的“内优”外,尚有“外患”。

      广州迈向国际性都会城市的规划可能使区内某些领域未来一片硝烟。

      我曾经在《危城》一书中说,华东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区就好像武林中的少林与武当,上海由于没有挑战者,很自然地成力了少林的方丈,但武当的掌门究竟是谁呢?广州?香港?如果香港连武当的掌门都不是,又有什么资格同少林的方丈比武论剑呢?如果这个武当的掌门是广州,那么会否是一个弱势的掌门?

      也许会有人说,华南为什么要一个龙头?但没有龙头便是群龙无首,“群龙无首”的华南经济圈如何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圈争雄?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是没有战斗力的,没有头领的一群狮子同样是没有战斗力的。也有人会说,今后香港和广州各有各的特点,是“双城记”,但实际上,在一个半径只有百多公里的经济圈内,不大可能并存两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的再度辉煌将使广州走不出“中国南方大城市”这一现有的形态;反过来,广州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以香港的“陷落”垫底,香港可能会被边缘化为一座只能为华南提供财务支援的海边城市。

      因此,我并不担心未来香港和上海会出现很激烈的竞争,但是却担心在香港与“大广州”之间,在某些领域例如国际物流、吸引跨国公司设地区总部等会出现“内耗”。这就是我所指的大珠三角需要先“安内”。我觉得为了香港,也为了大珠三角能发展成为比华东更强大更加国际化的经济区,香港应致力成为与上海遥遥相对的那颗星,毕竟她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GDP规模依然庞大,比广州也有“时间差”’的优势。她有可能成为天上较亮的那颗星。■

       ※冯木清:香港资深记者,现经商。曾与人合著《危城一一一新香港启示录》。

   作者:二叶草 回复日期:2003-02-28 12:59:00

    台北VS上海

      颠倒的前世今生

       “蛋白质台北”和“蛋白质上海”,都是用同样的化学材料所造成。它们历经前世今生的纠缠,终于找到可以排列对应的DNA,让文化与经济凝聚成一起,溶化政治上僵硬的疆界。

      文/邱立本

       49年以后,旧上海搬去了台北,金大班、尹雪艳在台北找到了新欢。尽管白先勇说,金大班抱怨台北夜巴黎舞厅的舞池比不上昔日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厕所那么大,但金大班总庆幸上海歌台舞榭的香火在台北延续下来。在时代的转折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繁华,一夕间从沪上隐退,退到了很多上海人的心灵角落里,但更多飘到海峡的另一边。霞飞路的脚印,踏在台北西门町的街头,一些在上海消逝的梦,在台北被重新发现。

       张爱玲也许是最重要的身影。她的影响力,其实是绕了香港和美国一圈儿,才在台北发酵,走到台北的城市心灵中。那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夏志清教授在美国写了一本《现代

      中国小说史》,捧张爱玲而贬鲁迅,台北掀起了张爱玲热潮,但也吊诡地让上海的文采风流的记忆走进了台北的文化地图。那些昔日在“孤岛时期”沪上的前尘往事,成为台北文化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不管是“牛鬼蛇神”,还是才子才女,在八九十年代,都先后回到黄浦滩头,他们是

      跟着台商的脚步,也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重返沪上,再续“半生缘”。上海文坛本来就为怀旧做好创作上的铺垫。王安忆的《长恨歌》就细微地写出女主角王琦瑶的跨时代风华,也描绘她的小情人“老克勒”对旧日情怀的眷恋。当台北的“张爱玲情结”重返上海,恍如文学的“天雷”’勾上历史的“地火”,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断层的文化记忆又立刻接上了。上海的怀旧热,与台北的上海热,其实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胡雪岩》成为上世纪80年代台商和港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本圣经。展现上海商场老手

      的手腕。历经政治劫波,上海商人的自我期许是圆融而周到,崇洋而不媚外,要精明也要高明。

       台北在上世纪60年代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到了21世纪初,成为“金大班在浦东的

      初夜”,台北延续了上海的旧梦,但今日的上海反过来丰富了台北的想象空间。50万台商在上海,台北与上海不仅交换了生命的碎片,也颠倒了前世今生。这是一段停不了的传奇。台北的电视,出现了教上海话唱上海歌的节目。但台北最重视的语言,其实是上海的经济语言。在2003年的开春时刻,上海以强劲的经济增长率,成力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火车头,上海成为台商的必争之地,台商在这城市,往往会碰到几十年不见的小学同学。上海不仅是台北的文化想象,也是台北的经济想象。台商在上海想象13亿人的巨大内需市场,并且要把台北半世纪的上海因缘,转化成力赚取巨大利润的现实。

       因而上海是台北梦想的实现之地,台北人最近会调侃说,台北市不太塞车了,因为不少开车的人都去了上海。就在羊年开春前夕,台北华航包机首航上海,领航的女机师陈蓓蓓,飞进了父辈昔日的感情空间,也飞进今日台北人的经济空间。这位原任空姐,后来力争上游,而成为正机师的英气女子,展现台北与上海的最新缘分。

       正是文化与经济的彩虹,使台北与上海突破政治的天堑。两个相距只有两个小时的航班的城市,终于告别历史上的遥远距离。它们甚至在文化发展上出现互补之处。当作家余秋雨在上海被当地文化界一些人物暗中排斥之际,台北文化圈却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掀起“余秋雨热”。当台大毕业的哈佛教授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在台北滞销,一年只卖了几百本的时候,光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近一家书店,一个月就卖了好几百本。台北和上海像一对斗气的恋人,爱恨交织。

       在21世纪,它们都爱上了《蛋白质女孩》。台北作家王文华的“大部会男女性关系”的调侃,成为两个城市新一代读者的最爱,同时跃升为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蛋白质台北”和

       “蛋白质上海”都是用同样的化学材料所造成。它们历经前世今生的纠缠,终于找到可以排列对应的DNA,让文化与经济凝聚成一起,溶化政治上僵硬的疆界。它们一起分享彼此身世的秘密,阅读彼此的白先勇、张爱玲、高阳、王安忆与王文华。■

       ※邱立木: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

      北京VS上海

      都不是你的情人

      在一位外来创业者看来,一座城市就是一位潜在的情人。城市张开怀抱,接纳一切她选中的人。她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

      文/肖锋

       一位外省青年肩背行囊、满怀期望,问一座城市:“我来了,你将成为我的情人吗?”19世纪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野心勃勃的青年才俊就这样问过巴黎。创业者与城市的暧昧关系被凤凰卫视用在深圳二十周年专题片,名曰:《深圳爱人》。

       如果用同样的问题来问问北京或上海,就是:她会是你的爱人吗?当下国内各大城市不断施展魅力向全球抛出绣球,北京与上海的“情敌”之争尤力引人注目。争夺的对象无非是人才和资本。

       两座城市均开出了人才“倒插门”的优惠条件,对特殊贡献人才,北京许下了10倍于工

      资的奖励,上海则许下了浦东的住房。对海归派更是许下了除户口以外的一系列小恩小惠。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人才大筛选运动中,中小城市们似乎无戏可唱。一位地方官员揶揄道:孔雀东南飞了,连麻雀也东南飞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区位政策优势大挖其他城市城角。问题还不止于此,关键是,这般以学历为主的人才筛选标准原本就是个谬误一一能筛出好学生却筛不出创业者。不仅老福特、老松下等人不会入围,甚至中途退学者如盖茨、戴尔之流也未必中选。而没有创业者的城市只能是个打工的城市,充其量是个高级打工城市。

       北京、上海在向资本微笑。自从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招商公司之后,资本就从茅屎坑

      石头摇身变为香饽饽。各地在对资本的投资优惠政策里急于表白着自己。精明的外商将代表处设在京城,为的是搞好与各部委的上层关系;而将资本投向了上海,建总部或生产基地。200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引进外资的主角,这五百多亿美元中唱主角的无疑是上海。上世纪90年代,1500座高楼拔地而起,全世界1/3的新建高层在上海。上海那被埋没的能量终于爆发了,人们对金钱的梦想蠢动了那么多年,终于松绑,释放,加热,沸腾,直至满溢。上海正在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超级勾兑平台,勾兑梦想和欲望。有人提出,上海十年要赶超香港。中央领导告诫说,不要空喊口号,不用说别的,就法制环境这一点跟香港比就差得远!

       一位宁波朋友被问及为何不去上海发展时只淡淡说了句:“上海效率太低。”国际大都市的标志就是塞车,就是出外一天只能办一两件事吗?同样的问题也出在北京。京城的规划更像是“摊大饼”。如今五环通车在即,从城南到城北要两个小时。有人嘲笑说,等到通十五环时咱们就环到纽约喽。

       还有代表一座城市气度的传媒。最猛的传媒产生于被认为是无多少文化根底的广州。北京虽然媒体云集却缺少那种指直人心和问题本质的力量。而上海呢,一本《故事会》和一份《新民晚报》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阅读品味。

       更不用说心态。北京人和上海人那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和“中心感”,一不留神就流

      露出来。有人在宾馆吃早餐问了句“包子是什么馅”,服务员大姐眼一斜:“包子就是包子,

      还问什么馅儿的!”北京人的衙门意识,像个摆谱的遗老遗少。而上海人的“优越感”则用

      一句对外省人包括台商的称谓“巴子”就显露无遗。上海更像个被宠坏的小姑娘,任性而势

      利。

       有人在讨论北京与上海谁更国际化时说,北京像华盛顿,上海像纽约。就凭那种老爷气和小家子气,还是不要比的好。

       北京申奥、上海申博,其它城市好像没事可干。其实中小城市也应有成为情人的资格。

       非洲草原上的大树如到了热带雨林中绝得不到枝繁叶茂的养分。关于“非洲草原大树”的例子,国内有在青岛的海尔,国外有芬兰的小镇诺基亚。

       发家于新疆的德隆集团在北京兜了一圈后决定入主上海,花3亿之巨在浦东建立总部大厦。德隆人骄做地说,本公司除了前台和后勤是上海本地人外,其他都是外省人!大漠派入主中原,一出手就让人看得起。■

   作者:二叶草 回复日期:2003-02-28 13:00:00

    广州VS上海

      情敌间的较量

      和上海那种慑人的艳光比起来,广州就是一个低眉顺眼的如夫人。但上海只能让人在她的舞台上打个呼哨,不愿停留;初见广州,可能嫌“它粗糙平庸,可住得越久,滋味越醇厚,让人不得不爱上这个城市。

      文/侯虹斌

      在热衷于制造话题的传媒和热衷于被话题引得屁颠屁颠跑的小资眼里,上海就像是一剂春药。只要和上海擦了点边,立即就平添了风情,妖妖娆娆起来,直看得从未受如此恩遇的城市两眼直喷火。幸好,正像中国的嬖嫱制度太过复杂反而能够和平共处一样,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城市以不同风格各自笑纳一方水土,倒也生动。

       和上海那种慑人的艳光比起来,广州就是一个低眉顺眼的如夫人。上海的都市面孔会把初来乍到的人震住,只能让人穿着华服在她的舞台上打个呼哨,不愿停留;初见广州,可能嫌它粗糙平庸,但它却像熬过的老汤,住得越久,滋味越醇厚,让人潜移默化地爱上这个适宜人居的城市。

       实力相较上海是一个受宠的女人,所以有钱;广州也攒了不少私房钱,底气足。2001年,上海人均GDP37304元,北京是25300元,而广州是36549元,不亚于上海;广州市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4416元,实际增长7%,全国最高,GDP增幅辽在全国排第一。注国家领导人亦欣赏市长林树森“开发南沙”的大广州战略,而且中央投入不多,不似上海那样有中央太多

      的关照。只是,上海胸怀远大,未必把广州这个华南中心放在眼里;广州也懒得争风吃醋,

      默默地干了再说,自有有情天。

       美与丑比起上海,美女少是广州的死穴。江湖传说,星空传媒的《美人关》本来想在广州落地,结果创作人员上街溜达了一圈,发现广州的美女少得完全撑不起节目,只好移师上

      海。广东人天生就黑、瘦、小,却双眸巨大,碰哪哪是骨头。而且,广州女人勤于煲汤,懒于扮靓。那种拖拉、宽大、累赘的日韩流服饰在这里很有市场,因为丑得来完全不费脑子。上海女孩却有在零下三度穿短裙的勇气,而且敢不穿袜子,牺牲自己愉悦他人,可歌可泣。

       当然,今天还敢这么说,就要有人跟你拼命了。现在的广州街头美女多了去,好歹广州

       “美在花城”的选美活动是全国做得最好的,而且广州的服装市场从来都是排头兵,全国

      女人都得看广东时尚的脸色穿衣打扮。

       实与虚同一个品牌同一件衣服,该死的上海,价格能比广州高出50%,还不怕引起公

      愤,皆因上海人花小钱极精明,花大钱却极痛快。梅陇镇本是消费者的天堂,可是小资中产

      们渐渐去得少了,因为那里老打折。而广州,只要能讲价的地方,价格腰斩1/2都是笨的,非得从脚踝处下刀子,一言不合,掉头而去。无怪乎去年广州人均收入位列三甲,但不实惠的世界顶级名牌却永远乏人问津。

       热情与高傲比起广州的踏实殷勤,上海就像是一个心比天高的女人。一个同事在上海出差几天,养出一个回头禅:我要投诉!上海人不是凶,只是极其矜持,即使是waiter也充满贵族派头,宾馆服务员永远冷着一张长脸,出租司机边磕葵瓜子儿边唾沫横飞,小酒馆里要什么没什么,未了还很不耐烦。我们只能面面相觑地傻笑。一回到广州,春天一般的温暖扑面而来:哪怕没有吃的,训练有素的服务生还是会跟你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这个菜,您试试那个吧,味道非常不错……我自岿然不动。我们是衣食父母嘛,应该的。

       平民天堂与小资圣地一个广州小资仰慕上海,结果在那里呆一个月就连滚带爬地回来了:还是广州好啊,那里人人都是小资,我连P都不是!话也说回来,在广州小资也不好做,注星巴克、宜家都没有,一说西餐就是绿茵阁这样的大排档,难怪成不了气候。

       上海不仅小资,而且小腰板挺得直直的,端一副名媛的架子。人人都衣冠楚楚,时装店

      老板都已炼就了一眼就看穿你身价的本领。而广州,在银行排队会看到前面黄脸的中年妇女

      拿出腋下厚厚一叠旧报纸,一打开就说存20万人民币。这一幕见多了,你就会明白广州人为

      什么不势利眼了。谁知道面前那个民工会不会是个大老板?

       不过,说到底,情敌最好的办法是组成“爱情联盟阵线”合作,而不是窝里斗,更不是

      对抗。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中国的城市们,同样如是。■(大洋论坛:)

标签: 情敌 上海 转载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