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暗访发现,广东碣石洋垃圾产业长盛不衰,走私来的旧衣服再次“翻新”,以名牌“外贸尾单”在网上翻倍售卖。知情人士透露,不少洋垃圾来自国外停尸房及废品站,有的从尸身上扒下,还带血……
这段暗访视频中,一位旧衣服行业从业者亲口说道:“带血的(衣物),人家用洗衣机洗一下就行了,有的从死人身上脱下来的…。”当记者问及是否消毒时,一位从业者笑道,“消个屁,消毒”。
在多数人对此表示愤慨和恶心的同时,也有人感到匪夷所思,“真有旧衣是从停尸房收的?” 若果真如此,没有人对该事件负责吗?
来自停尸房、殡仪馆、废品站的洋垃圾
“洋垃圾”是指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矿渣、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
“洋垃圾”服装产业在我国并不是新鲜事,从可检索到的报道时间来看,这一产业在国内至少已有18年历史,而且并不局限在某一地区。
最早的公开报道是,1999年北京查获14包约1.5万件国外进口的旧服装。时隔两年,在郑州市的一些市场上,又出现公开销售的洋垃圾,该商铺生意十分红火,女老板称这些都是日本服装,因是旧衣服才便宜处理。
2002年,在重庆万州两个服装店查获了数百件来自日韩的洋服装。其中一件羽绒服上,斑斑血迹还清晰可见。浙江温州在2005年时曾出现“洋垃圾”一条街,暗访的工商人员随手拎起一件白色外套,发现在肩部竟还残留有血迹。虽然臭味刺鼻,许多年轻女士却不停翻捡地上堆作一团的外套,并忙不迭地轮流试穿……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新闻曝光,安徽、海南、广西、陕西、山东、福建……多个省份均现洋垃圾店铺。
距今最近的一次报道是去年11月,深圳海关集中销毁441吨走私废旧衣物。而在此不久前深圳边防刚截获了一批549吨重的洋垃圾服装,其数量之大令人惊叹。那么,这一批批“洋垃圾”究竟是谁的旧衣服?
包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医学专家在内的多方权威单位及人士均曾公开表示,这些洋垃圾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垃圾场、废品处理厂及医院、殡仪馆,有些是病人不穿的,有的甚至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
调查人员介绍,这些旧洋服装流入后,商贩将其中档次较低的用自家洗衣机简单清洗、熨烫。
档次较高的,则拿到干洗店清洗,然后就加上商标,打着进口服装的招牌将这些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服装销给消费者,有时还会加上名牌服饰商标。此外,早期也不乏商贩对服装旧不进行任何处理就出售给顾客的情况。
“洋垃圾”服装的危害
医学专家称,这些走私旧衣物含有大量致病病原体,抵抗力弱的人如果接触到这些病原体,极易造成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曾对媒体暗访取得的“洋垃圾”服装参考有关检测方法进行了微生物检测。
结果发现:与普通存放的新衣服相比,洋垃圾服装含有明显较多的细菌。其中有一件衣服的细菌数超过了5600个,另外两件也都超过了1200个,而普通的新衣服上细菌数只有200个左右。
据有关文献介绍,这些服装还可能带有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传染源,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害,危及人类健康。而某些致病菌是无法通过一般的洗涤方法来彻底杀灭的。
“洋垃圾”服装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一个污染源,与新衣服一起存放或洗涤时,会产生交叉污染的情况。
另一方面,它所携带的病菌可能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而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源头有问题,本身携带大量的细菌;二、没有经过专门的消毒和杀菌处理(高压灭菌、消毒液消毒等方法);三、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被污染。
由于大多是日韩的衣物,在款式设计上比较新颖,备受年轻人青睐,90后是“洋垃圾”翻新后的所谓“外贸尾单”服装购买的主力军。受年轻人欢迎是这些店铺“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行业角度而言,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催生了一系列"洋垃圾"产品非法制售,阻碍了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5年,一位厦门服装店老板称,“一位顾客到我这里买了一件黑色礼服,后来差点吃官司,因为日本朋友告诉她,那是日本传统的‘寿衣’。不仅仅是消费者,就连我们做服装生意的,有时候也会被‘坑’。”
谁是洋垃圾服装产业的罪魁祸首?
走私销售洋垃圾服装是一个暴利行业,受利益驱动,相关犯罪活动才如此猖獗。
早在1985年10月23日,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下发通知称:“据有关部门反映,日本……成立了专门向中国大陆出口废旧衣服的公司,他们从一些医院的停尸房、废品处理部门收集各种旧衣服,组织向我国出口。”
部分外国商贩以回收处理垃圾为名,通过外国垃圾出口渠道获得后进入中国,国内走私分子以极低价格购进洋垃圾后进行分拣销售,可牟得暴利。
境外旧服装流入我国市场大致可分为走私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一般由不同团伙分别经营且单线联系。在这条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
目前我国洋垃圾的主要输出国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对垃圾处理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据介绍,国外供货商并不赚取垃圾本身的钱,而是赚取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
对于国内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赚取高达数倍的利润。同时,分拣人力成本低,也是这些人赚取暴利的另一要素。
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15公里的广东省陆丰市南部的碣石镇,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洋垃圾”服装集散地,这些服装多经此中转后销往全国各地。
碣石镇经济基础薄弱,加工销售旧服装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需求稳定,因此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以此谋生,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专业”市场。汕尾海关缉私局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这个人口26万的镇上,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2009年央视记者暗访了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洋垃圾服装市场,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在河水中躲藏半个多小时才逃过了不法业主的报复。
之后虽然屡次被媒体曝光,并受到多轮清理整顿,但即使在这样的高压打击下,碣石镇明目张胆经营的店铺仍不在少数。
全国各地店铺老板从中转地拿货时,好点的按件批发,差点的就“论斤称”,一般1块钱1斤,几乎不需要成本,利润空间很大。拿到货后首先做的是分门别类。接着,他们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进行补纽扣、换商标等工序。
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剩下那些“无可救药”的,只能当作垃圾抛弃。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为何灰色产业屡禁不止?怎么办?
境外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是打击“洋垃圾”非法入境的重点目标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或者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危险性固体废物、液态废物超过五吨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以走私废物罪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为什么这条灰色产业链还能一直存活,甚至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一位执法人员透露,目前走私旧服装的运输手段越来越隐蔽。海运查得很严格,不法分子就钻陆路运输的空子。碣石镇小作坊加工的旧服装,大部分是用大货车从广西运过来的。货物通常伪装成布料等,还带有完备的手续。
▲ 海关截获的洋垃圾、旧服装
在打击“洋垃圾”走私的高压态势下,旧服装市场也化整为零、分散经营,并开辟新的走私路线,通过分段实施、专业操作,实施跨境跨关区“迂回”走私,以逃避海关打击。而且,犯罪团伙的运输路线也更加多变,跨区域线路,链条长,证据链闭合难度大,查处困难。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多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一方面对垃圾流向的规范还较少,也没有完整的监管配套细则,这无疑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规定如何处罚等均不完善。由于缺乏执法依据,一些地方保护伞仍未破除,多年来整治效果有限。
此外,“洋垃圾”的整治涉及到工商、卫生和公安等多个部门,对经营“洋垃圾”的监管,只有工商一个部门进行监管,显得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
消费者而言,一些人警惕性不高,或不清楚此类衣服来源,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够,常常到店铺购买此类衣物,成为不法贸易受害者的同时,也促进了此类买卖的扩大。公开报道称,即使在冬季也有一阵霉味扑面而来,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顾客就在其中“淘宝”。
对消费大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范自保意识,才不会轻易去买害人的垃圾洋服装。当然这并不是根本措施。切断利益链条是控制“洋垃圾”进口的有效方式,不仅要把紧入口,还要堵住下游。
海关作为垃圾流入市场源头,必须遵循《进口废旧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法律法规,严密巡查,加强监管,起到堵源截流的作用。严防把关的同时,还有严查市场上正在流通的服装洋垃圾。
网络平台与工商和卫生部门需组成合力,同时提供有奖举报线索,对产品追根溯源,对于昧良心赚钱的商贩严打的同时,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大鱼”。
总之,我国不是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对于国外企业的这种恶劣行为需坚决说“NO”!必须实施综合治理,先完善相关法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联合整治,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取缔非法旧服装市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