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上海华普汽车何时走上正轨?

erjian 53 0

动荡的上海华普汽车何时走上正轨?

  “这活没法干了!”电话里,吉利集团旗下的华普汽车某大区销售经理愤愤地对记者说。4月下旬,上海华普总经理刘金良,做出了一项对华普经销商来说“生死攸关”的决定。2006年7月,上海华普汽车单笔出口利比亚2000辆轿车的仪式在上海海通码头举行,创下了中国轿车单笔出口海外的纪录。但半年时间过去后,由于某种原因,仍有近千辆车积压在国内码头。为了消化库存,上任伊始的刘金良决定把这批车部分调配到华普汽车某大区的经销商处进行销售。

  “这批车本来配置就低,价格也便宜,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华普的销量一直不怎么好,如果这样,我们这个大区几家经销商就别干了。”据上述华普销售经理说,这批“出口转内销”的车对区域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据他说,由于华普汽车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许多经销商每月甚至只卖出一二辆车,本身系统已经摇摇欲坠。

  2004年,吉利收购杰士达并更名为上海华普。6月,为了应对国内汽车市场低迷,吉利集团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把上海华普独立出去主攻中级车市场。但由于管理运作问题,华普与吉利在产品线上出现冲突,以致华普汽车发展出现停滞。今年2月,吉利老板李书福曾做出了对上海华普进行人事“换血”的决定,由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刘金良接任罗明端担任上海华普总经理,并同时兼任帝华公司筹备组长、吉利上海基地经管会负责人。与刘金良一同上任的还有原吉利研究院院长余卫,他成为了上海华普国润总经理。而徐刚则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继续担任上海华普汽车公司董事长一职。

  去年9月份,在集团一次秘密会议上,李书福做出决定,从徐刚手中收回上海华普汽车的经营管理权。第二天,华普汽车包括财务、法务、人事等权力就被悉数收回,华普汽车的经营指标将由集团下达和考核。这一天距离徐刚5年的承包期满还有整整3年时间。

  网友:蓝海行动后,华普又没了动静

动荡的上海华普汽车何时走上正轨?

  大张旗鼓地搞了个蓝海行动,一个月过去,华普又没了动静,既没见销量增加的消息,也没见加强生产质量的信息,更没有拓展销售和维修商的新闻,华普到底在搞什么?能不能给华普车友们一个信心,让大家能够很好的用好华普车,就看华普当家的了,但愿华普不要倒下!质量差,口碑差,服务差,这三差是造成销量差的主要原因。认真抓好质量,努力加强售后维修服务,乃是华普的当务之急!前期的质量问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华普的声誉和销售量,周围的人说起华普车,很不以为然,一句话:“质量太次”。建议华普不要搞那些大呼隆的营生,沉下心来增加车子的保值率,与其降价,不如增加配置、提高质量,然后搞好务实的宣传,增强美誉度。

  网友:有感于华普的销售

  华普降价了,性价比更加突出,正想有车改变生活的日子,看好华普的车子,想买,却买不到。家住青岛,却在青岛没有华普的4S销售店,由此非常疑惑华普的销售是如何做的。青岛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我想在全国中等城市中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华普为什么却没有做好青岛市场呢?真让人质疑其销售、布局能力,查阅了一翻,看到华普这么多年,在山东市场只布局了济南、潍坊、临沂、烟台等少数几家4S店,也怪不得华普买不动。不过,俺愿意支援自主品牌,请华普在青岛建好4S店的时候,通知俺一声,俺去买一辆,支援支援嫩。

  网友谈新掌门人入主后华普有什么变化

  变化一:首先是那款海域MB和女人车好像都不见了。

  变化二:车名叫法改了,改成XX两箱、XX三箱......以前的MAMAMBMABABABABAAAA不见了。

  变化三:价格降了,性价比高了。

  其他的我好像没发现。

  网友:我开的是加拿大宝马

  华普的最大优势是一般人不认识这品牌的车,有人会觉得这车价格满贵的,是中高档车,甚至曾经有人认为是进口车:加拿大宝马。

  网友:买华普车的心情历程

  兴奋——终于有自己的车车开了,这车外观看来不错,和富康有的一比,局部地区比富康要漂亮。这车价格实惠,体积大,动力不错。拉点货也问题不大。

  郁闷——有车的新鲜劲过来了,跟着烦躁也来了。这车太让人郁闷了,小毛病很多啊,玻璃升降机、抖动、噪音,还有那空调高转引起的问题。

  继续努力——寻找各论坛的解决办法,隔音、改装充分发挥车子的性能。跑维修站一个个修好小毛病。让车子喝好一点的机油,润滑每一寸肌肤。

  平静、满意——小问题国产车肯定还是有的,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就行。目前这车整体性能还不错,高速上跑特省油, 200大元好好开能跑上800KM,一般市郊区跑跑700KM没问题。省油。噪音还是有的,感觉这个价位还是蛮值的。

  为什么有人说华普好,有人说华普不好?

  网友甲:

  1.有的车主一年开个几千公里,毛病出现的当然就少,跑的多的,毛病就出现的多…就好比买了双鞋,有人天天穿,穿了一年就坏掉了,就觉得这鞋质量不怎么样,而有人一年才穿几次,可以穿个3年也不坏,所以就觉得质量好。

  2.有的车主所在城市的华普的售后服务很到位,保有量也可以,保证了配件的充足,维修点也多,即使有了问题,修起来也方便,不觉得麻烦;而有的地方维修服务很落后,甚至没有正规的销售网络和维修站,保有量也小,配件更是少的可怜,有个简单的小毛病,让你跑个几趟也不能解决,车主当然觉得不爽了。

  网友乙:

  我的车应该是跑得比较多的了,但没有那么多的毛病。我觉得毛病多与少,一个是挑车的运气好不好;一个还跟开车的习惯有很大关系的。

  网友丙:

  我说华普车不错,是因为它确实物有所值,值这个价钱。对它本来就没太高的要求,买华普车之前我就早有准备它会经常出毛病了,所以买车之前尽量挑好一点的,起码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就成,还有我也说过,买华普这样小厂的车是要冒点风险的,没点冒险精神的话最好买大厂的,或是买的人多的车你就买,就算也会有毛病,但起码“心安理得”些,各位说是吧?

  文章:

  吉利隐现成长烦恼:李书福再坐前台

  “李书福现在在忙什么?”从吉利人嘴里得到的答案是“新的人事布局完成后,李书福已经亲自分管吉利的销售公司了”。

  根据记者最近得到的消息,由于上半年销售状况不佳,吉利已经调低了今年的销售目标:由年初制订的29万辆调整到目前的18万辆,已经低于去年19万辆的实际销售。“调整计划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吉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前四个月吉利只完成预定计划的20%。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统计数据显示,吉利远景5月份销售3655辆,加上今年前四个月销售的2350辆,前5月销售仅6000辆左右。而这些还都是批发数,不包括经销商处的库存。  

  迫不得已人事调整

  李书福亲政的信号半年前就已经出现。2007年1月1日,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吉利上海基地。2月份,吉利集团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刘金良“空降”上海华普担任总经理和帝华公司筹备组长、吉利上海基地经管会负责人。华普汽车董事长徐刚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继续担任上海华普汽车公司董事长,上海华普汽车原总经理罗明端将负责吉利位于广西的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而吉利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由来自台州经委的毛勇担任。

  按照当时吉利的官方说法,徐刚仍然是吉利集团的“第二把手”,担任吉利副董事长分管上海基地,上海六个责任中心的决策都需经徐刚签字,方能上报集团。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在这次结构性调整中,来自吉利投资公司的财务总监周强,替换了华普原来的财务总监。周强的工作是分管上海华普六个利润责任中心的财务工作,由吉利集团垂直领导。并且吉利六个利润责任中心的总经理,都是经管会的成员,按照吉利的规定,经管会成员可以直接向总经理汇报。这还只是李书福整顿的开始。为了促使吉利的成功转型,之前吉利花巨资打造的吉利方程式、华普赛车队今年以来更是频繁进行一些高端的公关活动。

  年初,吉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360万元全球征集商标的活动,5月18日针对搭载吉利CVVT发动机的远景,吉利又举行了全球同步上市的活动;5月27日吉利又举行了金刚怠速噪音挑战赛。目前吉利新闻公关部还有十几人专职写稿,每天给全国各大大小小的报纸、网站发送关于吉利的宣传稿。吉利内部人士透露,“公关宣传也是董事长亲自抓的,他非常重视这一点。”子公司高管全面调整,自己重新陷进具体事务中来,显然李书福对吉利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不满意,希望加快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 

  高速扩张的代价

  有人认为,年初伤筋动骨的人事调整,一定程度上只是李书福对多年高速扩张的一次修正,吉利的结构和管理瓶颈实际上已经到来。自1996年开始进入汽车制造业后,吉利用了10年时间从一个年产销2000辆的小厂,成为目前在全国拥有3个制造基地、两个品牌、年产销近20万辆的香港上市公司。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汽车行业,吉利是国内销售量前10位中惟一的民营企业。

  创业初期,李书福完全依靠自己和一帮小兄弟打拼。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和人才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李书福的两大问题。42岁的徐刚辞去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的职务,放弃了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的身份,被李书福请到了吉利集团CEO的位置上。徐刚在金融界广有人脉,在徐刚的运作下,多家银行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让吉利基本上消除了后顾之忧。2004年初,吉利又通过借壳实现香港上市,吉利随后进入了扩张的高潮期。

  吉利的高速发展随后也给李书福带来了新的隐患。“吉利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在各个阶段发展缺乏整体性。”一位长期观察吉利的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徐刚接任吉利集团CEO以后,李书福一度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考虑重大战略性问题和董事会对企业的年中、年度经营管理决策上来;经管会负责人、总经理则负责董事会决议的具体实施和经营管理项目的决策,全面负责从研发、制造到销售诸多环节的推进、执行和落实。但是由于吉利旗下的实体过多,又没有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李书福放手后,吉利的经营效率并不高。以研发为例:

  去年年底以来,华晨研发总裁赵福全、奇瑞研究院副院长齐国俊,以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梁贺年、力帆研究院院长王德伦等相继加盟吉利。赵福全目前担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负责研发和战略规划,祁国俊现任上海华普研究院院长,王德伦担任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吉利的制造体系建设,而梁贺年目前担任吉利济南研究院院长一职。

  吉利现在拥有济南(开放式)、吉利(综合)、华普(针对英伦帝华和新能源)三个研究院,另外还参与了浙江大学的研究院建设。一个年销量不到20万的汽车企业有如此多的研究院,在国内甚至全球汽车业都不多见。而参观过吉利的人士认为,目前这些研究院没有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过半产能放空

  吉利的瓶颈危机因扩张而起,但是李书福已经难以停下高速转动的车轮———不做大规模吉利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业立足,李书福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

  吉利现有4个生产基地: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和上海(华普),年产能为40万辆,按照吉利新的18万辆生产计划,这些产能已经绰绰有余。除了原来的兰州、湘潭、成都、慈溪等基地外,最近李书福又到贵阳、河北开辟新基地,吉利未来能有多少产品来填充这些产能庞大的生产线值得担忧。吉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吉利其他的新基地现在还没有一个发挥了产能的作用,湘谭基地开工至今仅试装了200辆车。

  对于在产能充裕的情况下,还进行新基地扩张的做法,李书福对外的统一口径是,这是为了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减少物流,集中研发,降低成本”的基本思路。现阶段吉利面临的最大缺失是,当别的企业频繁推出新车型的时候,吉利却没有新车上市,而目前销售的主力仍然是一些相对老化的产品。这也是迫使吉利修改今年销售计划的原因。

  规模和资金的悖论

  为了压缩成本和提高生产规模,吉利不得不拼命扩张,提升研发能力,而为了扩张产能和提升研发水平,李书福必须四处筹钱;但是过度扩张后,品牌、管理以及其他配套资源难以跟上,进而影响销售,导致新基地产能放空,反而加剧了成本压力。“为什么吉利在没有新车、产能绰绰有余的前提下还不停开发新基地呢?

  目前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因为扩大投资而利润减少,因而上市公司并非筹建新基地的重要融资来源。

  “吉利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到各地投资,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再将土地等资源,作为融资的资本,获得这些资本后再去发展实业。”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也是吉利敢于大规模投资的原因。但这种操作模式毕竟有很大的风险———吉利的这些基地闲置着,产品跟不上,销售不增反减。据吉利内部人士透露,李书福对此非常着急,分管销售公司后,李书福正在酝酿销售公司的再次改革。

  知情人士透露,吉利销售公司正在由原先的分品牌销售,重新回归到合并销售。但这种改变,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拯救吉利并无实质性作用。如何渡过现阶段的难关,李书福的心情恐怕不比10年前杀入汽车业轻松。

标签: 华普 正轨 动荡 上海 走上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